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推拉理论为理论框架,使用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2018年11月有关上海市居住证评估的微观调查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PSM)的计量方法,研究居住证制度对在沪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居住证制度会显著提高在沪流动人口的城市居留意愿,通过稳健性检验倾向得分匹配法(PSM)控制选择性偏差后,上述研究结果保持稳健。交互分析结果说明,居住证对租房的在沪流动人口的城市居留意愿具有抑制作用,对自购房的在沪流动人口的城市居留意愿具有促进作用。此外,异质性检验的结果表明,相较于农村户籍在沪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对城镇户籍在沪流动人口的城市居留意愿影响更大。并且,在沪流动人口个体特征、在沪工作生活情况、心理因素和家乡留守情况对其城市居留意愿都产生了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京、沪、穗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定居意愿并未发生真正的代际更替,其流动方式仍以“乡—城—乡”循环为主。该方式虽是其生存策略,但也伴随着低生活质量、骨肉分离和子女成长环境恶化等问题。城市政府既要为循环流动人口提供属地化服务,也要为其未来返乡提供帮扶。鉴于买房、租房定居意愿、社区参与和融入等均与定居意愿显著正相关,城市政府在中低收入流动人口公共住房供给上应公租房与经济适用房兼采,在选址上应采取“大杂居、小聚居”模式。在高房价、高房租以及属地化服务缺位的背景下,一线城市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定居意愿有就地定居意愿薄弱、家庭式流动与定居意愿关联不大等特殊性。  相似文献   

3.
京、沪、穗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定居意愿并未发生真正的代际更替,其流动方式仍以"乡—城—乡"循环为主。该方式虽是其生存策略,但也伴随着低生活质量、骨肉分离和子女成长环境恶化等问题。城市政府既要为循环流动人口提供属地化服务,也要为其未来返乡提供帮扶。鉴于买房、租房定居意愿、社区参与和融入等均与定居意愿显著正相关,城市政府在中低收入流动人口公共住房供给上应公租房与经济适用房兼采,在选址上应采取"大杂居、小聚居"模式。在高房价、高房租以及属地化服务缺位的背景下,一线城市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定居意愿有就地定居意愿薄弱、家庭式流动与定居意愿关联不大等特殊性。  相似文献   

4.
流动人口定居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南开大学"2013年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对策研究问卷调查"数据对流动人口定居意愿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信用卡消费、住房产权、居住质量、流动类型、流入时间、对城市生活水平的满意度、流入地亲人数、朋友中的本地人数量等具有生活适应性和社会融入度的指标对流动人口定居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同时,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通过影响流动人口社会参与等也对其定居意愿具有显著影响。但是,户籍、婚姻、就业类型、家庭人均月收入、住房公积金等代表社会分层和经济状况的指标影响却不显著。说明在与购房成本等存在较大差距的情况下,影响流动人口经济状况的指标对流动人口的生活适应和社会融入影响不大,因而,对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影响也不显著。因此,改善流动人口居住状况比提高流动人口收入等对于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入、定居城市更加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5.
当前居住证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面临着流动人口办证积极性不高,持证者享受的福利不符合预期以及积分落户意愿不强等问题.本文通过回溯居住证制度全面实施的进程和存在的问题,并以武汉市为例,在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基础上,对居住证制度实施提供建议参考.  相似文献   

6.
伴随新型户籍制度改革,流动人口居住证积分制从地方政策升级为国家政策,带来新的内涵和反响。内涵变化:施行区域从局部走向全国,逐步实现低门槛、高覆盖率,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流动人口市民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反响变化:地方政府的反响变化较大,因"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双挂钩机制"而提高了实施积极性;流动人口的反响相对复杂,积分入学意愿愈加强烈,而积分入户意愿始终不高,新户改前"不愿放弃承包地和宅基地",新户改后对"现阶段不得以退出‘三权’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将信将疑。  相似文献   

7.
我国城市化不断发展,使更多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不断进入城市,如何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彰显城市多民族社会的活力与魅力,促进城市和谐发展繁荣,是当前我国民族关系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文章以贵阳市为调查对象,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思考,提出了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更好地融入城市,构建多民族和谐共生的城市社会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流动人口是我国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而产生的一个新的社会群体,随着这个群体的不断壮大,他们在城市中的融入状况需要特别加以关注。维吾尔族流动人口作为流动人口群体中特殊的一支,他们在城市里的融入程度决定着他们在心理、经济、社会交往等各个方面的生存与生活状态。本文以北京市一个中小型维吾尔族聚居区内的流动人口群体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和描述了他们的城市融入状态和边缘化困境。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少数民族人口向城市流动趋势、特征及城市管理局限基础上,提出统战系统参与城市社会管理的有效措施是:加强民族法律法规的制定;加强基层民族工作,强化服务管理方法;提供多元化的权益申诉渠道;拓展各民族之间互动与交流的路径以及充实各类社会支持网络。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5年上海市典型区域流动人口调查"问卷数据,通过构建二元logit回归模型进行验证后发现:上海市流动人口的配偶、收入、职业、子女随迁状况以及社会融合程度对其居返意愿是典型的影响因子,而性别、受教育程度、户口性质、更换住地次数等因素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11.
基于CMDS2017数据,以Sen的福利理论为指导,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和Bootstrap法探讨居住证制度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民工市民化意愿总体良好,新生代农民工优于老一代。居住证制度对市民化意愿有直接正效应,相比未持居住证农民工,持居住证者的市民化意愿更强,且通过积极影响农民工多重福利(主要是经济条件和社会机会)来间接提高市民化意愿,但新老农民工表现出一定差异。应不断优化以居住证制度为依托的福利体系,兼顾代际需求,促使农民工转向市民。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2005年和2013年对北京流动人口的两次调查数据为基础,依照社会心态测量的4个维度"社会情绪—社会认知—社会价值观—社会行为意向",对流动人口社会心态的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流动人口的社会心态呈现出"变动性—稳定性"、"积极性—消极性"、"城市性—农村性"特征并存的特点.针对流动人口社会心态的特征表现,提出应通过完善流动人口权益保障、改善流动人口社会关系等方式,培育流动人口积极的、正向的、稳定的社会心态,以促进流动人口的主体城市融入.  相似文献   

13.
将获得感作为衡量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标尺,有利于维护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权益,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各民族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和共同性,更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经济、政治、文化、民生四个维度研判少数民族城市融入的情况,发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依然处在初级融合的水平,离完全融入城市的目标尚有距离。在此基础上,提出塑造有利于少数民族经济获得感的积极型城市,打造激励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政治融入的开放型城市,营造适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文化融入的包容型城市和创建悦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民生融入的友好型城市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文章将农村流动人口回流意愿研究置于代际差异视角下,以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CMDS)为数据源,使用SPSS 26.0统计工具探讨分析中国439个地区中农村流动人口的回流意愿问题,考查影响中国农村流动人口回流意愿的主要因素,并对比分析四类因素对两代农村流动人口的影响.由研究结果可知:(1)农村流动人口的回流意愿存在代际差异.整体而言,第一代农村流动人口与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相比,前者的回流意愿更强.(2)农村流动人口的回流意愿受个体因素、家庭因素、流动因素和社会融入因素影响.其中,本次流动范围、累计流动城市数、社区管理参与、主观融入、文化适应会显著影响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回流意愿,而是否具有宅基地、职业类型、随迁家庭成员数、现住房性质和流动时长则对第一代农村流动人口的回流意愿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5.
文化资本的差异不仅使得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拥有不同的职业地位(白领/蓝领),共同的身份标记与惯习(家乡文化资本),还使得同在城市生活的他们既有着不同的社会位置又有着相似的境遇与心境。文化资本是他们做出是否定居城市决定的重要因素也是他们最终融入城市社会所要跨越的区隔。探讨区隔背后的原因,不难发现文化资本不仅与经济资本一样是稀缺的,在传承和获取的社会条件方面,它比经济资本带有更多的隐蔽色彩。教育机会、家庭背景以及个人的品位与生活方式等因素不仅潜在地影响着农村流动人口的文化资本获得,更成为了他们在城市攀援的阶梯。  相似文献   

16.
基于 2016—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验证了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区域差异,并使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当前人口流动的大趋势不改,长期居留意愿呈现出北方高于南方、东部高于西部的特点,且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分布,华东和东北地区始终是“热点”城市集聚区。从城市包容度、社会融入能力和家庭特征三方面分析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社会融入能力最为重要,其中已婚率、受教育程度、流入地已停留时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更高的跨省流动比例则会降低长期居留意愿。城市包容度的重要性有限,但医疗公共服务的正向影响增强,平均工资收入和住房支出两大经济因素亦开始凸显重要性。家庭特征始终是流动人口长期居留决策的一大因素,符合新经济迁移理论。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促进城市发展的新一代主力军,其城市社会融入也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通过问卷调查,采用实证方法分析西安市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入现状,梳理出影响城市社会融入的主要因素,提出对策建议,旨在为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自由流动、自主择业、平等享有合法权利提供理论参考和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女性流动人口婚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我国女性流动人口的婚姻状况,及其随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流入地区变化的特征,以聚类的方式研究了女性流动人口婚姻的宏观地区分类,并用相关分析的方法探索了影响女性流动人口婚姻现状的地区性变量和流动人口自身变量.  相似文献   

19.
作为河南省吸纳流动人口最多的城市,郑州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程度直接影响到河南省乃至全国城镇化进程的速度及质量。依据对郑州市流动人口进行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资料,采用SPSS、Excel图形数据分析方法,对郑州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影响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障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对推进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山市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山市流动人口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运用交叉分析和卡方检验方法,分析了影响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因素。研究表明,对迁入地具有明确居留意愿的流动人口比例很小,且不同特征的流动人口其居留意愿有所不同;调查所选的影响因素中,性别、年龄的影响不显著。依据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上述现状,我国的城市化应选择多元而非单一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