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认为“两个一致”是巴金的真实现的总纲,以“比较象活人”为尺度的性格真实是真实现的核心;巴金的功利观由崇高功利和现实功利两部分组成,把人变得更好是他的功利观的核心;巴金审美观的基本特色是悲剧美,悲剧美是他的忧郁性情感的对象化。  相似文献   

2.
“两个一致”是巴金艺术真实观的总纲;人物塑造从生活出发往往就是从原型出发;“比较象活人”是衡量艺术典型真实与否的美学尺度;悲剧真实是巴金艺术真实的最高体现。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真的层面上对巴金小说的审美特征进行了讨论,指出“两个一致”是巴金艺术真实观的总纲和人物典型化的原则,“比较象活人”是衡量所塑造的艺术典型真实与否的美学尺度,悲剧的价值观必须建立在真实性的基础上,最后指出了巴金艺术真实观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巴金的小说,无一例外,全部悲剧结尾,这种现象的产生,是与巴金的悲剧人生体验以及深刻的悲剧意识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5.
在唐传奇和“三言”中,爱情悲剧题材的作品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艺术成就上具有代表意义。如果对二者进行一番比较,则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短篇小说从形成阶段到成熟阶段艺术演进的轨迹,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中国小说史,正确评价作品的艺术成就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与唐传奇爱情悲剧作品的比较,论述“三言”爱情悲剧作品在悲剧形象塑造上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6.
“欲求不得,不得仍求”的崇高的悲剧精神是所有悲剧艺术的重要标志。艺术家们通过悲剧艺术,表达他们对社会、人生、生命等主题的哲理思考。作为受众的读者,也正是在对悲剧的审美体验中,对于人的悲剧性处境和超越性人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感悟。从而在双方的情感体验中达到和谐共鸣的理想效果。由此可以说,悲剧艺术具有精神救赎的特点,救赎人类摆脱生存的悲剧性困境。  相似文献   

7.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对苏格拉底进行了严格的批判,并就“逻辑的苏格拉底”“赴死的苏格拉底”“审美的苏格拉底”进行了深入分析。尼采通过对苏格拉底代表的理性、逻辑与知识的批判,强调悲剧艺术与逻辑或知识理性根本不相容。基于此,尼采强调苏格拉底代表的逻辑与知识原则进入了悲剧,直接导致希腊悲剧的衰亡。要想悲剧得以重生,就必须回到音乐与神话代表的悲剧艺术的本原价值上来,因此,辩证地分析与评判尼采的思想原则,有助于揭示尼采悲剧理论的时代新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和巴金的《寒夜》为例 ,将个人的、本能的、非理性的、潜意识的东西放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去考察 ,从一个广阔的视角 ,辨析出相同的文学母题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的不同变种 ,即冲突模式的不同 ,在《生活在别处》中表现为“母亲—儿子”的矛盾冲突模式。在《寒夜》中 ,则表现为“婆婆—媳妇”矛盾冲突模式。玛曼的悲剧是一种走不出自我的悲剧 ,汪母的悲剧更多的是一种“他者”造成的悲剧。  相似文献   

9.
鲁迅小说的悲剧特色,主要是重视从小人物的普通、日常生活中去寻找悲剧艺术的主题,描写“极平常的”、“几乎无事”的悲剧;在揭示人物的悲剧根源时,不仅深刻地挖掘了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而且还揭示了悲剧主人公自身思想、性格的悲剧;寓悲于喜、悲喜交融的手法,极大地提高了作品的情绪感染力  相似文献   

10.
笔者不赞同苏力教授在研究梁祝悲剧时通过考究梁祝年龄寻找根源的做法,也不赞同其梁祝悲剧与“包办婚姻”制度无关的观点。笔者以为,梁祝悲剧的根源在于主人公的性格,在于封建礼教与“包办婚姻”制度,在于不能由人类自主的人生命运。梁祝悲剧的反封建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不能说其不具有“追求婚姻自由”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尼采悲剧理论可以追溯到希腊悲剧。在悲剧起源问题上,尼采以日神的“恬静”与酒神的“醉狂”经希腊人意志活动而结合来解释“悲剧的诞生”;在回答如何对待痛苦死亡这一哲学终极问题上,尼采改造了叔本华哲学,将人生的悲剧性与希腊乐观的人生态度调合为一;通过对悲剧“音乐精神”的分析,尼采张扬了非理性主义,显示出西方哲学对人类生存世界的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古代诗文对巴金散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忧患意识、反封建意识、忏悔意识和艺术表现的功利意识四个方面,论析中国古代诗文中的“民族精神”对巴金及其散文的影响,进而探讨这种影响的原委,认为巴金散文创作虽然受到西方文化的很大影响,但其根本性的影响却是“中国社会生活”和“民族精神”——“其中重要的就是现实生活、‘种族遗传、地域水土、风俗民情、宗教习惯’等和历代文化典籍及其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13.
在产权的分割与整合统一谱系上,“公地悲剧”与“反公地悲剧”之间具有方向相反的单向性联系,而且这种联系具有“对称性”特点.“公地悲剧”与“反公地悲剧”的“对称性”主要体现在两者理论的同源性以及产权效应在量化意义上的等距离性.文章从理论模型、本质属性和定量分析三个方面,系统介绍和分析了西方学者对于“公地悲剧”和“反公地悲剧”现象之间“对称性”的有关论证,以期阐明“反公地悲剧”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研究路径,并为后续产权配置方式的研究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14.
中西悲剧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本文试从人物特点和结局两方面,来分析中西悲剧中的“文化性”,并指出中西悲剧在不同的文化中产生,不是艺术的片段,而是历史的传承。  相似文献   

15.
与西方视“悲剧”为“艺术皇冠”不同,温柔敦厚的儒雅气质和乐天知命的人生态度导致中国悲剧学长久缓行在直觉水平。然20世纪中国的现实和艺术,充满悲剧意味,作为民族现代悲剧美学家的陈瘦竹,富有创见地将古今中外悲剧艺术相接通,予以知性和情感观照。他以崇高为悲剧之本质内涵,依此透析英雄悲剧、平凡人物的悲剧和错误造成的悲剧三者迥然不同的美学风格,并强调悲剧中乐观豪迈的因素。晚年的陈瘦竹潜心研究荒诞派戏剧、存在主义等悲剧理论,全面阐发现代化潮流给悲剧艺术带来的巨大变化,深刻揭示现代悲剧新趋势,比如以悲剧崇高征服和超越苦难,悲喜因素的混同交融和“富有诗的目的”等。陈瘦竹坚持从现实关切、社会冲突中寻求悲、悲剧和悲剧快感的合理解答,作为一个“世界主义者”,他鄙弃偏于一隅的闭门造车,主张“东张西望”“兼收并蓄”,可信性、科学性是陈瘦竹悲剧美学的重要出发点,由此他实现对现代悲剧美学原则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6.
《寒夜》是巴金先生写小人物作品的集大成者 ,标志着作家现实主义风格的深化。汪文宣的悲剧是社会和人生的双重悲剧  相似文献   

17.
迄19世纪末,美国印第安民族经历了一次没落的悲剧命运,人口锐减,文化沉沦,被称为“垮掉的民族”或”正在消失的民族”。通过对印白交往史的研究,可以总结出美国印第安悲剧的五个悖论:真实的印第安人本性与印第安人类型神话、民主与歧视、高尚动机与机会主义功利目的、原则与实践。白人对待印第安人的双重标准。这些悖论使美国历史沾染上了洗刷不去的污点。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长篇小说《夜郎遗踪》悲剧艺术的分析研究,着重论述了其中的时代悲剧、性格悲剧、爱情悲剧和多重悲剧等悲剧艺术。指出悲剧艺术是通过展示痛苦、灾难、毁灭的人生,以否定的方式达到肯定人生美好的效果,以鼓励人们进取奋发的激情。  相似文献   

19.
“中国悲剧有无”问题讨论经历了近代启蒙话语、现代启蒙话语和民族本土话语三种不同话语形态。蒋观云、欧榘甲着眼于“戏剧改良”,从戏剧类型视角提出“中国无悲剧”的问题,偏向于近代社会启蒙话语。王国维第一次把“中国有无悲剧”问题带进悲剧精神层面,鲁迅、胡适受到王国维的影响,从“国人之精神”“国民性”视角分析“大团圆”戏剧结构。熊佛西、朱光潜、钱钟书依据西方经典悲剧作品和西方经典悲剧理论,用西方的“绳墨”量度中国古代戏剧,认为中国古代没有严格意义的悲剧。20世纪30年代以后,戏剧理论研究中的民族话语逐渐觉醒,20世纪80年代以后,王季思、张庚、陈瘦竹等学者悲剧美学、戏剧精神、戏剧形式结构等层面,回归本民族文化立场,基于中国戏剧发展实践,参证西方悲剧美学成果,揭示中国古代悲剧“悲喜相乘”“崇高”“悲愤”等美学特征,肯定中国古代悲剧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教育价值。由此可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应该基于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文艺实践,将“悲剧”放置在中华民族长期的社会变迁中,放置在中国人的文艺创造心理机制,放置在中国观众长期养成的文艺欣赏心理机制,参证西方经典悲剧作品和悲剧美学成果,方能真正揭示中国古代悲剧独特的艺术特征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鲁迅是能稔熟地运用各种现代小说艺术手段的中国现代作家。在他的小说中成功的运用悲剧艺术、喜剧艺术、意识流、象征等艺术手段,表现现代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特征,表达他启蒙的文学主张。他运用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艺术手段,展示了传统文化支配下中国人无法逃遁的悲剧命运,对改造"国民性"寄予了深切的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