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04-1910年间的东京岁月,是宋教仁从一个在地方上从事反清排满活动的民族志士成长为一个全中国近代革命运动的重要领袖以及中国近代宪政思想和实践先驱的重要温床。就像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与日本有着多重纠葛的复杂因缘一样,宋教仁在日本的经历,也是中国近代革命与日本复杂关系的一个缩影,是考察近代中日关系史的一个富有意义的案例,从中也可看出中国近代革命派成长的国际背景和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2.
清末中国以"新史学"勃兴为标识的"史界革命",以崭新的历史观念、全新的史学追求、空前的传播方式.开辟了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新纪元.本文深入探讨了这场革命的内在理路、主体表现及其推动中国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转型的划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美关系解冻前,美国通过延期讨论和联合国"重要问题"处理办法,阻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及其相关机构的代表权,"中国代表权"问题由此产生.出于联华抗苏战略考虑,尼克松上台后亟需缓和美中关系.1969和1970年,他有意释放出一些对华和解信号,但因国内外牵制,美国在"中国代表权"问题上仍沿用"重要问题"案,然而改行类似"一中一台"策略的讨论却在加紧进行.1971年,美国正式决定采取"双重代表权"案,即中国加入联合国并进入安理会,同时保留台湾当局的联大席位.其间,美台有过激烈交涉.随着第26届联大否决"重要问题"案,通过"阿尔巴尼亚"案,台湾当局被逐出联合国,美国苦心经营的"双重代表权"案根本就未能表决,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得以恢复.  相似文献   

4.
通过中国向苏联远东地区扩张和通过中国向南洋地区扩张的北进南进策略是二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的基本国策。其实施及最终的破产与中国的持久抗战有着重大关系。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军队的英勇抗战,有力地打击了侵略者,粉碎了日军北进南进的阴谋计划。  相似文献   

5.
中国革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就要求领导革命的中国共产党人,应该从实际出发,坚持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革命道路.本文以历史史实为基础,以"两步走"理论的形成及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为内容,阐明了党解决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历史过程及其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诗论是说明和探讨现代诗歌本身的新话题而产生的.中国现代诗论的现代性问题首先绝不是一个引入西方文学与文化的现代性问题,而是关注诗歌、思考诗歌的中国诗论家们究竟如何看待、如何解释正在变化着的诗歌创作状况的问题.在这一需要中生长的中国现代诗论,也就有了与中国古代诗论的不同特征,当然也遭遇了一系列的困惑.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冯杰<一窗晚雪><讨论美学的荷花><冯杰诗选>为研究对象,以历时性写作和审美变化为轨迹,探讨其现代乡土诗艺术特质:从北中原意象到中国意象,从乡土诗歌传承到现代精神的探索,从民间文化到传统文化的写意表征,体现其对现代乡土诗狭窄格局的突破;荷花象征体系与现代诗境的开拓等体现了其诗歌运思模式及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8.
日本接受西方"文学史"的叙述体例,尝试对中国文学进行通史性质的研究,明治时期日本学界人士兴起了中国文学史撰写的热潮.在日本的中国文学史书写模式影响下,20世纪初叶的中国出现了大量以日本的中国文学史为蓝本而撰写的文学史著作.日本文学史家的"文学"观影响到中国文学史家对"文学"的理解和定义,他们此期撰写的中国文学史呈现了这种文学观嬗变的历程.  相似文献   

9.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环境,中国税收改革势在必行.从目前情况看,我国税制改革要从调整税制结构、完善商品税制、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完善"个税"制度,强化"个税"征管、建立健全地方税制,理顺税费关系,深化税收征管制度等改革.  相似文献   

10.
当代诗人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其深刻卓绝之处,就在于它揭示了中国人"集体无意识"中的"伤时原型",又一次表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伤时"母题.不少学者指出,在中国文学史上,存在着一个"悲秋"传统.但是,"悲秋"的外延小,而"伤时"的外延大;"悲秋"是现象,"伤时"是本质.因此,对中国文学史上的"悲秋"传统,应准确地名之为"伤时"传统.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这一大无奈中,不能"伤时",也就不能"惜时";必有"伤时"之痛,方有"惜时"之心,方能"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认,过乐观之生活",这正是中国文学传统中"伤时"母题的积极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新诗"派在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交汇点上形成了自己的诗美理想,他们以独特的艺术理解去拥抱和融汇西方现代主义"新的写作方法",构建和强化诗歌自身的审美品格,坚持"戏剧化"的创作原则和意象化的美学追求,成为20世纪40年代诗坛上独树一帜的艺术生命群.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字母词N在汉语中意义和用法,发现N在语义层面可以表达"无限多"、"极大量"和"非常"、"很"之义,颇具独特性.同时试从认知角度探究其形成根源:揭示了事物在空间"有界"和"无界"的对立;动作在时间上"有界"和"无界"的对立;性状在程度或量上"有界"和"无界"的对立.由此得出结论:有界事物的重复性促成了字母词N的意义和用法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共产国际认为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应该由资产阶级及其国民党来领导,苏维埃政权只有在中国革命向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转变之时才可以建立。共产国际认为蒋、汪叛变促进了中国革命向苏维埃阶段发展,但依然希望国民党左派复兴中国革命而暂缓推行苏维埃运动。在复兴国民党的计划不能实现的情况下,共产国际最终提出在中国建立工农苏维埃政权。  相似文献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日本对外扩张的重要国策之一是“北进” ,即 :通过中国向北扩张 ,占领苏联远东地区。但是 ,由于中国人民英勇顽强的抗日战争 ,中国战场牢牢地拖住了日军主力 ,使其深陷泥潭无法脱身 ,北进苏联的狂妄计划始终没能实现。中国人民为苏联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中国悲剧"大团圆"结局有"虚解"和"实解"两种艺术形态,它与中华民族生存环境的改善、稳定的农业生产方式、家国同构的宗法血缘伦理规范、"对立而不对抗"的"和谐"宇宙观以及宗教意识的缺失有着天然联系,由此决定了中国悲剧艺术的"柔"性美和双重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6.
隐喻,作为构建和表达新概念的一种重要的思维认知方式,在人们进行思维和叙述的过程中起中心作用。情感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借助于空间方位和有形的实体或人体本身来表达抽象复杂的情感概念。本文以人类的基本情感“悲”、“喜”的隐喻表达为研究对象,时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情感隐喻认知在共性和个性差异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7.
“中国差别”政策是美国东亚遏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差别”政策从加强到逐步废除的各个阶段中,日本因素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不可忽视。“中国差别”政策与美国对日政策目标之间的冲突为“中国差别”政策最终的废除埋下了伏笔。日本还通过对华民间贸易和广泛地利用“例外程序”从内部侵蚀了“中国差别”政策的基础。在废除“中国差别”政策的最后谈判过程中,日本也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抗战爆发后,因受日军残害,晋西北乡村从事迷信、吸毒、赌博、卖淫等活动的二流子人数激增,他们扰乱社会秩序,阻碍经济发展,是当时一大社会问题。在大生产运动中抗日民主政府着力开展对二流子的改造,采取思想教化,生产赞助,变工组合等方法,把一向散漫、怠惰,游离于社会边缘,脱离革命秩序的异质性分子,整合到社会主流群体中,遏制了不良习俗,为根据地经济发展提供了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9.
中世纪朝鲜历代王朝的"事大"对象不是中国某个国家实体,而是特定的汉民族,"北伐论"与"北学论"就是例证。然而,随着韩国进入近代化进程,其中国观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一方面贬视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则企盼中国的强盛。其结果,朝鲜对中国的认识由"仰视"变成了"平视"。  相似文献   

20.
传染病是传统社会突出的社会问题。近代以来,川东北社会动荡、民生凋敝,始终未能有效开展疫病防治。建国初期,面对天花、霍乱、伤寒、痢疾、疟疾等多种传染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川东北革命老区通过建立防疫体系、加强法治保障、扩大预防接种、消除顽固疫病、开展防疫宣传、整治城乡卫生、改善饮水卫生、加强饮食卫生等措施,防疫取得了巨大成就,到1956年,天花、霍乱、伤寒基本绝迹,其它传染病整体上得到有效控制,发病率、死亡率大幅下降,老区人民的生命安全有了坚实的保障。其启示有:防疫的政治之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科学之策,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使命追求,坚持人民生命至上;力量源泉,坚持全社会力量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