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科学化在抗日救亡的背景下经历了独特的历史进路。在中国科学化运动中,科学实现了由观念向实践的转向;在新启蒙运动中,科学化和大众化获得彰显;在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推行中,科学化、大众化与民族化相结合,科学建设被提升到文化建设的地位,中国科学化进程逐步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2.
熟悉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人都知道,从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左联”和上海进步文化界曾发动过一场文艺大众化运动。这场运动前后历时近10年,有3次较大规模的讨论,围绕文艺大众化问题,从内容到形式,从普及到提高,从作家向群众学习到文字改革,都进行了比较广泛、深入的探讨。但是,在这场运动的众多参加者中,人们比较注意的是一些左翼和进步的文艺家和文化工作者,如溜秋白、鲁迅、郭沫若、茅盾、周扬、冯乃超、沈瑞先以及叶圣陶、陈望道、陈子展、乐嗣炳等人,而较少注意在当时埋头艺术、离政治较远的文艺家和文化工作者。其实这些人中…  相似文献   

3.
“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在从1915年9月到1921年7月左右的七年中,划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不同的时期。前期属于旧民主主义的文化;后期属于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新文化运动的前后期以什么日期来划分?划分的依据又是什么?过去史学界一般以“五四”运动作为分期。如孙思白同志以“五四”作为划分前后期的“具体划界”。其理由是,新文化运动发展到“五四”运动时,已具备了如下内容:“(1)批判资本主义制度,肯定社会主义制度;(2)抛弃个人英雄主义的革命,肯定发动阶级斗争,依靠工农群众进行革命;(3)一定程度的克服了形式主义。……仅仅这三项而论,就已显示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后期新文化所起的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国内、国外两个视角,对理论界关于“20世纪30年代马克恩主义哲学大众化运动”的研究现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归纳.总体来看,学术界的相关研究较为薄弱,对于这场运动涉及的人物、刊物、书籍,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至今缺乏完整而详尽的研究.尚需要从整理完善相关资料、深度挖掘人物贡献、系统研究运动过程、探求运动的意义及启示等方面继续努力,以推动20世纪3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运动的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5.
为了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从社会历史动因和哲学工作者的实践探索出发分析20世纪3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运动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以及具体情形。分析认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离不开广大理论工作者的积极推动和实践探索;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要学习和借鉴20世纪30年代的经验,积极探索新形式、新方法、新途径,即哲学社会工作者应该“民众化”、宣传内容现实化与生语化、宣传语言通俗化与大众化、宣传方法多样化。  相似文献   

6.
新启蒙运动是在上世纪30年代兴起的反奴役、反礼教、反复古、反迷信的新文化运动,亦称第二次新文化运动或新"五四"运动。这场运动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继承和发扬,在新文化运动没有实现的文化普及化、大众化领域,提出了更多的新思想、新理念。在文化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新启蒙运动中形成的文化大众化思想对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新启蒙运动中的文化大众化思想,对于文化大众化的新发展,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大众化运动”几乎贯穿20世纪文学史,牵涉到文学领域之外诸如思想、政治等领域内的诸多问题。从“五四”时期启蒙知识分子殷切呼唤的“平民文学”,到延安时期毛泽东《讲话》政策性指明的工农兵文艺方向,文艺大众化运动在话语与实践两方面经历了复杂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8.
本文界定的20世纪初期特指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到20世纪30年代这段时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给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带来新的契机.同样,这一传播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一些早期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和先进知识分子通过各种努力,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纵观这一过程,从中寻得一些启示,对于推动当代马克思主大众化向纵深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子弟书是清代八旗子弟创造的说唱艺术,从雍乾时期到20世纪30年代在北京、沈阳、天津传播。根据目前最早的子弟书版本,可以断定子弟书于雍乾时期在北京诞生。从嘉庆到光绪中期,子弟书在八旗子弟之间十分流行。光绪后期至20世纪30年代,子弟书渐渐衰落,湮灭不闻。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现代散文创作与理论初创时期。中国现代散文批评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30年代的"三足鼎立"———言志说散文批评、社会学散文批评、文本说散文批评。第二阶段,30年代至70年代的政治化散文批评。第三阶段可分两个时期,前期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散文批评开始蜕变,从"自我"解冻深化为启蒙;后期从80年代后期开始,散文批评呈现出多元化的状况。  相似文献   

11.
大数据时代,更加凸显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营造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的关键。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和知识产权保护路径选择缺乏科学性两大方面。通过法律途径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进行保护是所有保护途径中的最佳选择。我国文化创意企业应当根据其自身具体实际情况,综合运用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商业秘密权、反不正当竞争等多种保护手段所提供的全方位综合保护,选择最合适的知识产权保护路径,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完整的20世纪北京现代文化发展历史,应该把晚清十年新政和民国历史与共和国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在这样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梳理北京文化的整体特点.清末至民国初年、远至1936年,北京文化在政治、历史、经济和文化巨变的背景下发生的现代性转变,直接影响20世纪的北京文化的现代形态,是从1900年代开始的;1949年10月接续的北京文化现代性的前提,并非1900年之前的晚清宫廷文化,而是崭新社会政治内容(民主共和政治基础)、思想内涵(爱国、民主、进步、科学)、具有现代形态(新文化形式)和生活实践(趋向西方生活方式)的北京文化,正是这一现代形态成为连接新中国与封建专制文化的桥梁.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改革开放在经历了以经济体制为主的改革并取得巨大成效之后,在新时期进入了以社会建构和文化体制改革为主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成为推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时代性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中国社会指导思想的基础,在新时期为适应理论、实践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其中国化的进程中日益凸显出文化诉求。以多种途径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诉求,有助于建立起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理论,开辟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之路。  相似文献   

14.
现代中国大众文化主要体现为“五四”以来文艺大众化的理论探讨和文化实践。启蒙救亡思潮和文化接受的大众化导向深刻影响了它的产生、发展。“大众化”成为现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主要理论走向。文化世俗化及商业化等方面的积极因素渗入到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中,对此探讨成为中国大众文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同志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及其精彩论述促使中华大地兴起了传统文化研究和应用热潮。为解决当下关于传统文化的实践问题,有必要研究习近平同志的传统文化观及其践行场域,并探寻其时代价值。习近平同志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的重要文明成果,但也需要创造性地转化和创新性地发展,传统文化的运用也要与时俱进。同时,他也在治国理政、价值颂扬、国际交往等场域里践行这些传统文化观。习近平同志的传统文化观及其实践端正了人们的传统文化观,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增强了国民的文化自信,也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16.
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与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现代社会里,流行音乐不可否认地成为最具有影响力、拥有最多欣赏者的音乐形式之一。中国有着自己独特的流行音乐文化,其发展却经历了一段坎坷的历程。无论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萌芽时期,还是在八九十年代的复苏时期,它始终挑战着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体系。在当今的音乐文化中,流行音乐已占有不可忽略的一席之地,有关于它的音乐和文化价值的讨论仍然是个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17.
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韩俄这两个亚太地区举足轻重的国家都先后开始了向现代民主政治的转型进程,随着两国转型进程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文章传统的因素也越来越显示出来。文章通过考察政治文化变量在两国民主化进程中的实际作用以及两国政治文化与政治发展道路的关系,旨在说明,在民主化转型过程中尤其在设计民主转型模式时,要充分考虑到政治文化背景的复杂性和由此带来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使民主转型模式更加符合本国社会的要求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西方国家抗御美国文化霸权为中国建设和谐文化提供的启迪主要有:中国在创建"双和模式"的过程中要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创生一种新文化来抗御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要以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树立温和的中国形象,使文化产业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一个新增长点,要在创新人类文化发展模式方面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生态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迁,经济日趋市场化、政治日益民主化、文化日渐多元化的社会转型为我国行政文化的革新提供了诱因。在这样诱因的诱致下,转型时期我国的行政文化呈现出了分权化、服务化、专业化、契约化和法治化的发展趋势。虽然传统行政文化的影响仍然存在并在短时间内难以消除,但民主、法制、效率、人本等现代要素得到了充分的孕育和发展,我国行政文化的现代性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20.
论长安文化     
把长安文化理解为以关中地区为主体的陕西文化,比较适中。史前长安文化可追溯到百万年前蓝田猿人原始文化。在文明时代,长安文化发展经历了西周、秦国秦朝、西汉、隋唐四次高峰,创造了辉煌。长安文化的特点,一是肇兴较早,二是地域性与超地域性共存,三是长期居于引领地位,四是前期与后期反差巨大,五是由多种文化交汇交融而成。长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