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短篇小说《生命之杯》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伊万·布宁的代表性作品之一。作家采用不平衡的叙事结构、具有多重含义的人物形象、二元对立的叙事空间及互文联系等一系列的叙事方式,讲述了俄罗斯外省小县城几个人的不幸生活,展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俄罗斯民众单调、空虚、孤独、无意义的生活状态,构建了一幅空虚与孤独的俄罗斯形象,蕴含着作家对整个俄罗斯和民族未来发展的深深思考。  相似文献   

2.
老舍与张爱玲是 2 0世纪中国为数不多的与其所在的城市结下魂体相依关系的作家。把两位作家关于京海两城的文学想象摆在一起作对照比较 ,便可见出两种不同的叙事图式 :同样关注市民人生 ,老舍选择了文化的视角 ,张爱玲则选择了人性的视角。“文化”的选择使老舍的小说从观念、选材到语言呈根性的、自重的、集体化、客观化的叙事格式 ,这种叙事从正面对应京城的精神品格。“人性”的选择使张爱玲小说侧重于虚构 :对人物境遇作想象性摆置 ,并在这种摆置中突出人物的本能性行为感受。她通过恍惚迷离、似是而非的叙事营构 ,折射出光怪陆离的沪上景观 ,从另一个角度对应了海城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6,(10):98-103
在弗吉尼亚·伍尔夫创作的九部长篇小说中,《海浪》无疑是最为艰深的一部,这部高度空灵、抽象化的作品融入了作家对生命、生活、艺术的所有感悟。小说中六个青年男女的生命历程,既代表了芸芸众生,同时又代表了人作为个体存在的不同侧面。中心人物伯纳德不仅是集体意识的代表,同时还是作家的人格面具。作品在以大海为代表的宏观自然的观照下,展现了作家对人生经验和生活本质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对立的叙事结构,是新时期文学的一个显著现象,要么是站在城市文明的立场批评乡村,要么是站在乡土社会的立场批评城市,鲜有作家能够超越这种二元对立的叙事结构,以一种新的眼光考察城市和乡村的结构关系.但是王安忆却是少数超越了城市与乡村二元对立叙事思维的作家,她并不把乡村与城市看作是天生对立的两个世界,既不站在乡村立场批判城市,也不以城市的眼光鄙视乡村,而是带着一种人类学和美学的眼光去观察乡村,结果她找到了乡村和城市的共同点.  相似文献   

5.
在张爱玲、王安忆的小说创作中,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作家均选择了一个城市作为人物、特别是女性人物活动的场所,都市成为现代文化下一个有代表意义的社会景观,一个有典型意义的时代表征。两个著名的女作家都写出了城市女性对城市物质性生活的努力、孤独漂泊感及其生命的顽强与韧性。  相似文献   

6.
鲁迅与沈从文是现代文学作家里少有的将生命意识上升到哲学高度的人,沈从文生命意识的复杂既表现在"乡村"与"城市"的对立,"生活"与"生命"的差异,也表现在以原始生命为基础的对生命美即神性的追求。面对这"不大会思索也不容许思索的生命",本文着意从偶然、死亡、爱与死相邻的角度出发,分析沈从文生命意识形态的连续性与其中原始生命形态的基础性作用,从而为研究沈从文作品乡村与都市的二元对立形态提供一个道德评判角度外的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2001年的中国小说除极少数作品表现出作家别致的想象和独特的叙事方式外,多数小说延续着上个世纪末的创作趋势,但创作状态从弥散走向清明;现实叙事在直面社会热点与关注普通人生的两端展开,“反腐”小说更有意挖掘复杂人性、关注普通人生的叙事透出诗意的追寻;历史叙事有着文学把握历史的个性特性;爱情婚姻的母题表现出与实际生活的贴近,但此岸的表达却淡化了灵魂、精神的向往。  相似文献   

8.
卡夫卡小说注重运用各种叙事手段来揭示人及其生存环境之间的荒诞.关注<城堡>中的语言现象和修辞策略,可以发现:图像叙事是作品戏剧化效果的基础,在消解线性叙事时间的同时,不仅强化了空间叙事的多维度,更细画了人物对"城堡"的主观体验;类型修辞在简约化人物的社会性存在,表现人及其生存环境的政治性的同时,从深层次戏谑政治;悖论叙事将作家的悖论式思维戏剧化为把握世界与人生的方式,以一种艺术形式上的反相位阐释,呈现了人的悖论性存在.  相似文献   

9.
儿童视角小说在叙事智慧、文化意蕴、伦理向度上都显示出相当的独特性和深刻性.这类小说通常以儿童充当生活的见证人、审视者与叙述人,以现实与回忆的迭合、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并存、儿童话语与成人话语的复合,构置具有较大时空涵客的叙事框架与文学空间;作家以儿童作为人物视角包含着作家建立一种新的叙事法则、反抗既定语言秩序、重新叙述历史和生存体验的文化意味;儿童视角小说注重摹写儿童的生命感觉、情感心理,对儿童本体的生命与灵魂给予了深切的关注,显示了崭新的叙事伦理.  相似文献   

10.
论阎连科乡村小说的苦难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苦难叙事是文学创作中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对生命生活的厌恶与恐惧是阎连科乡村小说苦难意识产生的根源,疾病、权力、自然、贫穷、爱情缺失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痛苦是苦难意识表现的具体形态,抗争苦难是作品人物应对苦难的最重要方式,也因而具有十分鲜明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美芸 《兰州学刊》2011,(6):166-171
新世纪中国的都市化使得文学叙事随着对象身份的转变发生了主题的嬗变。随着现代社会经济体制的成熟,城市社会阶层生活的差异性所引发的矛盾、城市外来移民的生存图景成为21世纪城市文学作品底层叙事的主要对象。值得关注的是:新世纪的作家们不仅仅关注底层的苦难,更有意义的是开始重新判断乡村与城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水浒传>叙事结构的"有机"还是"无机",是学术界长期以来讨论的话题,因为它关系到触摸长篇小说的生命形态,是把握作品人生和审美意蕴的根本.本文在厘清理论探索的基础上,对<水浒传>的叙事潜隐结构进行了分析,从而阐明了<水浒传>叙事结构的"有机"内涵,印叙事结构的形态及其组合性和转换性.  相似文献   

13.
王万森 《齐鲁学刊》2005,(6):107-109
长篇小说《大江流日夜》在小说叙事和人生反思两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作品采用了充满张力的双重叙事结构,蕴涵着故事主题、情境主题、意象主题三重主题。小说通过展示一群1950年代大学生的不同命运,对生命、社会、历史、文化等命题做出了独特思索。  相似文献   

14.
本文围绕贾平凹的长篇新作《秦腔》叙写上的新变化,从回归生活原生态的写法、叙述视角的设置、总体的象征意义、整体语言改造等四个方面提出一系列问题,探讨《秦腔》的叙事艺术,及其对于作家个人长篇艺术和当下农村题材长篇小说创作的新突破。它植根于当代中国乡村的历史发展与变迁以及作家对当下农村生活的理解,作品叙事艺术的所有特点均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15.
端木蕻良的《新都花絮》,以温婉含蓄的叙事方式、生动传神的人物个性、抒情写意的清丽语言,构成了作品蕴藉柔美的艺术魅力.作品展示出抗战时期生活的另一面,成为其创作阴柔风格的代表作,在作家创作与文学史上都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元代戏曲作家擅长以城市为观照视角展开叙事,在城市景观与生活场景的描述中,展示普通百姓的世俗生活,由此构成元代戏剧内容现实性与世俗性两大特征。城市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与矛盾冲突的普遍性,成为戏曲作家创设新颖、多样戏剧冲突的丰富资源。运用市井语言刻画个性鲜明的市井人物,也是元代戏曲作家取得非凡成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路遥《人生》中的审美文化心理,蕴含着丰富深邃的生命意蕴。其感情基调忧愤悲凉,寄寓着作者对底层人生的悲悯之情,彰显了生命至上的价值观念;在对土地的出走与回归中,寓示了生命历程中多重矛盾的二律悖反;对耻感伦理文化所滋生的报复心理的多元抒写,“复调”式叙事,则表达了作者对充满友爱的美好人生的憧憬。  相似文献   

18.
心灵的妙悟--论萧红与佛学的沟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晓娟 《学术论坛》2002,(5):97-101
坎坷的人生经历 ,引发了萧红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人生体验在心灵深层沉积 ,使萧红的作品闪现出对于生命的哲思和彻悟。这份来自于生命本原的体悟 ,使其精神意识与佛家学说沟通起来  相似文献   

19.
贾平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土小说充分展现了社会发展变迁进程中伦理视角下人对乡土家园意识的多样化姿态,通过三重意识的并联,表现出作家小说叙述复调手法的创新。家园意识的多重复调表现为:一是从乡村走向城市双重身份下对家园意识的冷漠者;二是长期身居乡村家园意识的守护者;三是生长在农村又不甘于乡村生活的当下年轻一代,成为乡村家园意识的矛盾者。贾平凹在其作品中从多类人物视角多种层面阐释乡村家园意识,表现出乡村人物的丰富性,及乡土伦理变迁中人的家园意识的嬗变,同时也表达出贾平凹的乡土困惑感。  相似文献   

20.
彭巧燕 《船山学刊》2006,(2):154-156
湖南长沙本土作家何顿,在小说创作中,立足长沙,其作品的人物生活场景、娱乐方式、叙事语言等无不体现长沙地域风土文化,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