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是不断探索前进的一生。他的全部作品,就是他战斗和探索前进的实录;《野草》是这些实录中的重要部分。《野草》写于1924到1926年。这是我国现代史上最黑暗、最残暴的年代,是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为争夺地盘而连年混战、屠杀人民的年代;但另方面,工人阶级也已经走上  相似文献   

2.
在鲁迅先生战斗的一生中,诗歌并不是他的主要武器,但这并不是说,他在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就无足轻重,价值不大。恰恰相反,鲁迅的诗论和诗作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它为我国新文学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3.
鲁迅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他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需要出发,运用过多种文学武器投入战斗。诗歌,也是其中的一种犀利武器。如果说,鲁迅的杂文是投向敌人的匕首和投枪;那么,鲁迅的诗歌,特别是后期的诗作,则是革命进军中的战鼓和号角。  相似文献   

4.
"于无声处听惊雷"!——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在一九三四年"中国黎明前最黑暗的年代里写的"《无题》诗中这一名句,气势雄浑,发人深思;同时也标志了鲁迅后期诗歌的写作背景、革命灵魂和艺术风格.是的,鲁迅写诗,决不是一般文人的风雅余事,特别到后期,他的诗是与革命战士一道冲锋陷阵,与他的英雄业绩一同闪光发热的.可以说,每首诗都是在"无声"的暗夜中,用血与火熔炼铸造的"诗的惊雷".  相似文献   

5.
<正> 鲁迅的诗歌和他的杂文一样,是暴露黑暗、歌颂光明、宣传革命、打击敌人的锐利武器,具是强烈的战斗性和深刻的思想性,是鲁迅留给我们的丰富、灿烂的文学遗产的一部分。鲁迅曾说:“可以宝贵的文字,是用生命的一部分,或全部换来的东西,非身经战斗的战士,不能写出。”(《〈毁灭〉第二部一至三章译后附记》)鲁迅从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青年时期,就开始写诗,主要是写旧体诗,也写一些白话新诗和民歌体政治讽刺  相似文献   

6.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1891—1936)这一有名的诗句,正好概括地写出了他自己和宋庆龄(1893—1981)两人共同的战斗精神。 这两位伟大的人物,于本世纪三十年代当他们四五十岁的时候才相结识,但是一经结识,就立即成了真正志同道合的战友。 那时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黑暗时期。一九三二年十二月,为了反对国民党政府对进步人士的迫害,援助革命力量,由宋庆龄和现代著名教育家也是鲁迅的友好蔡元培等,在上海发  相似文献   

7.
在纪念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诞辰九十五周年和逝世四十周年之际,重读鲁迅的诗歌,深受教育和鼓舞。鲁迅的诗数量不多,影响却非常大。他的诗歌无情地揭露黑暗势力,热情地歌颂新生力量,是代表无产阶级飞向资产阶级的匕首和投枪。他的诗歌,曾唤起民众,成为向反动派宣战的檄文,成为革命者冲锋的号角。今天,我们在同王张江姚反党集团斗争的过程中,重新学习鲁迅诗歌,颇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同党内资产阶级长期斗争的勇气,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进行到底。  相似文献   

8.
鲁迅在文学艺术上的主要成就要推他的杂文和小说,但他的诗歌成就也高。郭沫若同志曾作过这样的评价:“鲁迅先生无心作诗人,偶有所作,每臻绝唱。”鲁迅的诗同他的文一样,极富思想性、艺术性和战斗性。它,激情如火,读来令人热血沸腾。实际上,鲁迅战斗的一生,就是一篇高亢激越、壮伟动人的诗。鲁迅的诗,也就是极为可贵的鲁迅精神的艺术体现。  相似文献   

9.
本文遵循“回到鲁迅作品中去”研究鲁迅的原则,透过诗歌这一鲁迅“娱情遣兴”所作的媒体,去把握分析鲁迅的形象,从而发现其诗歌中所显示出的鲁迅韧性战斗的精神,正直高洁的品格和沉郁悲壮的灵魂。  相似文献   

10.
鲁迅是旧社会的掘墓人,为了揭露腐败社会的黑暗现实,用讥讽的笑声打击敌人,同时也邦助人民克服弱点和若干错误倾向,鲁迅非常重视讽刺的艺术。早在“五四”以前,他就写过一篇文言小说《怀旧》,已经运用讽刺的手法,他以后创作的小说,散文,诗,特別是大量的杂文,讽刺的成分很大。读着这样的作品,鲁迅先生革命的热情、鲜明的爱憎总是感染着我们,使我们也能分享他战斗的喜悅。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也可以说他又是一个讽刺艺术家。  相似文献   

11.
鲁迅诗歌,是他在战斗的一生中为我们留下的光辉著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存的六十余题鲁迅诗歌中,《阻郁达夫移家杭州》是一首以杭州西湖为背景的七律名篇.几十年来,传诵既多,注家纷起;又因理解不同,而各异其义.这原是“百家争鸣”的正常现象,无可厚非.值得注意的是,同对待鲁迅的其它作品一样,在鲁迅诗歌研究中,至今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倾向,使鲁诗的原意受到不应有的曲解.就象茅盾同志所说的,“有些解释是先立‘假说’,然后在鲁迅日记、书简乃至同时的报刊文章中广求例证”,而背离诗歌的本意.看来,对《阻郁》一诗的某些歧解,就是这样产生的.  相似文献   

12.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在他光辉而短暂的一生中,他以自己不懈地求索、不息地战斗、不停地呐喊,为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他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是旧中国的一面镜子。鲁迅的诗歌,就是其中的一部分。鲁迅是无心做诗人的,也从来不以诗人自居:“不得已而作”(《致杨霁云》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九日)。相对于他的小说、杂文的创作来说,诗歌数量为数不多,现在我们看到的仅为五十多首诗。但鲁迅的诗歌创作贯穿在他创作活动的始终,如同他的小说、杂文一样是具有典型意义的。鲁…  相似文献   

13.
今年十月十九日,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开创者——鲁迅先生逝世五十周年。五十年前,在中国黎明前最黑暗的年代,正当光明与黑暗搏斗交替的时候,鲁迅先生不幸溘然长逝,文坛巨星殒落,万民失此导师,中外惊骇,四海哀悼。 鲁迅先生是我敬爱的导师,在他逝世五十周年到来之际,作为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和一  相似文献   

14.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在他光辉战斗的一生中,不仅用文学作品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反动派及其走狗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还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对黑暗腐朽的教育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并以革命大无畏精神,在批判旧教材的基础上,先后编写了《中国小说史略》和《汉文学史纲要》两部闪耀着战斗光芒的新教材。我们学习鲁迅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努力建设新教材的革命精神和斗争经验,对于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5.
鲁迅杂文作为鲁迅文学成就的最重要部分,其艺术性是无庸置疑的。三十年代也曾有人力图否定鲁迅杂文的文学价值,历史嘲笑了这徒劳一场;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鲁迅杂文却享誉全球永葆勃勃青春而不衰。以往我们教学鲁迅杂文往往把讲授重点放在思想性、战斗性上,后来逐渐比较注意他的战斗艺术、论辩技巧,如今人们又越来越多地瞩目于他的杂文语言的光彩照人的美质。  相似文献   

16.
四十多年前,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在思想文化战线上与封建势力、帝国主义、资产阶级以及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进行了英勇的搏击。他的全部杂文、小说、散文、诗歌以至书信,详尽地记载了他一生光辉的战斗业绩。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在文化领域的多方面建树中,对我国的翻译事业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鲁迅为了输入  相似文献   

17.
鲁迅在战斗的一生中,曾经运用过多种文学样式作为战斗的武器。然而杂文是鲁迅一生进行战斗的主要武器,单就数量来说,他一生创作的杂文就有七百多篇,结集为十六本杂文集。著名文艺理论家、鲁迅研究专家冯雪峰早在一九三七年就曾指出:“鲁迅先生独创了将诗与政论凝结于一起的‘杂感’这尖锐的政论性的文艺形式。这是匕首,这是投枪,然而又是独特形式的诗!这形式,是鲁迅先生所独创的,是诗人和战士的一致的产物”。这就简明扼要地论定了鲁迅杂文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散文发展过程中,一般作者都选取当前事、眼前景来抒情述怀,老作家曹靖华和吴伯箫也不例外。但他二人还具有深意地把思想触角伸向革命斗争年代,曹靖华写出回忆鲁迅和苏联革命作家的若干篇作品,占其作品的主要部分;吴伯箫写出回忆延安战斗生活的篇章,在作品中占着突出的地位。他们这些作品,不是为历史而历史,回顾历史是表达对当前现实生活的态度。年代不同,写作的目的和寄寓情思就不相同。曹靖华写这类文字,开始于建国之前,这也是他从翻译工作转向散文创作的枢机,如写于一九四六年的《人民的春天要开始了》,既纪念鲁迅,又从译作《一月九日》的内容和译作的命运中猛烈鞭鞑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同时预示  相似文献   

19.
胡风诗学理论著述大多发表于三十年代后期及四十年代。他的诗学思想来自革命诗歌大潮,而又以其独特的思考给予这一潮流以重大影响。这一特点需要联系革命诗歌的发展才能清晰地说明。 在通行的文学史论著中革命诗歌特指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艺术观指导或影响下的那些诗人的诗作,主要是政治诗。但需要谨慎地使用这一概念,不可得出除此以外都是非革命诗歌的结论。如果着眼于反抗与变革黑暗现实的意向,那个时代大多数诗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革命  相似文献   

20.
林耀是活跃于20世纪40年代云南诗坛的一位回族诗人.他战斗在黎明前的黑夜中,以饱满的激情诅咒黑暗、鞭鞑丑恶,为人民的苦难和争取光明的斗争而歌唱.他的诗,以深沉炽热的感情和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深深叩动一代读者的心灵,成为大时代嘹亮的战斗号角,发挥了其应有的战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