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贸易企业应对汇率、石油价格等因素变动的能力,实际上是由本国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和财政政策等长期因素决定的;这些长期因素使一国贸易收支呈现阶段性演变特征,因此是判断贸易收支走势的关键。进一步而言,进出口收入弹性的对比可以作为贸易收支阶段的判定指标,当出口收入弹性与进口收入弹性之比大于1,一国贸易收支通常处于顺差状态,反之则处于顺差规模缩小或逆差状态。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在实证验证贸易收支模型的基础上,对日本贸易收支趋势进行了预测,发现2020-2022年其贸易收支走向逆差的趋势十分明显;从收入弹性比考察,日本在2005年后出口收入弹性远小于进口收入弹性,表明日本贸易收支转向逆差是长期趋势,而不是短期现象。这是因为人口老龄化等引致贸易收支逆差的因素已经持续较长时间,而金融危机后的逆全球化浪潮,特别是中美贸易摩擦,也大大加快了日本走向贸易收支逆差的速度。  相似文献   

2.
日本的全套型产业结构与日美贸易摩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贸易立国为目标构建的全套型产业结构,既是战后日本经济成功的基础,也是日美贸易摩擦的根源.全套型产业结构下的日本对外贸易,表现出出口收入弹性远高于进口收入弹性、产业内贸易落后而产业间贸易发达等特征.这些特征导致日本对美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激增,直接引发了日美贸易摩擦,而伴随贸易摩擦出现的产业结构升级又导致了日美贸易摩擦的升级.  相似文献   

3.
"安倍经济学"的第一支箭即"大胆的货币政策",其核心内容是仿效美国采取量化宽松政策,以达到通过日元贬值刺激出口增长进而带动经济增长的目的。从目前情况看,日元贬值并未带来日本出口的实质性增长,反而由于其进口需求弹性小,使日本的贸易收支条件不断恶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J曲线"效应的作用外,还因为受到美国、欧盟、中国等日本几大贸易伙伴的经济增长放缓、进口需求疲软以及中日钓鱼岛争端等因素的影响。随着美、欧、中等经济体的经济复苏,以及"安倍经济学"相关政策特别是第三支箭实施效果的逐步显现,相信通过一年左右的调整期,在国内外因素的合力作用下,"安倍经济学"带动出口增长的效果会逐步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4.
加入WTO以来,从进出口总量上看,我国农产品贸易量增长快速,其中进口的增长幅度更大,导致贸易差额呈下降趋势,尤其是2004年以来一直保持逆差;从进出口结构上看,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较快,进口增长缓慢,土地密集型则进口增长较快,出口增长缓慢,符合比较优势原则;从多元回归模型的分析来看,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汇率、居民收入、结构性的粮食缺口及关税等.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产品贸易良性发展,需要加大农业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农产品比较优势;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提高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改变农产品贸易的不对称格局以及积极寻找应对缺乏价格优势的农产品出口措施.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中日关税、汇率政策与中日贸易问题.笔者研究发现,如果中日两国发生了双边关税制裁,则日本增加关税不一定会引致中国贸易收支变差、日本贸易收支改善.并且,一般来说,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会引致中国贸易收支变差、日本贸易收支改善;反之,则相反.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可能伴随有中国贸易收支改善、日本贸易收支变差.在中日双边关税、人民币实际汇率以及中日总产出同时变动的情况下,则中日贸易收支取决于中日两国关税变动、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以及中日总产出变动等力量之间的对比,仅从中国某一政策变动就得出对日本贸易收支不利的论断是没有理论依据的.  相似文献   

6.
一中日经济贸易关系自中日关系正常化以来总的形势是稳步向前发展的。1973—1989年,中国对日进出口贸易总额从20.135亿美元上升到196.554亿美元。其中,1987年、1988年中国对日贸易逆差分别为36.759亿美元和31.35亿美元,截止到1988年,我方累计逆差已达200亿美元相当1990年对日贸易全年总额。随着两国贸易的扩大,日本已成为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我国1987年、1988年对日进出口即占我国当年进出口总额的19.9%和18.5%。1991年1—5月,日本对华出口即达29.8亿美元,比1990年同期上升3.6%,而同期从华进口上升26%,达54.7亿美元。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在低工资和强制结售汇制度的作用下,中国顺差不断增加,外汇储备不断增加,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不断增加。但是,人民币升值不一定导致贸易伙伴国逆差的减少,而给出口加工企业的劳动者增加工资会提高中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减少外资的流入,有助于减少中国贸易顺差,减轻外汇储备过多、过快增长的压力。即使中国外汇管理制度不作根本性改变,加薪也是解决国际贸易收支不均衡的根本性途径,同时利于促进中国工薪阶层增强购买力、扩大内需、分享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8.
目前,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已具备了快速发展的条件,但服务贸易发展仍然比较落后,存在诸多问题.中国香港的服务业与服务贸易起步较早,发展速度快,综合实力较强;中国台湾的服务贸易与服务业是从1980年蓬勃发展起来的,受别国连锁服务的影响很大;日本和韩国,服务贸易的出口在近20年来的增长都比较稳定,但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香港政府的完全开放政策,日本和韩国的逐步开放对策,都很好地促进了他们服务业与服务贸易的发展.中国的服务贸易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对同在亚洲的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和台湾比较分析,可以找出有利于自身服务业与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政策.  相似文献   

9.
经过两次“石油冲击”之后,日本进口商品结构正在逐渐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发生变化,即:在日本的进口总额中,资本设备和消费品的比重趋于扩大;工业用原材料的比重趋于下降;在工业用原材料中,“粗原料”的比重下降,而“材料性制品”(半成品)的比重提高。这意味着,日本的经济结构正在由进口“粗原料”,出口制成品向进口半成品,出口高度加工品转变。日本是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市场,日本进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对于中日贸易,特别是我国的对日出口有直接的影  相似文献   

10.
2005年日本国际收支发生了一个历史性转折,所得收支黑字第一次超过贸易收支黑字,成为经常收支黑字最重要的来源。这是日本海外纯资产迅速增大和对外资产收益率提高的结果,标志着日本将进一步从不成熟债权国走向成熟债权国,对外投资对日本经济的重要性将越来越超过对外贸易的重要性。日本所得收支的主要问题是对外资产收益率低,这与其所得收支的单向结构、对外资产结构不合理以及对外直接投资中的问题有关。面临所得收支黑字继续增大的趋势和所得收支中存在的问题,日本政府提出了投资立国,并采取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刘静 《唐都学刊》2008,24(2):47-50
目前,韩国已成为中国第六大贸易伙伴而中国也成为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但引人注目的是韩国是我国主要贸易伙伴中为数不多的逆差国之一,而且逆差持续时间长久且还有逐年扩大之势.从全球贸易保护主义、两国的贸易结构与需求结构、两国投资与贸易政策等方面,特别是从两国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这一全新角度分析造成这种贸易严重不平衡状态的原因,并试图寻找相应的对策以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促进两国贸易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日贸易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7年中国的对外贸易额达到 3 2 51亿美元 ,日本作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国其份额为 1 8.7% ,达到 60 8亿美元。从数字上看两国的贸易数额巨大 ,分别对两国的贸易格局构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探讨中日产业间及产业内贸易的比较优势 ,对于两国今后的贸易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关于贸易活动的主要理论探讨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利益理论认为两国若实行完全专业化或局部专业化的国际分工 ,各国只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然后通过国际贸易 ,出口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进口自己处于比较劣势的产品 ,则两国都可以从国际分工——…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国际市场价格机制的特殊性出发,探讨了这些特殊性与一国外贸利益间的关系。文章综述了国际市场价格机制与国内市场的区别,并着重分析了三个问题:一、初级产品的价格规律,在初级产品的生产与供求上说明了为什么初级产品出口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相对不利地位。二、在汇率及其变动作用下的价格与价值间的关系,说明了国际价值转移与一国贸易利益所在阶段的有关问题。三、在为消除国际收支逆差而进行货币贬值后实际贸易利益与价格弹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前,经济混乱的状态虽然被政府强有力的金融政策基本控制住,但形势仍不容乐观。形势看好的因素主要有:(1)通货膨胀得到控制;(2)由于出口顺利而改善了贸易收支和外汇储备状况;(3)农业生产形势好;(4)银行存款增加等。为了使经济纳入轨道,应该克服的问题有: (1)国家财政1989年度,主要国营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达15.9%,亏损额比1988年度增加了80.1%,所以,由国家财政支出的企业亏损补贴大幅度增加。再有,由于农产品和原材料、燃料等的销售价格被压低了,所以,政府用于填补逆差的价  相似文献   

15.
一、中日经济关系的历史背景中日经济关系是随着国际形势和两国外交政策的变化而变化的。战后初期,日本追随美国而敌视中国,两国邦交尚未恢复,当时以民间贸易形式开展有限的经济交流,其特点是规模小,不稳定,受政治形势影响较大。到1956年,贸易总额达到12840万美元。到60年代,中日之间开展友好贸易与备忘录贸易,实际上是突破民间贸易范围的半官方性质协定。到1969年,中日贸易总额增至6.25亿美元。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是:煤炭、铁砂、大豆、玉米、杂豆、盐、镁等,日本向中国出口的商品是:钢材、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等。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外贸外部失衡集中体现在外贸顺差上升、外汇储备扩大、贸易争端增多以及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四个方面.在1994年之前,中国贸易余额总体上呈逆差态势,这与国有企业主导的资源产品出口和资本品进口的贸易模式有关;在1994-2004年间,中国贸易盈余维持在占GDP2%的水平,这一结果与财政分权所引起的地方竞争加剧导致的产能扩张,以及收入差距拉大导致的消费萎缩有关;自2005年以来,中国贸易盈余增至占 GDP 7% 的水平,这一结果除了与前面提到的结构性因素有关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外资企业贸易盈余猛增,以及重化工业行业首次成为贸易顺差中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7.
多年来,美洲和欧洲主要工业化国家指责日本没有充分地意识到世界经济强国赋予它的责任及对它的影响。日本经济政策是唯一根据各国的利益而定向的。以下有几种趋势: 一、以促进国内需求为中心的行情政策明显地缩减了经常收支余额。1987和1988年的经济增长首先是以国内需求为基础的。自1986年以来,产品和服务产品的进口大大高于出口。实际上,1987年经常收支余额刚刚增长,1988年就出现了10年来第一次下降。毫无疑问,石油价格的下降起了某种作用。但是这种结果要排除1985年秋以来采取的比较灵话的货币政策——紧急经济计划。  相似文献   

18.
1985年,外国在美国拥有的财产比美国在海外的资产多1120亿美元。1988年预计这个逆差将达6000亿美元。90年代初,估计美国的债务将达到1兆美元。同时,美国从1988年开始,每年将必须向日本和联邦德国等国偿还200亿美元以上的利息和股息。债务危机使美元贬值日益严重。出口情况如何呢?1986—1987两年间,美元对日元和西德马克的比值下落了50%,出口只增加了16%,而进口却有增无减。这是因为美国的制造业没有足以和外国相匹敌的产品,因而使消费者不得不购买价格昂贵的外国货。关键在于紧缩消费。政府机构应作出努力来减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各级财政基本都是在艰难中运行的。支出这根弦绷得愈来愈紧,累积性赤字越来越大,收支弹性越来越小──1986年中央政府一级组织的收入为778亿元,当年通过国库券和外债借款138亿元,向银行借款95亿元,债务收入占中央政府一级收入的比例为30%;1992年,中央财政组织的收入为980亿元,借款总额为843亿元,借款占经常收入的比例上升到86%,当年收支逆差达240亿元,全国财政硬赤字累计为1300亿元,软赤字400多亿元;1993年,建设性预算收入和支出相抵,差额为898.84亿元,全部反映在中央财政上。其中,通过举借国内债务弥补了3…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1987-2012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与基于BEC分类的贸易数据,实证分析了作为中国重要投资来源的日本FDI与中国贸易结构的动态关系。结果发现,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主要与其初级产品及中间产品的出口、最终品的进口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基于边际产业转移理论以及日本对华输出半成品在中国加工包装,一部分在返销国内的这种特殊投资模式,为中国合理引进外资和利用外资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