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邱红  李悦涵 《人口学刊》2022,(6):102-112
本文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8年数据,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教育对女性主观阶层认同的影响并进行稳健性检验,在此基础上进行异质性分析及中介效应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女性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但略低于男性,女性受教育程度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和户籍差异;女性主观阶层认同水平良好且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而不断提高。教育对女性主观阶层认同产生显著影响,用社会经济地位替代主观阶层认同进行的稳健性检验同样显著。教育对女性主观阶层认同的影响存在户籍的异质性,主要表现为小学和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对农业户口女性主观阶层认同的影响不显著。中介效应分析表明收入在教育与主观阶层认同的关系中产生显著的中介效应且在不同教育程度的中介效应中表现不一致;当教育程度较低时,收入是完全中介效应,教育通过收入水平的提高影响主观阶层认同;当教育程度较高时,收入产生部分中介效应,教育既会直接影响主观阶层认同,也会通过收入水平提高间接影响主观阶层认同,其中高中学历的间接效应大于直接效应,大学及以上学历的直接效应大于间接效应。建议不断提高女性受教育程度,推进性别平等和女性社会参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和男女收入差距,进一步提高女性主观阶...  相似文献   

2.
人口流动、老龄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中国1%人口抽样调查和人口普查的省域数据,从四个截面考察人口外流、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村居民消费倾向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来源与健康状况是其中的影响因素;人口流动通过直接与间接效应对农村居民消费也表现出显著的正向影响。人口外流与老龄化均不同程度刺激、助长了农村居民消费。完善农村的社会养老及医疗保障体系、适度发展老年产业、规范和鼓励农村人口流动为现时期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和促进农村居民消费提供了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3.
文章利用CGSS 2003 ~ 2013年数据通过APC模型来探讨以孩子数量和性别为特征的生育行为与父母主观幸福感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更多的孩子会对处于中青年时期的父母产生负面影响,却会显著提升父母在老年时期的幸福感,并且这种效应在母亲中表现更为明显.出生在1940年代的父母享受了孩子数量对其幸福感的最高正向回报,而后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和人口转变的深入,孩子数量对父母幸福感的正向影响迅速消失.此外,对农村父母来说,生育儿子会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产生略微正向但不显著的幸福效应;但是对城市父母来说,生育儿子会显著降低其在中老年后的幸福感.养育女孩并没有明显的年龄和队列趋势,但都会为其个人的幸福感带来边际显著的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4.
刘泉 《南方人口》2014,(4):35-46
本文研究了我国家庭代际关系对老年男子(55岁及以上)生活幸福度的影响。根据代际连带理论,代际关系取决于不同的方面:居住安排,代际支持交换,代际情感以及代际准则。利用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发现代际关系对老年男子生活幸福度有显著的影响。西方国家的相关研究曾指出老年父母在代际关系中充当给予者时,其生活幸福度会提高;然而本文的研究发现我国的情况恰好相反,父母得到子女支持越多时其幸福感越高。同时,代际情感也会显著地提高老年父母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5.
建立多情境美貌溢价分析框架,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本文考察青年女性颜值对其理想结婚年龄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青年女性颜值处于稳步提升状态,其颜值对理想结婚年龄推后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该结论经过内生性处理、稳健性检验之后依然成立;对比农村,城市未婚青年女性所受影响更大;相比于女性,未婚青年男性的颜值影响不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颜值提升通过提高女性其他来源的主观幸福感,挤出缔结婚姻的主观幸福感,使得理想结婚年龄推后。应引导青年价值观,弱化颜值在各类社会资源分配中的作用,降低美貌溢价,凸显婚姻价值。  相似文献   

6.
社会支持对农村老年女性孤独感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9年陕西省农村老年女性生活福利状况调查数据,定量分析了社会支持对农村老年女性孤独感的影响。孤独感已成为影响农村老年女性生活质量的重要的健康问题,社会支持对农村老年女性孤独感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社会交往面广、代际情感支持丰富和日常生活照料周到是降低农村老年女性孤独感、促进老年女性身心健康、安度晚年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为政府制定旨在改善农村老年女性群体心理福利的相关政策、进行有效的政策干预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农村丧偶独居老年女性社会支持状况调查分析发现,农村丧偶独居老年女性的社会支持状况较差.表现为经济支持脆弱,主要包括经济来源渠道少,收入水平偏低,慢性病的支出缺少有力的支持;生病时的日常生活照料支持主要由女儿承担;精神慰藉支持状况一般,女儿和邻居提供的支持起重要作用.究其原因:农村基础养老金水平低,低保救助面窄,飙升的彩礼导致家庭财富支出的失衡和女儿养老面临的尴尬.相应的对策建议是提高农村基础养老金水平;扩大低保救助范围,将日常慢性病的医疗费用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范畴;提高家庭经济支持的责任感,倡导男女平等,提倡女儿养老.  相似文献   

8.
相比于和父母居住在一起的农村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回流儿童处于更加不利的社会结构和环境之中。在这种环境下,劣势处境儿童所接受的社会支持来源主体和数量具有差异性,所形成的饮食习惯也有所不同,从而对他们的身体健康产生差异性的影响。文章从社会支持和饮食摄入视角入手,使用多重链式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处于劣势处境对农村儿童身体健康的影响。通过对陕西省以及四川省农村儿童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处于劣势的农村儿童其社会支持状况明显劣于农村其他儿童;在家庭支持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同伴是劣势处境儿童获得社会支持的主要途径,同伴影响作为劣势处境对农村儿童身体健康影响的中介效应显著;饮食习惯的中介效应同样显著,但是饮食习惯作用于留守儿童、回流儿童身体健康的途径具有差异性。城市生活经历以及较好的经济条件导致回流儿童形成了比农村其他儿童更为健康的饮食习惯,这是回流儿童区别于农村其他儿童的重要特征;家庭支持对处于劣势的农村儿童及其健康产生影响的内部机制存在差异,父母亲对留守儿童、回流儿童健康的影响路径具有差异性。干预农村劣势处境儿童身体健康发展需要从不同社会主体出发,根据不同影响机制和渠道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  相似文献   

9.
实现共同富裕的落脚点在于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其中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现阶段我国农村居民的整体幸福感水平仍还有较大的增进空间,与此同时,农村居民也面临着较高的在未来陷入相对贫困的风险,其面临的这种风险是否是制约幸福感进一步提升的因素?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对探索增进我国农村居民幸福感的路径具有必要性。文章基于北京大学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年和2018年面板数据,对我国农村居民的贫困脆弱性与其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具体探讨了其中的作用路径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以收入相对贫困标准测度得到的农村居民贫困脆弱性仍较高,且其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的负向关系,即个体的贫困脆弱性程度越高,其主观幸福感水平越低。这一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2)异质性分析发现,处在中西部地区的居民以及男性居民贫困脆弱性的主观幸福感降低效应更为严重。(3)作用路径分析发现,贫困脆弱性的幸福感降低效应主要是由风险脆弱性,即个体应对风险能力的欠缺所导致的。作用机制分析发现,农村居民主观社会地位的提高、社会信任程度的增加以及对未来信心的增强均能够有效缓解贫困脆弱性对个...  相似文献   

10.
解垩  李敏 《中国人口科学》2022,(1):99-112+128
文章基于2012~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利用面板固定效应、DID、PSM-DID模型对公共转移支付的扶志效应进行研究,并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对其影响个体志向的内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公共转移支付能有效提高政策靶向群体的志向水平,且该扶志效应在长期更加突出。(2)公共转移支付可以通过改善家庭消费水平、资产水平等经济福利提高政策靶向群体的个体志向,也可以通过提高主观幸福感、社会信任程度等主观福利发挥扶志效应。(3)公共转移支付的扶志效应存在异质性,一是与民生性转移支付相比,生产性转移支付具有更强的扶志效应;二是公共转移支付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低收入群体、青年和老年群体、女性群体、受教育水平较低群体的志向水平;三是公共转移支付的扶志效应在东部地区更加突出,与农村地区相比,公共转移支付更能提高城市地区政策靶向群体的个体志向。因此,只有进一步完善公共转移支付政策的结构和制度设计,加强政策的落实和监督,改善政策实施的外部环境,才能充分发挥公共转移支付的扶志效应,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对中国过去几十年婚姻市场的匹配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实证分析了年龄、 学历、 家庭背景三种婚姻匹配模式对我国居民婚后生活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1)我国婚姻市场的婚配模式在年龄、 学历和家庭背景方面存在"男高女低"的婚姻梯度现象.但随着时间推移,男女之间的这种梯度差距在逐渐缩小,特别是在学历和家庭背景方面体现的十分明显;(2)在年龄、 学历和家庭背景三种婚配模式中,夫妻的年龄差异对男性和女性的婚后幸福感没有显著影响,学历差异会同时影响男性和女性的婚后幸福感,而家庭背景差异仅对女性的婚后幸福感有影响;(3)家庭背景方面,女性在嫁给一个家庭背景好于自己的丈夫时,其生活幸福感会明显提升,但这种效果更多地存在于农村.对城市女性而言,家庭背景的差异对她们的幸福感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连续性理论解释了老年人居住安排的变迁机制,认为囿于家庭禀赋的老年人会调整自身的居住安排,但是这种居住安排的变迁受到老年人行为与观念的异质性影响和中介作用。基于2014—2018年三期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运用潜在类别模型和二元逻辑斯蒂固定效应模型检验家庭禀赋对老年人居住安排的影响机制。研究结论支持老年人依据家庭禀赋理性选择居住安排的观点,家庭禀赋减弱会显著促进老年人与子女同住,并且这一结论在改变家庭禀赋临界值后仍然稳健。同时,这种影响的城乡异质性不大,时期效应显示城市空巢化趋势明显,而农村出现一定反弹。研究还验证了行为与观念对居住安排的禀赋限制的异质性影响和中介作用。一方面,在异质性影响下,行为与观念表现为紧密型和依赖型的老年人,其家庭禀赋减弱后与子女同住概率较高;另一方面,在中介作用下,行为与观念表现为独立型和工具型的老年人,其家庭禀赋减弱后会通过调整家庭社会网络类型,改变居住安排。综上所述,研究认为政府应正视居住安排的空巢化变迁,重点关注观念等软指标对居住安排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08年全国老年人口健康状况调查数据(CLHLS),采用逐步回归模型和分组检验,重点分析医疗保障对老年人家庭医疗负担的经济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医疗保障总体上对老年人家庭医疗负担具有挤出效应,即能减轻其医疗负担;医疗保障对老年人家庭医疗负担的影响有显著城乡差异,在城镇和农村中分别具有挤入和挤出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该效应的群体性差异和非均衡性,即从城市到农村、从高收入到低收入家庭,医疗保障对其产生的挤入效应逐渐减小,挤出效应逐渐增大,根源在于医疗保障自身运作机制及卫生制度存在的各种弊病。最后在研究结论基础上提出建立公平、按需分配的医疗保障制度等思考。  相似文献   

14.
对城镇老年人退而不休的动因分析,是合理开发和管理老年人力资源的前提.基于代际支持的传导作用,研究发现,具有较高社会保障水平、健康状况较好和学历较高的城镇老年人选择退而不休更倾向于实现自我价值,同时,足够的家庭养老支持对他们积极发挥余热的动机有正向推动作用;而健康状况较差和学历较低的城镇老年人,由于家庭养老支持不足、其付出与获得的家庭资源不对等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保障"外溢"等压力,更可能以获得收入为动机选择退而不休,进而导致其发展权利受损.因此,有差别地开发和管理老年人力资源、谨慎制定并实施延迟退休政策,对实现积极、健康的老龄化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人口健康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在人口老龄化和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的背景下,如何改善老年健康、增进老年福祉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议题。本文基于社会因果论,使用2014年、2015年和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CHARLS),通过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和对角线参照模型分析阶层跨越与中国老年人主观健康水平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计算流动效应区分起点阶层和目的地阶层对老年人主观健康水平影响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当起点户口类型一致时,户口类型由农村转为城镇的老年人主观健康水平高于户口类型没有变动的农村老年人。户口类型由城镇转为农村的老年人主观健康水平低于户口类型没有变动的城镇老年人。在收入阶层方面,研究发现老年人主观健康状况在不同收入阶层存在明显分层的现象。远距离向上代际收入阶层流动有助于提高老年人主观健康水平,远距离向下代际收入阶层流动会降低老年人主观健康水平。在分样本回归中,研究发现农村和城镇老年人在收入阶层分布上差异较明显,同时农村和城镇老年人代际收入阶层流动回归结果也存在较大差异,农村老年人起点效应权重为0.64,城镇老年人起点效应权重为0.76。与城镇老年人相比,农村老年人子女所处收入阶层对老年人主观健康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6.
《人口学刊》2019,(3):63-76
年龄认同是个体对衰老进程的主观体验,是健康老龄化的重要内容。以往关于照料孙子女与老年人年龄认同的相关性的研究较为少见,并且没有关注子女代际社会支持的作用,关于中国老年人隔代照料与年龄认同的相关研究也极为缺乏。本文根据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调查追踪数据,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隔代照料与中国老年人年龄认同的相关性,同时利用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法考察子女代际社会支持(代际经济支持、代际工具支持和代际情感支持)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隔代照料与老年人年龄认同显著相关,即照料孙子女使老年人有更积极的年龄认同;隔代照料与城市老年人年龄认同显著相关,与农村老年人年龄认同在统计上不相关,与老年女性年龄认同显著相关,与老年男性年龄认同在统计上不相关,照料孙子女对老年人的影响具有城乡差异性和性别差异性。进一步的中介效应分析发现代际经济支持、代际工具支持在隔代照料与老年人年龄认同之间发生了完全中介作用。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隔代照料对老年人及中国家庭所发挥的作用和价值不容忽视,社会和家庭一定要关注老年照料者的健康问题和生活需求,要重视老年人在家庭中的价值和作用。同时,对于照料孙子女的老年人,其成年子女应给予更多的代际支持,提升照料孙子女对老年人健康和幸福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建国以来农村老年保障的历史沿革、特点及成因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老年保障是指家庭或社会为老年人提供经济和服务等方面的支持。从经济支持的角度讲 ,建国以来农村老年保障经历了建国初的家庭保障、人民公社的集体保障、80年代至今的以家庭保障为主、保障多元化等三个时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非平衡发展战略及事实上存在的等级制度 ,城乡老年保障存在巨大差别。农村老年保障形成了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以家庭保障为主、保障水平不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马琳琳  王晶 《人口学刊》2015,(1):103-112
本文依据联合国颁布的《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中关于农村老年妇女权益保护的政策精神,通过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对吉林省农村老年人的婚姻家庭生活、经济生活、政治文化生活、家庭养老等方面进行性别差异分析,验证了农村存在老年女性化、农村老年女性贫困化、老年女性在政治参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低于老年男性等社会性差别,同时,对农村老年人的性别分工与性别角色进行女性主义理论思考,并为社会关注农村老年妇女和贯彻农村性别平等问题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9.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结构(即家庭的组成方式,包括类型结构、代数结构和规模结构,主体是类型结构)是社会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研究家庭结构,主要在于探讨其变动的动因和趋势,揭示其演变规律,以及反映家庭结构变动对于社会经济生活所产生的影响。笔者拟结合对现实家庭结构和农村青年理想家庭形式的调查,来展开对这一问题的论述。  相似文献   

20.
中国女性老年人口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快速的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由于女性老年人寿命长于男性,因此成为一个规模快速增加的群体。女性在受教育、就业比例以及收入水平上一般要低于男性,因此她们在晚年生活中的弱势积累效应更加明显,表现为经济保障、健康医疗、婚姻家庭生活方面的困难更加突出。在当今家庭养老照料功能减弱和社会保障及社会服务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女性老年人口问题需要给以更多的关注。采用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资料,对我国当前老年妇女的人口、婚姻、受教育、经济来源、职业以及健康状况给以描述和分析,以期为学术研究和政府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信息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