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我这样看《废都》徐文海这些年,他什么也没落后:该“伤痕”时他“伤痕”,该“反思”时他“反思”,该“寻根”时他“寻根”,该“立体交叉”时他又“立体交叉”。当然,他很乖巧,小奖没少得,大奖也没少拿;国人的奖得了,洋人的奖也得了。好风凭借力,送他上青云。他...  相似文献   

2.
《社区》2010,(4):10-11
“你每天忙碌的工作到底是做什么的?”吴新龙刚参加工作时,他的妈妈经常不解地问他。而早在上大学时,身边的朋友就对自己所学的社工专业颇有质疑,“社工也是一个专业吗?”“为什么那么多社工系的毕业生没有找到对口的工作?”面对这些疑问,大学生社工们总是有些无奈,除了对工作保有热情外,他们对职业社工也存在着诸多困惑。  相似文献   

3.
如果我们没有“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胆量,那么当自己“路遇不平”时,也不要突然间勇气剧增,用“自裁”去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4.
“时”和“体”是有关英语动词的两个语法范畴。“时”以动词的形态为主要依据,分为现在时和过去时,表示动作或过程发生的时间,“时”与时间不同,“时”是时间这一自然概念在语言上的表达方式。“体”的构成以句法组合为依据,分为完成体和进行体,表示动作或过程在某一时间的表现方式或进行情况。“体”必须借助于“时”才能体现动作所表示的时间。每个“时”可以和一种“体”结合,也可以同时和两种“体”结合。“时—体”之说要比时态之说更具有可分析性和操作性  相似文献   

5.
“的”前直接成分是名词、代词或区别词时,它只能是“的3”;“的”前是形容词、动词或动词性短语时,它可能是“的3”,也可能是“的4”。要借助于上下文语境来区分。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汉语中,“也”是一个十分常用的副词,它的语法意义主要有三种,一是表示相同。如:(1)你去,我也去(2)小王高兴,小李也很愉快(3)有香花,也有毒草“也”与“不但”、“虽然”、“即使”、“既然”、“宁可”、“尽管”等词配合使用时,也表示相同,如:...  相似文献   

7.
对“生命力”的秉持和极度赞赏,是尼采哲学最倚重的精神内核,也是酒神精神的真正内核。只有当生命力强盛到满溢时,才可能产生积极向外攫取强大权力的“生命意志”,即所谓“权力意志”。“酒神”和“权力意志”都以“生命力”为核心和本质,是推出二者一切属性的出发点和动力源。但由于二者对这同一根基——“生命力”把持的侧重点不同,作为结...  相似文献   

8.
孔子庙座落在长崎市大浦町,这里除孔庙外,还有早已闻名日本的华侨学校──“时中学校”,以及建於八十年代初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大浦町也因而以“长崎境内的中国缩影”而知名,成为介绍中国文化的据点。 孔子庙总务部长黄先生赠送有关资料,使参观之前能对孔子庙的沿革、概况有初步的了解。1893年,长崎华侨兴建了孔庙。也从此奠定了长崎各帮华侨大团结的基础。1905年,在清政府驻长崎领事卞索昌的倡议下,又在孔庙中建立了培养华侨子弟的“时中学堂”,成为长崎市亦是九州地区唯一的华侨学校。时中学堂後来更名为“时中学校…  相似文献   

9.
“指事”为许慎所列的“六书”之首,是历代学者划分汉字结构时产生问题最多的一书。通过对许慎所作的“六书”义例和汉代三家所列“六书”名目的研究,我们将“指事”的“指”字破译为“稽”字,将“指事”解读为“审察事物”的意思;并通过运用新见解说近十个典型的指事字,使“指示符号”的成说也得以彻底否定。  相似文献   

10.
在孔子的孝道思想中,孝道的根本是子女伴随着对父母的感恩心理,自然流露的对于父母的“爱敬之心”。这种“爱敬之心”是人群大众相亲相爱和平共处的根源,孔子因此视孝为“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可以说,孝是儒家文化的根。为了维护这一文化之根,当父母有过时,子女虽然应当劝谏,但劝谏的方式只能是“几谏”,当父子亲情与国法发生冲突时,维护父子亲情重于维护国法。孔子孝道思想中有“以孝治天下”与“泛孝主义”的倾向,但也应当注意到在孔子思想中“孝”与“忠”与日后“移孝作忠”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11.
陈甲取 《社区》2012,(5):39-39
古弼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期的大臣。古弼长相诡特,脑袋上尖下圆,跟毛笔尖似的。拓跋焘据此给他取了个“笔头”的诨名,不高兴时就叫他“笔头奴”,一般群众则尊称他“笔公”。古弼的脾性也和笔杆一样直,原则性极强,即使一把手乱来他也敢硬顶。  相似文献   

12.
本归纳了《孟子》“一本”“二本”的说法在宋代理学话语中的用法,指出理学界对世界统一性的追求,在儒学内部,是受了孟子“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的鼓舞。由于“一本”“二本”也是程颐提出“理一分殊”时的话语来源,本着重分析了两种提法之间的关系,指出程颐本之《孟子》提出“理一分殊”,实原出于赵岐的误读。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对自己的诗词总是反复斟酌,力臻尽善尽美。就是对一面世就被誉为“精品”、“杰作”甚至于“千古绝唱”的《沁园春·雪》,诗人在十多年后正式发表时还是作了认真修改,结集时再作修订。他这种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可敬可叹。  相似文献   

14.
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成了最受关注的财经官员。众多记者对他围追堵截,由于人太多一拥而上,郭树清下台阶时差点摔倒了,他开玩笑地说:“不能再跌倒了,否则股市又要跌了。”自郭树清上台以来,一系列改革备受市场瞩目,也被誉为中国股市投资风向即将转变的信号。一句“不能再跌”也被媒体当成了“最牛股评”。虽然中国股市...  相似文献   

15.
《人力资源管理》2014,(7):44-44
傲慢是个流行病。职场上,“老人”看不起年轻人,觉得他们“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年轻人也看不起“老人”,觉得他们落伍,只是资历老罢了。连小孩子也学会了傲慢,父母老师让他们做什么时,有些孩子竟反问“凭什么”。不少国人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教导嗤之以鼻,认为那是封建迷信。可实际上,有几个人真正完整地阅读过一本经典著作?  相似文献   

16.
刘树勇先生认为报道摄影“最本质的和最重要的功能”是“真实地呈现对象”,因此,报道摄影中“没有个人”,也“没有艺术”。然而,报道摄影的“呈现”要以影像对客观时象的“观看”和“言说”为基础,所以,从理论上或报道摄影的实践上来看,我们都不能否认它具有“个人”和“艺术”的成分,既要反对将报道摄影个人化、艺术化,又不能因此陷入客观主义。  相似文献   

17.
黄义正 《阅读与作文》2008,(1):31-31,42
小学生写日记,常常有忽冷忽热的毛病:“热”时,每天一则;“冷”时,整个星期都“忘记”写了。追究根源,他们常常说不是忘记了,而是没有材料写了。这也确实,要他们坚持天天写日记,就要教给他们应付“没有材料时”的一些方法。“目标日记”就是针对这个而提的。怎样引导小学生写“目标日记”呢?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在一些地方的官员中,迷信“大师”所谓“指点”、信奉怪异“风水”的风气蔓延,甚至在一些公共决策时也要烧香拜佛,请“风水师”代为参考,不仅严重脱离群众,更让党和政府的形象受损。  相似文献   

19.
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杜甫《贫交行》) 前句给人一种势利之交“诚可畏也”的感觉。得意时便如云之趋合,失意时便如雨之纷散,翻手覆手之间,忽云忽雨,其变化迅速无常。虽说世风浇薄如此,但人们还纷纷恬然侈谈交道,说穿了不过是“贿交”、“势交”而已。后句斥之为“纷纷轻薄”,谓之为“何须数”,轻蔑之极,愤概之极。强有力地表现了诗人对假丑恶的东西极度憎恶的态度。  相似文献   

20.
在构思习作时,许多同学思前想后总是找不到生活中的“大事”、“新鲜事”或“有意义的事”,因此总抱怨:“没什么可写!”其实,这种认识、对写作是不利的,并不是只有生活中的“大事”、“新鲜事”或“有意义的事”才值得一写,实际上,许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事”、“寻常事”、“平淡事”,看似不值一提,但如果同学们能平中见奇,也能收到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