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劳动收入份额近年来不断走低,对劳动收入份额决定因素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研究集中于技术进步、全球化、结构转型等方面,并且着重于实证分析和解释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原因。劳动收入份额的调整、全球化影响和劳动收入份额同收入差距的内在机理等课题是以后需要深入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笔者构建包含土地与劳动要素的CES生产函数,考察农业要素丰裕度与技术进步偏向性对要素边际产出与收入分配结构的影响.通过三方程标准化供给面系统,利用中国1952-2011年农业部门的时间序列数据估计生产函数中的各参数,得到如下结论:(1)我国农业部门土地与劳动的要素替代弹性小于1,技术进步整体偏向于丰裕要素劳动;技术进步偏向性和要素丰裕度变化共同作用于要素相对收入份额,多数年份二者作用方向相反,但技术进步偏向性主导要素相对边际产出和收入份额变化.(2)我国农业部门要素丰裕度和技术进步偏向性对要素收入份额的作用呈较强的阶段性:1952-1983年,我国农业劳动要素丰裕度提高,使劳动收入份额下降1.5%,而技术进步劳动偏向性带动劳动收入份额上升6.3%.自1984年至今,我国农业部门劳动要素丰裕度持续下降,引致劳动收入份额上升2.4%,而土地偏向型技术进步使劳动要素收入份额下降5%.因此,为提高我国农业部门的劳动收入份额,应重视技术进步偏向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准确描述劳动收入份额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动态演变轨迹,是破解收入分配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进而实现共享发展的一项基础性研究工作。基于1997—2017年中国内地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与空间计量经济学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考察劳动收入份额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动态演变规律。结果表明,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具有明显的时序波动性和空间非均衡特征,劳动收入份额在地区间具有层次性差距。具体而言,尽管劳动收入份额的空间非均衡程度呈现出不断降低的态势,但劳动收入份额的地区间差异明显大于地区内差异,地区间差异是劳动收入份额空间非均衡的主要动因。劳动收入份额的演变不仅具有时间上的前后连贯性,还具有地区之间的空间关联性。基于二元邻近矩阵和地理距离矩阵的空间收敛性检验表明,中、西部地区内部的劳动收入份额存在明显的“俱乐部”收敛现象。因此,建议积极发展区域间的互补型合作关系,逐渐平滑资源要素分布和经济发展条件的区域差异性,促进各地区的劳动收入份额在差异中提升,在发展中提升。  相似文献   

4.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战略性技术,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其带来的劳动力市场变革势必将影响收入分配格局。为厘清人工智能及相应的再分配政策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机理,构建包含人工智能与人工智能资本税的多部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考察人工智能资本深化与广化的功能性与规模性收入分配效应,以及人工智能资本税的调节效应,结果显示:人工智能资本深化和广化发展在促使经济扩张的同时,对于收入分配具有极化效应。就功能性收入分配效应而言,人工智能的就业替代效应引致就业数量与工资水平双重下降,导致劳动收入份额降低;就规模性收入分配效应而言,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同时伴随着社会福利损失的增加。适度的人工智能资本税能够抑制人工智能的收入分配极化效应:一方面,弱化人工智能的经济刺激效果,减轻其对就业的挤出作用,减缓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另一方面,进行收入再分配,缩小群体间收入差距,实现社会福利损失的改进。  相似文献   

5.
当前全球食物系统已经受到诸多威胁,新冠肺炎疫情使食物系统更加脆弱,同时敲响了重新思考未来农业食物系统的警钟,世界进入多危机并存的复合型风险时代,增强食物系统的“韧性”至关重要。文章全面介绍了当前全球食物和营养安全面临的现状,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食物和营养安全带来的挑战,并对未来全球农业食物系统的发展着力点进行了思考。截至2019年,全球有6.9亿人遭受饥饿困扰,20亿人无法正常获取安全、营养、充足的食物,1.44亿儿童发育不良;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流行破坏了全球食物供应链,使弱势群体遭受重创,饥饿人数大幅度增加;未来食物系统应当是高效高产、低碳、健康营养、韧性、可持续并具有包容性的生产系统,其中“韧性”对于应对新冠肺炎等冲击并从中恢复至关重要,文章从技术、政策、制度、贸易等方面阐述了增强未来农业食物系统韧性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数字化转型作为企业未来发展的新动能,其是否能够提高企业劳动收入份额,优化内部收入分配格局仍存在争议。为厘清二者之间的作用关系,需要在从理论上廓清数字化转型影响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经济逻辑的基础上,利用2012—2020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从整体上提升了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实现了“分好蛋糕”的目标;数字化转型通过工资率和劳动生产率影响劳动收入份额,且对工资率的影响大于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从而产生数字化转型提高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净效应;数字化转型能够提高企业增加值,实现“做大蛋糕”的目标;与劳动密集型企业相比,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对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作用更大;与非国有上市公司相比,国有上市公司的数字化转型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程度有所下降,主要原因在于国有企业对社会责任的特殊承担。通过揭示数字化转型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内在机理,可以为二者之间作用关系的争议提供微观层面的实证依据,也为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有益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7.
包容性增长是强调机会平等并能让经济增长成果广泛惠及到所有民众,从而能够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一种发展理念。基于这一理念,对安徽省2000~2011年相关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安徽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遏制,地区间收入差距相对稳定,但仍然存在劳动者报酬和居民收入占GDP比重较低,再分配存在逆向调节,行业间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等问题。从包容性增长视角出发,通过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尤其是教育的均等化水平、提高劳动者报酬收入和扭转二次分配逆向调节等政策措施,保证收入分配的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从而达到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工业作为中国国民经济当今和未来数十年的主导产业,必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对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年来,在中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工业劳动收入份额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文章运用1995-2009年中国工业部门的数据,分析了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趋势。主要从中国的动力市场结构、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和择业权、经济惯性等制度因素分析了可能导致中国工业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从中美两国1994年至2006年劳动收入及消费相关数据出发,可分析出劳动收入影响消费结构的内在机制.劳动收入影响收入分配,收入分配影响消费总量进而影响消费结构,社会保障和消费信贷对该机制存在影响但相对有限.我国劳动收入占比的下降恶化了收入分配以至不利于居民消费总量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优化.所以,当前工作要注意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高劳动者收入.  相似文献   

10.
收入分配、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但是我国近年来的发展却出现了经济增长快,居民收入增长低于经济增长的幅度,从而导致消费需求降低,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份额连续大幅度下降的态势。在对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分析了收入分配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巨大影响,得出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以及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已经极大地制约了人们的消费需求,进而影响到经济的持续、有序、快速发展的结论。中央提出:"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扩大内需的前提是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大幅度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重点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促进整个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1.
通过构建模型考察劳动收入份额变化与技术进步偏向性关系,模型显示:(1)劳动收入份额与技术进步作用表现出双向性,技术进步偏向性和要素组合模式决定要素收入分配结构,而技术进步偏向性更是通过要素产出弹性强化对收入分配结构作用,即纯技术进步偏向性对要素收入分配结构变化影响有限,而且技术进步偏向性与要素收入呈现相依性和非线性共变特征。(2)劳动收入份额对技术进步偏向性方向的影响并非固定,而是存在临界效应,当劳动收入占比达到这一临界时,企业对技术进步偏向性选择无差异。若劳动收入占比小于或大于这一临界值时,企业对技术进步偏向性的选择将向两个相反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对劳动收入份额进行工业行业的分解可以发现,产业结构变动是近年来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原因之一。同时,研究表明,技术进步和国有垄断力量下降会使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分段回归表明,贸易模式的转变是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主因。进出口高度相关的珠三角加工贸易时代,进口渗透率促进劳动收入份额上升;出口型加工贸易的长三角时代,进口渗透率与劳动收入份额同时下降,这是企业降低原料和劳动成本的结果。因此,进口渗透率在不同阶段作用机理不同。  相似文献   

13.
农业结构调整需要食物消费发展做支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结构调整与食物消费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我国现实的食物消费结构趋势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内在动力和市场导向 ,同时近几年食物消费额增长过慢和下降又严重妨碍农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当前在依据食物需求导向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的同时 ,还必须从多方面努力发展食物消费  相似文献   

14.
我们从收入分配和贫困缓解的视角实证研究了湖北省金融发展与包容性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短期内,金融发展对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影响不显著,即使控制了产权、政治质量等制度指标和人均GDP增长等经济指标,金融总量的增加扩大了湖北省的城乡收入差距;金融质量的提高,即金融机构配置给非国有部门的信贷越多,越有助于改善城乡收入差距和贫困率的下降。而金融发展在短期并未缓解湖北省的贫困率。长期内,金融总量对收入差距和贫困的影响与短期效应一致;金融质量带来了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和贫困的缓解;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对包容性增长的短期和长期影响都不显著。制度变量并未像以往的研究者认为的那样对湖北省的包容性增长产生了积极影响:产权的明晰固然有利于包容性增长,但是前者对后者的影响不显著;政府公共服务支出的增加会改善贫困,但是导致了湖北省收入差距扩大;教育水平的提高推动了湖北省的包容性增长;而对外开放没有降低贫困率,也没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5.
基于1984-2014年中国居民主要食物消费量时间序列数据,依托实证分析与比较研究考察城乡二元间居民食物消费的新规律及特征差异。研究发现:(1)城乡居民经济占有量的增厚使其食物消费倾向转型。城镇居民肉蛋奶消费量攀升,农村则呈现动、植物消费交叉竞争但植物性食物尤其是粮食消费稳居主导地位的态势;(2)农村恩格尔系数大致沿城镇恩格尔系数的前进轨迹演变。相较于城镇,农村食物消费的落后表现在恩格尔系数始终持续过大与其所处低端转型阶段两个方面;(3)预测未来居民食物消费特征:恩格尔系数与主食消费支出逐渐下降,副食消费支出以及外出就餐等服务性食物消费不断增加。为实现《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的膳食目标,需对居民食物消费进行科学引导与调控以期食物消费的营养均衡与城乡联动。  相似文献   

16.
城乡收入差距分析和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是一个结构变动过程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是国民生产总值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变动的结果。在现代经济增长过程中,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份额,农业劳动力在社会总劳动力中的份额,都是随着一国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而下降的。容易理解:如果这两个份额的下降速度总是一致的,那末城乡收入差距就不会发生变化,既不会扩大,也不会缩小。但是结构变动方面的实际材料证明:这两个份额下降的速度并不是一致的;而是在有的收入水平上,农业的产值份额下降得快一些,而在另外一个收入水平上,农业劳动力的份额下降得快一些。正是这…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报酬在我国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虽然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波动方向,但总体上是下降的。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显现出了U型变化趋势。对于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原因,已有的解释主要从制度和结构变迁的角度进行分析,忽视了要素收入份额变动背后蕴含的技术进步含义。立足于新古典要素分配理论,从技术进步路径和要素替代弹性的角度对我国要素收入份额的变动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正处于技术进步路径由资本偏向型向人力资本偏向型变迁的关键时期,且劳动要素份额长期可能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8.
文章梳理了德国和欧盟农业政策的发展历程,概述了德国农业政策在解决了粮食安全问题和农民收入相对贫困问题后,农业政策面对的新挑战以及改革的必要性,指出在多重政策目标冲突的背景下,需要系统性制定农业政策,对传统的农业政策进行全面改革是非常重要的.2020年下半年,德国作为欧盟的轮值主席国,公布了其农业政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可持续食物政策:制定综合食物政策和创造公平食物环境》,开始引领欧洲共同农业政策由以往关注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两个支柱转型为"可持续食物政策":从社会、健康、环境和动物福利四个维度综合考虑农业的外部性,然后从八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性政策,创造公平的"食物环境",达到促进农业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的目的.高质量发展的农业必须创造公平和良好的"食物环境".这为中国系统性的农业政策改革,让农业更加"绿"起来,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向性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自2009年至今,收入分配和收入差距问题再一次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一方面,劳动者收入份额减少已是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收入差距问题已不限于城乡之间,社会各个方面的收入差距问题集中显现。两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收入分配不合理性将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有碍社会和谐健康发展。本文主要通过对关于收入分配和收入差距的最新文章做系统综述,以理清学术界中该问题的研究走向,为我国收入分配和收入差距问题的后续研究和解决做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中国加入WTO后获得美国给予的永久正常贸易伙伴关系(PNTR)地位的准自然实验,采用倍差法系统地考察了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变化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下降有助于促进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提升,且该促进效应在中国加入WTO后逐步加强。进一步的影响渠道检验表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下降一方面会通过工资率渠道提升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另一方面会通过生产率渠道降低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其中,工资率渠道的提升效应占主导。进一步地,在考虑了企业异质性后发现,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下降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提升的促进效应在对美国出口企业、纯一般出口企业、民营企业表现得更为明显。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这一新颖的视角解释了中国加入WTO以来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并丰富了评估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变动的经济效应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