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甲戌年(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张謇应邀赴东南重镇江宁任发审局记室,十余年的游幕生涯由此发端。令张謇庆幸的是,在获孙云锦识拔的同时,又懈了对他一生发生重大影响的吴长庆。在学业上,张謇先后考入钟山、惜阴书院,接受著名学者李联王秀、薛时雨,尤其是张裕钊的指点。人生有许多稍纵即逝的机遇,张謇恰于是年把握住了上述机遇,自此开始了全方位的发展。甲戌年日记是张謇该年份游幕问业的忠实记录,保留有许多鲜人为知的珍贵资料,给日记注释将有助于解读张謇最终成为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的早期成长轨迹,其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2.
正两代帝师翁同龢是帝党集团的核心人物,对晚清政局曾产生过重要影响。为了扩大帝党力量,翁同龢利用主持科举考试的机会先后拔擢张謇、文廷式等一批中青年作为中坚。本文论述甲午战争时期翁同龢、张謇师徒二人的政治态度与相互关系以及战争对师徒二人一生的重要影响。一、翁、张交谊道合情重张謇与翁同龢的关系可以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1876年,张謇在淮军吴长庆部担任幕僚,负责起草重要案牍,深受吴的倚重。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张謇随吴长庆入朝平定叛乱。兵变平息后,日本趁机在朝鲜扩张势力,引起张謇的关注。他认为,凭藉中国驻朝兵力,朝鲜虽暂可保全,但终非长久之计。长此以往,朝鲜日后必遭日本侵略。  相似文献   

3.
张謇(1853—1926年)是近代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重要历史人物。甲午战争以后,获得状元称号的张謇投身于近代民族工业,实现了他人生道路中最重要的一次转折。他的转化既反映了19世纪末期封建官僚向民族资产阶级转化的历史趋势,又是这个转化趋势中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人物,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是一件值得书写的大事。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此加以论述,以求教于方家。一、张謇“实业救国”思想的形成 1853年,张謇出生在江苏南通一个普通农民兼商人的家庭。青少年时代的张謇主要是接受参加科举考试的基本训练,提高“制艺”水平。但他也受到父亲务实作风的影响,对现实问题比较关注。 1874年,22岁的张謇离开家乡到江宁府充当在发审局做事的孙云锦的幕僚。两年以后,  相似文献   

4.
孙儆在南通的业绩规模不可与张謇相比,尤其他离开南通很久,所以很多人至今对孙做不甚了解。其实,孙儆在金沙一带办教育及地方事业很有贡献,金沙一带的后人一直对孙儆怀有感激之情,“金沙的张謇”的褒奖传扬至今。孙儆集经学家、教育家、书法家及甲骨文学家于一身。本文试就孙儆和张謇的爱国观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5.
浅论张謇办教育的根本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謇(1853~1926年),江苏南通人。光绪年间状元,近代立宪派、民族资本家。 张謇也是我国近代教育的先驱者。他创办了许多学校,不仅有中小学、师范,而且有各类专科学校以至大学。张謇兴办教育所取得的成就甚至可以与其实业成就相媲美。 作为一个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分子的张謇为什么要兴办教育?  相似文献   

6.
蒋介石与援闽粤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介石与援闽粤军(含东路讨贼军)的关系是其军事生涯的起点和重要环节,对其一生有很大影响。总的来看,他能站在孙中山一边,其军事才华得到锻炼与释放;但同时.他个人性格中的弱点也暴露无遗,主义不真,功名利禄思想过重,是这一时期蒋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7.
张謇生逢中国社会的急遽转型时期,他的个人经历及思想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那个时代的社会及思想变迁。人们对张謇的关注一般多集中在其政治、实业领域的作为。本文试图通过张謇在创办通州女子师范学校过程中的言行,考察他对中国女子教育的一般认识,进而从一个侧面加深对张謇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帝王将相、圣贤才子、英雄豪杰虽然扮演了中国史舞台上的重要角色,但其经历多半跟家乡没有关系。例外的估计就要数大清状元张謇,他的成名不仅跟故乡南通的关系密切,而且在故乡成就了他一生的事业。张謇的科第之路非常坎坷。张謇出生于江苏通州(今南通)海门常乐镇,他排行第四,故南通民间称他为"四先生"。13岁时,张謇  相似文献   

9.
张謇是中国近代史上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人物。他一生中,不仅在政治上产生过一定影响,在兴办实业、发展民族资本方面,作出过贡献,而且办了许多教育事业,提出了不少颇有远见的教育观点和主张。过去研究张謇,侧重于政治与实业方面,对他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不够。本文拟通过通州师范学校的创办及其早期发展情况的初步分析,反映张謇教育思想的某些侧面,以期对研究张謇、研究我国近代师范教育起参考的作用,对今天搞好师范教育也有所借鉴。 (一) 张謇是我国最早倡议师范教育者之一,并亲自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师范学校。我国近代之有师范教育,始于光绪二十三年(1899)创办的南洋公学,其所设的四院中就有师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50年代中期,毛主席谈到中国的民族工业时,曾说有四个人不能忘记:“讲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讲化学工业,不能忘记范旭东;讲交通运输,不能忘记卢作孚。”事过半个世纪,这些人物都早已淡出众人记忆了。我从小听毛主席话,因此很早就记住了张謇。张謇是光绪二十年(1894)的状元。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中华大地,包括文武,总共也只出了七百多个状元。可见考上状元实不容易,但张謇留芳后世,并不仅以状元之名。说张謇是文人,不如说他是商人。在他的  相似文献   

11.
自从1979年南通市图书馆开辟张謇研究资料室、开展张謇学术研讨活动以来,3次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多次国内张謇学术研讨会上,关于“张謇与‘五四’运动”内容的专题的论文,一篇也没有,有的人是回避这个专题。我们决定开一个头,以历史唯物主义、实事求是的态度,一是一,二是二,对这个专题进行探讨,即使最后的结论仍是《辞海》(1979年版)的结论:张謇“在五四运动和五卅运动中反对革命”,这样,我们也是重新研究过了。有位领导指示:“应该还历史一个完整的张謇。”我们认为一个真正的学者,应当尊重历史,尊重事实,无私无畏。我们对于张謇先生在“…  相似文献   

12.
刘秉璋由科举出身,以带淮军镇压太平天国、捻军起义发家,从庶吉士到出任封疆大吏,成为清政府所依重的官员. 刘秉璋(1825-1905),字仲良,安徽庐江人,自幼受封建传统教育,一八六○年成进士,选庶吉士,翰林院散馆授编修.一八六二年李鸿章率领淮军至上海,与太平军作战,奏调刘秉璋至淮军营中.从一八六三年三月起李鸿章令他督率常胜军、刘铭传部和潘鼎新部淮军援常熟,攻福山,四月常熟围解后,又让他别募一军,此后早期的吴长庆统率的淮军庆字营和淮军到上海后改变的苏军王占魁、况文榜都归并在刘秉璋的统率之下,共七营,称仲军.五月,李鸿章部署进犯苏州,为了防止太平军从杭州、嘉兴、  相似文献   

13.
张謇在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实践中,对实业、教育和科研的内在关系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开始了产学研结合的早期探索。他在办学的思路、教育的模式和科研活动方面有许多新的理念和举措,都带有产学研结合的特点,也成为“南通模式”的主要特色。张謇不愧为产学研结合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14.
张謇和他苦心经营的南通地方自治模式,一度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楷模。南通也因此而在全国享有"模范县"的称号。然而,随着大生集团的衰败,南通的地方自治发展也就此止步。是何原因导致张謇及其南通模式的失败呢?本文以为张謇个人负有重大责任。  相似文献   

15.
师范教育,是张謇创办教育事业的起点和基点,又为他心力所注。张謇在长期的师范教育实践中,特别是在通州师范学校创办过程中,形成了富有个性的师范教育思想。对张謇师范教育思想的研究实际上从他在世时已经开始,尤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张謇在中国近代师范教育史上的地位、张謇创办师范教育的原因、张謇师范教育思想主要内容、张謇师范教育思想评价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张謇一生的坎坷经历,证明他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他所表现出来的“傲骨热肠”精神,就是爱国主义精神。我们从三个方面择例来探索,张謇是如何爱国家、爱家乡、爱百姓的。张謇兴办第一个中国的“托拉斯”张謇的“实业救国”是从1895年筹建大生纱厂开始,1901年筹办通海垦牧公司,1907年成立大生实业总公司,在国际大都市上海设大生纱厂“驻沪事务所”,开展进出口业务,成为大生企业集团的神经中枢。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为了扩大生产,合理使用资源。张謇又建广生油厂、办大生通沪轮船公司、建天生港大达外江轮公司、大达内河小轮公司;创设翰墨林…  相似文献   

17.
有一个人的名字已经和张謇研究联在一起,他就是华中师范大学章开沅教授。如同"人们谈到张謇必然想到南通,谈到南通又必然想起张謇"一样;人们谈到张謇研究必然想到章开沅,谈到章开沅又必然想到张謇研究。  相似文献   

18.
随着张謇研究高潮的到来 ,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和健康发展 ,应该对张謇的评价达成一定的共识。文章通过对三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回顾 ,肯定了张謇研究已取得了巨大成绩 ,并对“儒商”的提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文章还重点论析了几个关系张謇评价的如“辛亥革命期间支持过袁世凯”、“五四后反对学潮”等问题 ,说明了进一步肃清极左思潮对史学研究的干扰的重要性。文章最后提出了对张謇应定位在张謇是我国早期现代化的开拓者 ,是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坚强战士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晚清状元张謇早年经历的持续数年的“冒籍案”几乎改变了他的人生方向,也持续影响着他的未来。张謇“冒籍案”虽然最终以张家付出巨额经济代价收尾,但无论是从眼前看,还是为未来计,张謇从中所获得的回报都远超其经济付出。通过对张謇自己所谓的冷籍难考,以及后人以讹传讹形成的所谓冷籍不能考而不得不进行冒籍的说法进行辨析,可以发现,张謇冒籍实际上是一种不合理学额分配制度所导致的个体趋利行为。重新探讨张謇冒籍这段历史公案,对于我国当下教育如何尽可能实现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平衡,亦不乏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謇研究近期的学术目标是建立“张謇学”。“张謇学”是张謇研究到一定阶段的标志。一、问题的提出张謇研究,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是从上世纪的60年代初开始的。当时,在全国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的学术讨论中,涉及到对张謇这个历史人物的评价,从此报刊上有了评价张謇的文章。这引起时任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长曹从坡的重视,开始组织力量从事研究和搜集有关资料等学术活动。1962年,曹从坡发表了《张謇的悲剧》一文。同年,有不少外地学者来通访问,章开沅、祁龙威等都是在这一时期来通查阅资料、进行研究的。研究张謇开始热了起来。但好景不长。是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