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81,对话的年代 7月18日,周六。一大早,两天前携家眷来京的金庸大侠情绪饱满,西服革履、领带整齐地收拾停当,带着妻子和一对儿女,在廖承志的陪同下,到人民大会堂与他心目中的“大侠”邓小平晤面。  相似文献   

2.
犹记当年天南海北走到一起时,班中本没有“大侠”,然而到了大二上学期,“大侠”早已是享誉全班,而且名正言顺了,至少是连她本人都已经默认。长着女儿身,却有男儿的豪情,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全班男生一致公认了的,也正是“大侠”之所以为“大侠”的缘由。大快本叫持,大一时还显得较为文静,到了后来,其言谈举止、性格特征越来越表现出与众不同,被同学们美其名曰:有性格。持性情豪放,是班中推一可以消除男女差别的女生,换言之,是真正男女平等的捍卫者。.可以和一群赤胳膊露背的男生枪球上篮,据说有一次歪倒在一男同学怀…  相似文献   

3.
葛霞 《老人天地》2008,(11):22-23
写尽人间痴男怨女、江湖情仇的金庸大侠,对自己的爱情婚姻却一直讳莫如深。他的婚姻曾两次破裂,他心爱的儿子在美国自杀,这一切他都得一一承受。西湖之恋无疾而夭以擅长写武侠小说著称的香港作家金庸,多年来对自己的感情  相似文献   

4.
不要问有多少人知道金庸,要问天下华人有谁不知道金庸。昔日,有井水处就有柳永的词;如今,有华人处即有金庸的小说。看多了金庸小说中的刀光剑影,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这位“武林至尊”肯定是一位不苟言笑的严肃人物,有一副不怒白威的颜容,令人望之不免噤若寒蝉。其实,金庸生性活泼,平易近人,是老幼咸宜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5.
阿琪 《金色年华》2010,(6):19-19
20世纪八十年代初,香港女作家林燕妮、亦舒,分别给金庸主编的《明报》写专栏。每日一篇,很是辛苦。写了一年。续约的时候,林燕妮跑到金庸那里要求涨稿酬。金庸不同意,说:“你那么爱花钱,给你再多也是全花光的,不给!”过了几天,  相似文献   

6.
他虽年过七旬,却身板硬朗,还有一身真功夫;一他刚直不阿,退休后与良知泯灭的医托一斗就是十余年,被成都市民称为“大侠”;他掷地有声地说:只要我活着,就要与医托斗争到底。  相似文献   

7.
查太觉得,丈夫金庸“就像个小孩子”。奥运会时,老夫妻看比赛,看到跳水发挥不好的,金庸马上说,他跳得比对方好。查太表示质疑:“你懂怎么跳水么?”  相似文献   

8.
《金色年华》2010,(9):20-21
“要生育还是要生存”、“房奴+孩奴=一生为奴”……类似的苦涩调侃近来在中国80后群体中引发了空前共鸣,也催生了一个新名词——“孩奴”。所谓“孩奴”是指父母一生都在为子女打拼,为子女忙碌,失去了自我价值的生活状态。如今的“孩奴”恐慌症在中国的年轻人中迅速蔓延,不敢生、不想生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9.
马云,一张棱角分明、消瘦奇特的脸庞,一派狂放不羁、特立独行的做事风格,一副两肋插刀、不计回报的古道热肠;以“光明顶”命名公司会议室,与金庸密切交往,聚集互联网英雄人物“西湖论剑”……马云的种种言行,颇似一位纵横商海江湖的大侠。  相似文献   

10.
《现代妇女》2005,(9):56-56
金庸——“爱情永恒”的谎言金庸的爱情故事都是抚慰成年人疲惫灵魂的童话。不论讲武侠,还是讲爱情,金庸都是个童话作家。所以当万念俱灰的杨过在十六年后跳下碧水寒潭,走进别梦依稀的茅屋,对镜感叹时光易逝,华发易生的时候,一只纤纤玉手搭上他的肩头:“不是你老了,是我的过儿长大了。”读到这里,小龙女的那只手搭在了多少读者的心头,在一瞬间,我们都会相信“爱情永恒”的谎言。罗大佑——爱情最高档的品牌他的歌是爱情最高档的品牌。在他的情歌里,我们听到的不是深爱的倾诉,而是至爱的箴言,真爱的经典。从《闪亮的日子》到《滚滚红尘》,从…  相似文献   

11.
全庸英雄童话美“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凡是有唐人街的地方,就有金庸小说。”用这句话来形容他的影响力并不为过。金庸把鲜明的现代意识寓于古雅、准确、简洁的语言之中,一洗传统通俗小说的晦涩、荒诞神怪、陈词滥调的颓势。金庸小说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  相似文献   

12.
《武林外传》是一部充满“70后”标签的作品,只要你是这一代人,非常容易辨认这些东西,它们几乎都来自你成长中浸泡过的大众流行文化,从金庸、王朔、王小波、吴宗宪……到《六人行》。而它最大的特点,可以说是武侠和“网络感”。前者意味着宁财神心里有一个侠义温情的世界,而身为中国第一波网民,网络释放了连他自己都从来没有意识到的写作才华,并且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更重要的是,他的话语方式和精神空间也部分“网络化”了,这也是很多“70后”的共同经历,尽管当时在网络上灌水的人,并非人人都变成了“宁财神”、“李寻欢”和“安妮宝贝”。  相似文献   

13.
补充维生素P     
林羽 《当代老年》2009,(4):37-37
在金庸的武侠作品《射雕英雄传》与《神雕侠侣》中,几乎每个人物都有解脱不出的苦恼,相形之下,活得最洒脱的,大概就是“老顽童”周伯通了。对于“老顽童”活得自在开心的缘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但有一条理由不得不承认,“老顽童”之所以返老还童,就是因为他拥有一颗未泯的童心。  相似文献   

14.
仅从字面上来看,“黑客”一词挺酷,颇有些神秘、威武之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古代武侠小说中所描写的那些身穿夜行衣,飞檐走壁,武功高强,专闯深宅大院,杀富济贫的侠客义士。这些冷兵器时代的大侠们若是知道几百年后,他们的嫡系子孙——黑客只要一根电话线、一台电脑、一个模块,悠然坐在家中,一手握着鼠标,一手端着茶杯就能入白宫如无人之境,  相似文献   

15.
张春玲 《老年世界》2008,(22):30-30
近日读收藏家李臣的《瓷道》和章用秀的《笔筒赏玩》,看书中的藏品交易故事,就像参加一场武林大会,只见大侠过招,若流星飞矢,一剑封喉,不声不响间,已经捡了大漏。这样的故事看多了,自然就想唱《好汉歌》,“该出手时就出手”了。  相似文献   

16.
“中共五老”之一的徐特立,是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的老师。他德高望重,深受全党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毛泽东称赞他“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他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革命的一生,伟大的一生”:周恩来称他是“人民之光,我党之荣”;朱德更是称他为“当今一圣人……”  相似文献   

17.
徐助全  姚慧 《老年人》2008,(4):26-27
在湘西泸溪县,有一位名叫向荣的老人,一生痴迷“辰河高腔”。有人说他是湘西民间文化的一只喜鹊,衔着梦想从大山飞到了巴黎和巴塞罗那等国际大舞台的枝头。有人说他是“辰河高腔的活化石”、“中国民间艺术的精灵”。而他则笑称自己“唱戏染上了瘾”,一生钟情于“辰河高腔”这个戏曲。  相似文献   

18.
祁建 《老年人》2010,(6):24-25
“四四方方一座城,城内埋伏火头兵。打开城门调兵将,擦破头皮冒火星——打一生活用物。”一位头发斑白、身着唐装的老爷子,笑眯眯地给观众出谜。“火柴!”有人很快道出谜底。老爷子点点头,又出了第二道谜:“怒恼了小旋风——也打一生活用物。”  相似文献   

19.
不论你是多么伟大,不论你的知识是多么丰富,你都会有许多未知的领域。活到老,学到老,改变到老—这便是一代文学大师金庸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  相似文献   

20.
当“另类”、“cool”、“哇塞”这些数字化时代衍生的时尚词汇重金属音乐似的撞击着人们的耳膜时,还有一类词汇被人们小心地藏在心底。人们偶尔会像翻看泛黄的老照片那样触摸一下这类形神兼备的词汇。在这些曼妙的词汇中,“玉树临风”无疑赢得了人们最长久的垂青。 在深入这个词汇之前,我曾走过一段有些可笑的弯路。 上小学那会儿我酷爱看武侠书,而几乎所有的武侠书在大侠出场的时候都先一番英雄似描绘,然后一句点睛之笔:好个玉树临风。这个屡次出现的牛B词汇把我吓着了,我就问姐姐:什么叫“玉树临风”啊?已上高中的姐姐眼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