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四时期,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各种学说的交流碰撞过程中,李大钊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先后批判了资产阶级的实用主义、改良社会主义、封建复古主义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为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主流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进而为中国革命性质的转变提供了思想武器.这种斗争,既是近代中国人民寻求真理轨迹的延续,也是中国人民经过认真选择而认同并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开端.  相似文献   

2.
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观与北大的马克思主义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为中国昭示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在他的指导和影响下,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即具有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坚持革命原则、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强调革命知识分子与劳动群众相结合等的特点和优点。他对无产阶级领导权等问题的论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初步形成作出了贡献;他还第一次论证了未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将具有社会主义的一般特征、又具有中国特性这一科学命题。他并且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占领哲学社会科学阵地和培育一代新人方面作出了开拓性的建树。李大钊的名字与北大分不开。北大具有李大钊所开创的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形成共产主义主要发祥地之一的传统  相似文献   

3.
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系统介绍与理解、对近代中国社会和革命问题的深刻认识,以及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初步探索,虽然带有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但不可否认的是,李大钊走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启程前宝贵的探索道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河上肇(1879-1946)是日本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思想家,作为亚洲较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不仅将日本马克思主义推向了新的高度,而且其著作在中国多次再版,对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起到了启蒙作用.我国马克思主义先驱李大钊曾赴日留学,在他转向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河上肇的思想曾起过重要的作用.厘清河上肇对李大钊思想的具体影响,不论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还是对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五四"运动时期,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显著成效,归纳其经验主要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广泛基础,构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主阵地,指明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正确方向。回顾和总结"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对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大钊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过程,既受到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又与国内外社会现实密切相关。通过发生学分析,从李大钊马克思主义观形成的历史过程中,抽象出相应的逻辑过程,能够揭示出李大钊马克思主义观形成的客观规律性和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7.
五四时期是李大钊民族复兴思想形成的重要阶段。李大钊曾对新生的民国寄予厚望,然而实际情况是战争频仍、民不聊生、列强咄咄逼人。内忧外患之际,同为亚洲“病夫”的土耳其又奇迹般实现复兴,刺激李大钊发出创造“青春中华”、实现“民族复活”的呐喊。李大钊敏锐地意识到十月革命的时代意义,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毅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主张走俄国道路。基于唯物史观,李大钊开始改变仅仅依靠青年、走资产阶级道路实现复兴的主张,转而提出要依靠广大劳工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之复兴的主张。  相似文献   

8.
寻找共产主义的尝试——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较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引介有一个复杂的过程和独特的认知体验,倾向于把马克思的学说理解为一种人道的而非暴力的,互助的而非斗争的理论,不赞同中国社会形态封建说,对阶级对立也有不同的观点,这一切都与马列经典理论的阐释有较大差异,带有明显的自由主义的理路和痕迹。  相似文献   

9.
李大钊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李大钊在他的一系列史学理论著述中,自觉运用唯物史观,深入探讨了史学研究的对象、范围、任务、作用等历史学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并从理论上进行了科学的阐述,在历史本体论、史学认识论等方面构建起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基本体系。  相似文献   

10.
《新青年》是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之一,而复刊后的《晨报》,特别是改良以后的《晨报副刊》则是他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二阵地。李大钊在《晨报》所担当的是一个组织者、协调者的角色,正是通过他的杰出工作,《晨报》从1918年12月1日复刊第一天开始,特别是从次年2月7日开始,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有组织、有系统传播的最重要的阵地之一,其作用与《新青年》相比,可以说毫不逊色。在李大钊的指导和帮助下,复刊以后的《晨报》紧密配合《新青年》,在《晨报副刊》开始有组织、有系统地发表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文章。正是在《新青年》和《晨报副刊》的带动下,《民国日报》、《时事新报》和稍后的《京报》等迅速跟进,先后辟出专栏专刊,宣传马克思主义。日本学者石川祯浩《中国共产党成立史》一书提出的"五四时期指导《晨报副刊》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不是李大钊而是陈溥贤"的观点,不符合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李大钊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复杂曲折、充满矛盾的革命活动过程中,李大钊经历了世界观和政治立场的洗礼,即经历了从唯心主义转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变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的过程。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他努力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大力宣传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不愧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先驱。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建党时期,李大钊积极投身于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论争,在批驳各种非马克思主义观点的进程中,向人们介绍和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给我们以启示,即: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要结合本国国情和实际需要、要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等。  相似文献   

13.
理论解释世界的最完备状态是将世界描述为一个决定论的体系,而实践改变世界却必须以世界的可改变性即世界的非决定论为前提。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以改变世界为鹄的的理论,决定了它必然内含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张力。能否认识到这一张力关系,并以某种方式加以妥当的处理,是马克思主义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问题。李大钊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或开端之作所具有的本源性,正在于他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张力的存在,而没有像其他理论家那样试图将之遮蔽。这一起源方式的效应至今并未消失,仍然规定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所可能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也意味着,未来之发展必须从最本源的地方再次开始,即不仅要返回开端所面临的本源性问题,而且还要有开端者在面对这一问题时所持的开放心态。  相似文献   

14.
李大钊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传承者、推动者、创新者,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开创者和力行者。李大钊的"新闻"概念注重新闻时效性,强调事实的变动,秉持客观报道原则。他认为新闻事业是活的社会事业,是一所有益的学校。他的"报史"论认为报即史,报纸具有宣传鼓动作用。他认为记者必须具备深厚学识和较高的综合素养。李大钊新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印证和表现。  相似文献   

15.
在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宣传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创新宣传理念的角度提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应坚持宣传为民、重视大众主体意识、坚持平等和尊重多元、重视引领和引导作用等;从创新宣传方式的角度提出,要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影响力应坚持宣传的科学性、发挥行为的示范性、关注大众利益、转换表达方式、创新媒体宣传方式等。  相似文献   

16.
李大钊先生不但是我国系统宣传马克思主义第一人,而且还是会通、融合马克思主义与儒家哲学思想的第一人。他既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又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注重历史的研究,更关注现实的中国。这使得其将马克思主义同传统儒学乃至现实之结合成为可能,概略研制,其对马克思主义与儒家的会通主要体现在"以儒接马"、"以马评儒"及"融儒于马"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从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开始,就注重把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具体化,把深奥晦涩的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并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开启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李大钊不仅在理论上阐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而且在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中积极参加革命活动,以实际行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8.
19.
马克思主义自20世纪初传入中国后,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百年的历史变迁。这一历史进程何以可能,必然有其在中国传播、解构、发展的时代动因,同时也离不开五四时期我国一大批先进分子的推进和探索,其中李大钊居功至伟。他本着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回应、迎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和其自身爱国主义的伟大精神气节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了具有开创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开创是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后中国学术发展的必然。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 ,李大钊就阐发劳动创造美的思想 ;他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不仅引进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原理 ,而且在中国介绍西方的美学思想 ,并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理论对美学的诸多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李大钊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开创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