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的新唯物主义,其基本内涵实际上是价值与人、历史与人以及社会与人的统一。也即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历史观和社会观的统一。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历史观和社会观,又分别为当代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确立提供了深刻的价值哲学、历史哲学和社会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出"后教科书时期"、建构当代形态的关键路径在于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基本性质。深入把握马克思哲学的基本性质,需要把"唯物主义"历史观与"人道主义"价值观相互结合的机制问题具体化对为"物"、"人"以及"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等核心概念的考察与分析,即由马克思物质观的基本特征出发,在存在论层面上理解历史观与价值观的统一。马克思的物质观是"实践人学物质观",它以实践观为首要观点,以一般性的社会存在物为基本对象,以异己物与人的对抗性矛盾及其扬弃为主要内容,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主题。马克思哲学以"实践人学物质观"为存在论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与人道主义价值观的统一,奠定了马克思哲学的基本性质。  相似文献   

3.
社会批判是哲学的重要品格和重大功能,哲学进行“社会批判”,首要的问题是回答社会批判的“标准”和“规范”,即“社会批判的规范基础”问题。抽象的“主体哲学”的思维范式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存在着严重的理论和实践困境。从抽象的“主体哲学”思维范式转向“主体间”的“相互承认”思维方式,并把增进“相互承认”与“人类团结”作为社会批判规范基础的价值核心,这是当代哲学在反思和解决“社会批判的规范基础”这一问题上所取得的最为重大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哲学的视角对“三个代表”思想进行了剖析 ,分别指出了“三个代表”的唯物辩证的历史观基础 ;是对邓小平社会价值标准思想的深化 ;“三个代表”思想具有丰富的人学底蕴 ,对于全面理解“三个代表”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5.
早在前亚里士多德时期西方思想中就有了实践概念,只是到了亚里士多德才形成哲学意义上的实践范畴及实践哲学.实践概念是人类理智在哲学问题域上由追问“世界是什么”向究诘“世界应该怎样”的重大转向,意味着人的反思能力的重大提升.马克思哲学思想中没有专门的合理性或合理化的学术概念,但马克思哲学强调实践中的主体性品质和主体改变世界的意境,本质上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合理性追求.这种追求表现在三个方面:在实践基础上对西方传统哲学关于理性思想尤其是实践理性(西方传统哲学的合理性本质上是“合乎理性”)思想的超越;以实践为核心范畴构建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社会历史观和认识论相统一的完备整体性的哲学体系;确立了立足于实践基础上的关于事物合于客观事实真理(物的尺度)与主体性的主观价值判断(人的尺度)、目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的合理的哲学价值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6.
:“实践唯物主义”是一种忽视客观规律、夸大实践主体能动性的哲学观点 ,它把“实践观”误认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观点 ,把“实践”范畴误认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范畴 ,因而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诸多原则分歧。本文对此提出质疑 ,阐述“实践观”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观点 ,“实践”范畴不能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范畴 ,说明“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点在实践中的有害性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有人不同意把“人的价值”说成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认为此种说法只说出了“人的价值”的一个方面,而“人的价值”的另一方面是自我发现,只有意识到“我”的重要意义,提高自身价值,社会才能进步。因为,人是以个体的形式存在着,所以人首先应该是个人,社会上的一切活动,都应把满足感性的个人放在首位,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其实质就是以个人为中心,一切从个人出发,一切为达到个人目的,是一种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那么应当如何看待人的价值?换言之,人的价值包括哪些内容?它具有什么样的形式?人的价值的特征是什么?笔者所以拟就此求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关于"以人为本"理念的理论性质及其哲学前提和历史观基础的观点分歧和理论争论,归根到底源于并归结为对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实质、理论性质和历史地位的不同理解和不同评价。深入探讨和深度理解马克思的价值观与其"实践的人道主义"之间的内在统一关系,是解决上述思想矛盾及其观点分歧和理论争论的关键所在。事实上,对马克思价值观的思想前提和哲学基础的探讨,离不开对马克思在哲学上所实现的研究范式转换、思想前提变革、思维方式转变和历史观念变革的考察与研究,其实质是深刻理解与科学评价马克思之改变世界的哲学范式、实践的人道主义之思想前提、实践观点的哲学思维方式和实践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而马克思价值观的哲学思想前提,正是马克思的以人为根本、以实践为基础、以实践观点为思维方式、以实践的唯物主义为历史观的"实践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9.
孙跃纲 《南方论刊》2010,(2):4-6,12
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主体是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主体当然也是党和政府。从发展哲学的视角看,以人为本作为当代社会生活的核心理念和普性价值,它的主体不应也不能局限在执政者的层面,而应该有三个层面:市民社会里的普通个人、市场经济中的公私企业、国家管理中的党和政府,其中普通个人、一般民众的以人为本自觉应该是整个社会以人为本实践的基本主体和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0.
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代价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代价是什么,其存在的合理性何在?怎么样的代价才是合理性的代价,才是符合人们价值取向的代价?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怎样才能形成合理的代价思维,如此等等。对于社会发展过程中提出的这些迫切问题,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具有无可回避的责任。笔者拟从哲学的本体论追问、价值观审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的哲学理念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系统,是邓小平理论中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从世界历史为视角的社会发展观、实践为检验真理标准的认识论、以人民为本的价值观、对立面相结合的辩证法的视角去研究邓小平哲学思维的新的创新。  相似文献   

12.
重视人的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 人的价值是什么?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同资产阶级的观点是截然不同的。资产阶级的人的价值观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的人的价值观是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的。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恩选集》第一卷第18页)。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劳动是人的共同本质。“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了人”,劳动使人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劳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的价值就在于人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凡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人,都应该受到人们的尊重和肯定的评价。但是,一切剥削制度的社会,都不是这样。它们都把人(劳动者)不当人。奴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研讨中,西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命题。但在对什么是马克思的科学历史观这一问题的回答上,“人学的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却有着截然相反的结论,这就是主体性的历史观与“无主体的”历史观的对立。我以为,透视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解中出现的这两种理论偏向,对于我们今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本文在此就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历史发展理论中的内在逻辑冲突发表一些初步的见解,以期能够促进这个问题的深入探讨。一…  相似文献   

14.
田丰 《学术研究》2012,(11):1-7,163
以问题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基本出发点。问题观是一种世界观、一种历史观、一种认识论、一种价值观和一种方法论。问题的哲学是实践哲学;问题的哲学是反思哲学;问题的哲学是批判哲学。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实现社会历史观变革与其本人世界观成熟的全部过程,始终以科学地解决人的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而要这样就必须科学解决历史观的逻辑前提.《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一个巨大成就,就是第一次明确阐明了马克思社会历史观的逻辑前提.这个逻辑前提的确立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即在《莱茵报》的活动获得了政治实践基础、在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中获得了初步的理论基础、在批判鲍威尔关于犹太人解放的错误主张中有了新的推进、在对经济学的初步研究中获得了实现基础、在批判施蒂纳的“唯我论”中得到了充分的彰显.这一过程表明,马克思哲学形成和发展不只是一般地“伴随”人的问题,而是始终以科学地解决人的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相似文献   

16.
在文学批评的价值维度及其价值观念系统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关于文学的社会历史观问题.文学批评的社会历史观,关涉真实性价值观、人民性价值观以及“历史观点”中所包含的历史理性和历史进步价值观等问题.从当代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历史观来看,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注重文学的想象虚构性而颠覆历史的真实性;张扬历史事件的偶然性而颠覆历史的规律性;将历史戏剧化而遮蔽其中的是非善恶;将历史游戏化而消解历史理性,以及宣扬英雄、帝王史观等等,对此值得加以观照与评析.  相似文献   

17.
陈燕 《学术探索》2009,(3):7-11
在我们提出马克思哲学的“人类学哲学”的理解范式之后,一个重要问题是:这一哲学的存在论基础是什么?找不到这一点,人类学哲学就无以立足。结论是:这种存在论基础是人的社会存在。这是包含人的自然存在、人的关系存在等等于一身的核心范畴。本文从人的存在开始,讨论了人的自然存在、关系存在与人的社会存在。认为它是马克思全部人类学哲学理论赖以出发的存在论基础,这就是说,马克思人类学哲学的存在论基础,不是“物质”,不是“实践”,也不是“社会存在”,而是人的社会存在——人在物质生产和生产关系中的存在,在他所构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中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创立了“新唯物主义”。在哲学对象上,马克思由“一切存在”(整个世界)的形而上学本质,转向了“社会化了的人类”即人的社会存在这一具体境域,创立了以“人的社会存在”为对象的人类学哲学;在哲学立场上,马克思从自然物质本体论转向社会的实践本源论,创立了实践世界观;在社会历史动力观上,由精神意识动力观转向物质生产实践动力观,创立了以生产实践为基础的唯物史观即实践史观,从而为人类学哲学奠定了基础;在哲学功能上,由传统的追求“解释世界”的认识论哲学,通过实践和人对世界的实践关系,而转向了追求“改变世界”,即改变人类的不合理生存状况的人类学哲学。  相似文献   

19.
文章揭示了在当代把社会理想作为一个哲学问题提出来重新思考的深刻的实践背景,对社会理想类型按其所依据的社会历史观、价值取向的不同作了划分,并就如何合理地建构社会理想的问题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20.
1、价值事实的普遍存在,吸引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各界学者的共同关注。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社会文化的基本内核,应该从更深层次上认识价值事实。作为哲学问题的价值范畴,笔者认为可以从:价值存在、价值根据、价值观念等三个方面把握。一、价值存在 2、价值是什么?哲学界虽有多种解说,但基本点大多相同;即把价值看作是客体对主体的效用关系。效用是个十分具体的问题。从效用的角度解说价值,既无法说明现实中有不同效用的事物何以能够进行量的比较,也难以在理论上同实用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价值观划清界线。因此,对价值的认识,必须深入到效用关系的实质,即不同质的有用事物可进行量的比较的共同基础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