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来到才溪乡,写下了著名的《才溪乡调查》。一方面,才溪乡根据地是毛泽东苏区经济建设的实践地,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对中央苏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才溪乡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成就是党和毛泽东关于中央苏区经济建设思想的体现。新时期,对毛泽东《才溪乡调查》中的经济建设经验进行解读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毛泽东《才溪乡调查》中的8村回访调查,详细描述了85年来这8个村的境域、村域经济结构及农户生计方式的变迁;新时代才溪镇村经济持续发展,基层政权建设和社会治理独具特色,农民生活富裕,为中国山区长远发展、中国特色乡村振兴探索出一条新路径:一是基层立足实际,开创基层党委、政府、人大、村民自治组织、村民代表协同共治的乡村治理新格局;二是保障村级组织和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走出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和乡村两级农民集体收益分享的新途径;三是激活现有资源,利用其生态、旅游等优势,助力苏区乡村经济的结构转型。  相似文献   

3.
《才溪乡调查》所蕴含的苏区调查精神为我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共产党人赓续奋斗,砥砺前行.建党百年来,才溪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经济实力和民生福祉显著增强,居民生活满意度显著提高;但在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乡风文化、社会治理、人民生活等方面仍存在短板.为了更好贯彻新发展理念,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推才溪早日实现乡村振兴,迈向高质量发展,福建省统计局与国家统计局福建调查总队秉持苏区调查精神,在多次实地走访调研的基础上,深刻剖析新时代才溪发展状况,提出了"制度为先、速度为基、温度为本"的发展理念,为推动才溪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开好局起好步提供坚实调查数据和资料.  相似文献   

4.
5.
以往的乡约研究大多偏重"论",相关历史事实的铺陈却不甚清晰.鉴于此,本文以清代<南部县档案>为主要参考资料,对该县乡约的设置、职能、任充与辞革、点卯等诸多史实进行了重新建构,期望能为研究者提供经初步逻辑梳理后的历史素材.  相似文献   

6.
长篇小说《宝砚庄》是一个文学的“异数”,它以散点透视的手法,多角度重构砚乡的文化记忆。《宝观庄》可视为“非虚构”写作,但因其取材于过往旧事,故读者感受到的是一种文学叙述,而非生活实录。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我国当代文学中反映农村合作化运动的文学作品进行了回顾和反思,指出当时文学作品反映现实生活的成功之处及其缺陷,认为对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应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  相似文献   

8.
《乡谣》以人们熟知的河北音乐《小白菜》为主要素材,音乐亲切、自然、舒展、深情。演唱的咬字吐字清晰、明确,呼吸连贯、自如,共鸣以混合共鸣腔体为主。其中润腔的运用,使唱段风格更具特色。  相似文献   

9.
严修余 《老友》2011,(1):9-10
毛泽东1930年5月作寻乌调查的住址,原是美国耶稣教传教士兼医生雪莱·鲍斯费尔德(Snow-down Bousefied)的住宅和医院所在地。  相似文献   

10.
对美国著名女性主义作家吉尔曼后期创作的一篇女性鸟托邦式讽刺寓言《她乡》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指出小说作者不仅试图推翻父权制文化,表现了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还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暴露了现有社会的不安和矛盾。以二元对立理论为指导,从女性认知的差异、两性关系认知的差异、社会建构认知的差异几个方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表达了作者的理想。  相似文献   

11.
《溪蛮丛笑》一书以条目体例形式记述了公元 12世纪时沅江流域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土产方物、文物古迹 ,是研究这一时期湘西民族史及历史民族文化状况的珍贵资料。原书作者朱辅为南宋人 ,其生卒年代、仕履经历及其人品才识的具体情况史料缺载 ,本文运用历史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 ,借助《溪蛮丛笑》一书本身和叶钱为该书所作序言及其他相关零星资料 ,尽可能对朱辅的生平、为人品格和才情学识加以大致复原  相似文献   

12.
苏区文艺是在特殊的革命战争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作为苏区发行量和影响力最大的中共中央机关报,《红色中华》开辟了多种文艺专栏,发表了大量反映苏区革命斗争和现实生活的杂文、漫画、散文、戏剧、诗歌和评论。这些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卓有成效地构建了苏区文艺的阵地,引领了苏区文艺的发展方向,为苏区革命斗争和文艺大众化运动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狂欢化”是巴赫金在研究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民间文化及文学创作的基础上提出并系统阐释的一种文化与文学理论。在中周小说界经历多种“现代性”探索与实验后却仍然迷茫于“不知路在何方”之时,狂欢化理论为小说创作指点了“后现代”之路。韩寒的《光荣日》是具有鲜明的后现代狂欢化叙事特征的小说,主要表现为空间戏仿化、人物边缘化、情节双声化和语言粗鄙化。  相似文献   

14.
色、才、德是古代文学作品对女性审视的三个维度,刘向<列女传>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全面以女性为主角的文艺作品,该作品所表现出的对女性美的认识态度无疑具有强大的审美影响力.在<列女传>女性塑造中,表现出对"色"的理念颠覆与淡化,以及对"才"的关注和全面认识,而对"德"的高度礼赞是<列女传>女性审美的最强音.色、才、德三者的重要性依次逐步增强.<列女传>女性美学呈现出一种游离于现实环境的理想性状态,从而为传统女性审美注入了新的因素.但对"女色"的抵制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道乡集》是民国时期有影响的一部丹经,它主张性即神,命即气(精);性命有先后天之分;先天即无极之时,后天即太极之时;内丹性命双修是以性为体,以命为用。守明堂为炼精化炁的入手功夫;守明堂最难在止念;止念之法的实质就是凝神入气穴;凝神入气穴的首务是得着玄关;凝神之法是寂照得所。伏气就是神气相依气穴,息定于中;心息相依,息定心亦定,心定息亦定。行周天火候,乃自然而然;十二时与十二卦均是虚比;不仅升降有沐浴,呼吸之间亦有沐浴;气来则用武火,气去则用文火。元神即火,真息即风;风火同用,精自然化为炁。这既继承前人,又多发前人之未发。与藏传佛教的性命思想相比,除了先天气之外,《道乡集》的上述内丹性命思想不同于藏传佛教的性命思想;两者各有自己的体系。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作于1930年的《寻乌调查》揭示了寻乌县的农民生活与农村经济状况,它既是当时中国最好的乡村调查之一,又是一个革命先驱者的作品,其中的许多认识,直接成为指导中国土地革命的理论.毛泽东所调查的寻乌个案是否具有普遍意义,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江西寻乌与浙江松阳石仓的对比研究发现,在传统时代,中国东南地区有着相似的地权结构与社会结构.中国近代乡村的演变,是产业分化与人口分化这两种因素交替作用的结果.20世纪上半叶中国革命的基础之所以在乡村而不是在城市,就是因为乡村积聚了足够多的破坏性力量.20世纪下半叶中国的改革之所以首先在乡村而不在城市,原因也在这里.以转移农村劳动力,发展城市工商业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虽然没有能够挽救农村的颓败,却释放了乡村中的破坏性能量.明确这一点,对于我们理解20世纪中国革命的理论与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教育部在1953~1954年进行了教育整顿,国家在当时的条件下只能动员农村中小学毕业生回乡,加入到正在蓬勃开展的互助合作运动中去,这批身处变化漩涡中心的农村毕业生们出现了"集体"和"个人"彼此相遇,并引发了两者之间关系的难题。在1953年开始的严峻状况中,这一关系陷入了一种群体性的矛盾状态。出于复杂的原因,1954年马烽先生的小说《韩梅梅》,正是讲述了一个"个人主义"的故事,但是它却呈现了多重隐晦与纠结的意味。  相似文献   

18.
《她乡》是美国女性主义作家夏洛特·珀金斯·吉尔曼的名作。作家通过运用男性视角,在作品中构建了一个女性乌托邦,从而成功地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她者的世界,对现实社会具有进步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明政权建立后,国家的提倡和支持不仅为乡约的推广和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而且也使乡约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合法性得到进一步加强。嘉靖年间,广东士人黄佐所作的《泰泉乡礼》将乡约与国家权力做了适当的调适和融通之后,建构起了一个以乡约为中心,包括乡校、社仓、乡社和保甲在内的立体型乡治体系,从而将基层社会中的政事、教事、养事、祀事和戎事等生活事务串联起来,逐步实现了乡约在其性质、功能、组织以及制度等方面的时代性转变。黄佐乡约理念的践行为明代和后世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探索做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陆大献先生的新作《酒乡》,通过描写三峡库区移民村寨在重建过程中的一系列矛盾纠葛,表现了移民的彷徨心态及其逐步向着积极方向转变的过程,同时对三峡移民文化给予了内涵的丰富和品格的重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