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中华文学重要部分的少数民族文学在传播过程中由于传者和读者的文化差异、民族意识等不同因素,而导致其作品常常被“误读”以及整个少数民族文学的边缘化等困境。面对21世纪,我们有必要正确认识少数民族文学的不足之处,积极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  相似文献   

2.
詹明信1986年论文《多国资本主义时代的第三世界文学》将鲁迅作品《狂人日记》定义为民族寓言的典型,并论断"第三世界文学都是民族寓言",弱化鲁迅作品中的文学内涵。本文在梳理鲁迅作品在美国的接受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民族寓言说"的内在文化逻辑,并进一步指出其谬误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对鲁迅作品中的现代性诉求所作出的有意识的误读,以及对这种误读行为的无意识效仿,表现为"被忽略的现代性"与"被译介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3.
误读和曲读是客观存在的,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曲读出于读者的故意,而误读是由于读者所依据的社会文化阐释体系与作者创作时所处的阐释体系不同而发生的。误读既有积极性又有消极性,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误读观,对文本进行多重理解,促进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误读是中西文学阅读中亘古就有的现象 ,不过形成系统的理论在当 代。误读产生有着一定的时代、民族、个人因素。误读产生在创新的基础上 ,并且开拓了审美领域 ,挖掘出了新意。不过误读存在着正误与反误 ,而且过于强调误读的超越往往会忽视继承。面对误读 ,要坚持美学的历史的总原则 ,并全面对待不同个性化的阅读 ,树立正确的误读观 ,使社会主义文学阅读园地百花齐放。  相似文献   

5.
文学作品背后折射的文化因素是导致误读的主要原因。在后现代语境下,异质文化之间的张力愈加凸显出来,误读成为沟通不同国别、民族之间文学和文化的重要桥梁。  相似文献   

6.
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现象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借助关联理论对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进行尝试性的分析,并从认知语境、作者意图及读者期待等方面对文化误读产生的原因和表现类型进行探讨,以期寻找避免出现文化误读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文学接受是文学活动得以实现的最终环节。文学文本存在极具张力的开放性空间,为误读文学接受中的审美启迪价值建构文学文本的审美视域和文化意蕴。历代读者对文学文本的多维误读,不仅构成对文本永无止境的审美阐释视域,也为文本价值提升铺路搭桥。文学文本审美启迪作用,往往取决于它被"背叛"的程度有多大。文学接受中审美"发现之旅"的填充和误读的"背叛"性超越,使文学文本审美意蕴的"负氧离子"递进式增值和扩散状弥漫,更加鲜活地释放出文学生命的宝贵价值。因此,深刻认识误读的审美启迪作用,无疑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在新中国成立后创作了许多文艺作品,并在报刊发表.郭沫若创作的诸多作品侧重于燃烧岁月的激情书写和民族国家的现代勾勒,建构了新中国政权合法性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图景的文化符码,从而呈现出“过渡时代”的文学镜像和文化烙印,但被不少读者误读.  相似文献   

9.
"期待视野"与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误读”是文学翻译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本文运用接受理论的核心观点 ,探讨了文学翻译中“期待视野”造成“文化误读”的理据 ;从译者的角度 ,分析了“期待视野”中文化意象、语言的文化内涵对文学翻译造成的影响 ;从译文读者的角度 ,分析了同一时代的读者和不同时代的读者不同的“期待视野”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文章最后指出文学翻译中出现的“文化误读”有着消极的作用 ,但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化误读"是文学研究关注的热点。它表征为正面"文化误读"和负面"文化误读",与阐释学、哲学、语言学和话语权力等联系紧密。本文从"文化误读"内涵、表征维度及创造性叛逆等方面考量其内涵的丰富性,在理论上为"文化误读"提供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初的中国诗坛,同光体诗派与南社诗人团体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双峰并峙。这不仅是诗学思想自身衍变的结果,而且也是具有文化意味的社会现象。文学史的书写常以"革命的、比较进步的"南社和"保守的,比较落后的"同光体相比较,仍然局限于南社式的"误读",同光体与南社的文化本质仍处于遮蔽的状态。透过南社兴衰原因的考证,发现"同光体"在这场斗争中只是一个被"革命"有意"误读"的传统。这种"误读"更多出于"现代性"艰难抉择的结果,而并非是纯粹的诗学论争。其深层的原因是文化保守主义与民族激进主义的对立,进而表现为士的精英文学与民的布衣文学的对立,以及内凝涵养与外向冲动的对立。  相似文献   

12.
文学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因此常出现文化误读现象。本文主要从文化空缺和文化内涵差异角度分析文化误读的成因和表现,并提出了文内补偿、文外补偿,归化、增益、省略等应对文化误读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学语境和新文化运动以来形成的文学语境有着很大的差异,从此出发加以考察,则《红楼梦》的创作宗旨、创作手法长期以来存在被误读情况。因此,从知识范型的角度入手,对这些问题重作考察,不但有助于我们对《红楼梦》的理解,而且也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詹姆逊从其“第三世界文学”观出发,对歌德的“世界文学”概念提出了新的看法。他强调第三世界文学与第一世界文学的政治性抗争,前者具有的“民族寓言”的性质,凝聚着强大的民族集体无意识。他指出,歌德的“世界文学”的本意被曲解,应该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接触的角度来看待来重新审视“世界文学”的概念,世界文学应该是积极地介入和贯穿每一个民族语境,知识分子在不同的民族环境或民族文化之间接触和交流中起到了媒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角度出发,揭示了异国形象作为一种人为形象,其误读的必然性及合理性。在此基础上笔者分析了异国形象中的误读的积极和消极作用,并提出认真探求误读形成的原因和动机,将误读看成是了解自身、了解他者、推动民族交流的工具。  相似文献   

16.
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是西方作家对中国历史和现实主观意义上的自我解读,兼具自我性和真实性。美国主流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无论是天堂还是地狱,无非是借此传达对本国或赞美或不满的声音,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读成分。美国华裔文学要发挥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功能,既有效消弭西方主流文学对于中国形象的误读,又能从数代海外华人奋斗史中汲取有益的教训,不断锻造出一个崭新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7.
翻译是不同语言的交流,也是不同文化的交流。在异质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的文学翻译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文化误读的现象。本文试图将误读和误译作为一个既成的客观文化现象加以客观描述,通过围绕无意识、有意识两种误读,旨在将文学翻译中产生的文化误读进行具体分类。  相似文献   

18.
文学文本翻译中文化误读现象在中外文化的传递和交流中普遍存在,与译者有意或无意的心理密切相关,同时这一文化现象总呈现出阶段性的征象。本文从心理、阶段征象角度探讨文本翻译中的文化误读。  相似文献   

19.
朱熹的文学家形象一直晦而不显。千百年来,由于程朱理学长期被尊为官方哲学,理学的非文学和反文学性在接受过程中不断被强化。理学的提倡者以哲学眼光误读朱熹文学,理学的反对者则脱离历史情境苛求朱熹。因此,在现代读者和朱熹的文学面目之间,横亘着一道由理学与文学的恩恩怨怨筑成的障碍。少数学者曾经尝试着肯定朱熹的文学成就,但因  相似文献   

20.
当代文学呼唤人民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民性是文学的本质属性之一,由于历史的原因,人民性概念传介到中国大多被误读,后又被当成工具性文学而被抛弃.因为创作理念的偏颇和生活经验的不足,当代文学几种主要的创作潮流中,大都存在人民性匮乏和程度肤浅的问题.重提文学的人民性,并不是让文学重归政治的老路,而是把人民性作为使知识分子重拾道德理想,使文学植根于大地的重要手段,从而使作家创作出更多无愧于伟大时代与人民的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