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代儒士对佛教的认知、理解和评价,在佛教内部发生着一种积极的效应,这种积极的效应表现为:佛教界对自身性能独特性的论证、对自身教义与儒学义理相似性的寻找、对自身辅助地位的确论,从而实现着自我调适;对佛教空幻三界、出家离世、摒弃伦理、禁欲戒律等的辩护性而又迁就儒学的诠释,从而转换着自身特质;对无序发展状况、鄙视佛经文字、讲道诡异怪诞、离物求道方式等进行检讨,从而建立起自我规范.如是,宋代儒士佛教观对佛教发生了一种值得学界关注的、持续的、积极的效应.  相似文献   

2.
宋代新儒学形成中的佛教助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纯洁队伍、恢复礼制、完善体系、确定方向,是宋代儒家复兴儒学的四大基本路径,而这四大基本路径的展开,与宋代儒家学者批判佛教密切关联着。宋代儒家学者正是在批判佛教过程中,使儒学的队伍和思想纯洁化、使儒学的礼制逐渐得到重建、使儒学的理论体系得到完善、使儒学的精神方向得到恢复。因此可以说,宋代新儒学的复兴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联,而这种关联主要表现在佛教成为新儒学复兴的特殊助力。  相似文献   

3.
在明末"三教合一"思潮的背景下,云栖袾宏的儒佛观独具特色。首先,在彰显儒佛本旨的基础上,主张儒佛配合、儒佛相资为用。其次,为纠儒佛会通中"儒佛混滥"之弊,从概念、义理上严辨儒佛界限。再次,针对阳明后学狂禅之弊,以"止恶行善"之实行补救之。最后,强调以儒家伦常为本,作为净土修行之根基。袾宏的"儒佛配合"论,是在明末时代背景下的必然选择,同时也为明末佛教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儒佛道三教关系与中国佛教的发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外来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始终与中国固有的以儒道为代表的思想文化处在相互冲突和相互融合的复杂关系之中。正是在三教的冲突和融合中佛教不断得到发展,而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其实也是一部三教关系史。中国思想文化经过数千年的递嬗演变最终形成了以儒家为主、以佛道为辅的“三教合一”的基本格局。从三教关系中来透视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佛教乃至整个中国思想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明儒学案》是黄宗羲在康熙年间写成的一部明代心学史专著。在此专著中,黄宗羲对于明亡于心学,特别是心学与佛的牵连,尤辩之不遗余力。黄宗羲对儒佛的看法(即儒佛观)是非常有见地的,也是有矛盾的。黄宗羲的儒佛观是以儒佛有"理"无"理"作为其重要区别,这种看法是建立在佛者无"理"说这一理论基础上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却遇到了难以解释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牟子理惑论>的真伪虽有争议,但就其中所反映的儒佛关系而言,表现出了"以儒解佛"的格义方法、"援儒对儒"的论辩策略和"易儒以佛"的价值立场等特点,在内容上涵盖了儒佛关系中的若干根本问题,其作为早期居士佛教文献对于研究中国佛教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价值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7.
从"对杂于佛教情形之分辨"、"对理解佛教情状之完善"、"对争辩佛、儒异同观点之总结"、"对宋儒取胜佛教策略的提升"4个方面,展示了朱熹对宋儒关于佛教、佛教与儒学关系的认识和主张检讨之情形;认为朱熹在这些方面既有所继承,亦有所超越.  相似文献   

8.
我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学为主干,以佛教、道教为其两个分支构成的,儒释道三家均有各自的和谐观及其实践活动,认真批判总结三家的和谐观,吸取其精华,使之发扬光大,不仅具有学术理论意义,也具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宋代文学批评文献数倍于前朝,但梳理这些研究可以发现,有关宋代文学批评话语特色的研究还不多;从民族象喻思维特性出发,系统审视宋代文学批评的话语特色,则几乎没有见到.基于这样的研究背景,潘殊闲教授新近出版的《宋代文学批评的象喻特色研究》一书,可谓独辟蹊径之作.  相似文献   

10.
儒、释、道的人际交往观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高度集中的统一体,社会生产关系是决定人际交往关系的决定因素。人们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必然发生某种关系,可统称为人际关系或社会关系。儒家、佛教、道教均有其各自的人际交往理论和实践,认真总结儒、释、道三家人际交往的经验教训,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1.
自由是天赋人权。儒、释、道三家均有自己的自由观及其指导下的实践活动,认真批判总结三家自由观,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仅具有现实学术理论意义,也具有深远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新兴研究领域--死亡学视角出发,历史与现实结合,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佛教死亡观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研究.指出佛教是中国思想中死亡理论最丰富的学说,为世界现有各大哲学流派和宗教派别中惟一能与现代死亡学全方位接轨的理论体系;佛教死亡观是对儒道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死亡观的承接和拓展;佛教死亡观由知识体系和超越体系两部分构成;佛教死亡观是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主要推动因素.  相似文献   

13.
自从有人类社会以来,就存在社会管理问题。儒家、佛教和道教对社会管理问题,均有其各自的管理思想和实践。认真批判继承儒、释、道三家社会管理观的精华和糟粕,不仅具有学术理论意义,也具有很强的现实管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党项民族和西夏人综合了中原佛儒二家的思想文化,形成了气本论与缘起说并存的"二元论"宇宙论与人性论,在宇宙论方面吸收综合了儒家的元气生化论、天道观及佛教的"四大说";而在人类起源和人性论方面则吸收综合了儒家元气论、佛教五蕴说和如来藏缘起说。这种"佛儒融合"的哲学思想既是党项民族学习中原汉文化并融合创新的成果,也是党项与汉民族文化认同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导言陈红兵教授近年来一直从事佛教生态思想文化研究,其专著《佛教生态哲学研究》由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出版,之后又陆续在《哲学研究》、《世界宗教研究》、《中国宗教》等刊物及相关学术研讨会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其与张子礼教授在《哲学研究》2013年第7期发表的《以德性论为核心研究佛教生态哲学》①、  相似文献   

16.
陈寅恪先生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金明馆丛稿二编.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77页)。天水一朝向来被冠以积弱的名号,但在文化史和文学史上却  相似文献   

17.
在佛教和道教学科的草创时期,汤用彤率先研究了佛教中国化与道教发生历程的关系,在此领域具有拓荒意义。他的佛道关系研究建立在宏阔的跨宗教比较和严谨的文献梳理基础上,鲜明地体现出经史考证与思想发掘相辅相成的治学特色。他考证《太平经》中蕴含的黄老学、道教、佛教互动关系,推定其成书于汉末之前。本文通过分析汤用彤对道教承负与佛教轮回、守一气法与守意禅法等问题的比较,及其与黄老学关系的考辨,总结他对佛教中国化和道教发生史研究做出的奠基性贡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生态文化理论研究有逐步走向深入、走向独立发展的趋势。运用与把握中国传统生态哲学的文化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研究生态哲学,是深化当前生态文化理论的重要方面。大陆学术界对于道家道教、儒家的生态哲学思想研究比较重视,但对佛教生态哲学思想研究则较为薄弱,远不如国外及台湾。佛教生态思想研究是  相似文献   

19.
张兵等著《文化视域中的清代文学研究》体现了文学思想和实证研究的密切结合.该著以文化视角对清代文学发展中的一些突出文学现象如群体性、地域性、文字案狱与文学、艺文幕府与文学等加以统摄,进行了系统的开掘和研究,是近年出版的一部清代文学尤其是清代诗歌研究的力作.  相似文献   

20.
佛教从异域来到中国,通过与中土文化相遇、撞击、融合,对其他文化形态形成了深邃、细腻而又绵长的渗透,影响着各个时期的社会文化思潮,改变了人们的文化心理结构。同时,在中国这样一个诗歌的国度里,诗歌作为一种最普遍的艺术,如同阳光一般洒落在历史长廊的每一个角落。由此,佛教与诗学就必然产生交集,从而禅中有诗,诗中有禅。由于各自所具有的丰厚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