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关于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互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宗教不是社会主义思想体系, 却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 在社会政治与文化的层面上两者有许多相容性。宗教至少有五大功能: 政治的、心理的、道德的、文化的、社会福利的, 其重心是起稳定社会精神生活的作用。由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维护人民大众的权益, 所以社会主义社会应是人民选择信仰最为自由的时代。宗教有正面价值, 也有负面价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不相适应的情况是存在的, 为了达到相适应, 必须在理论上明确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相互关系, 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 提高管理干部和宗教界人士的素质, 在信仰上互相尊重, 共同维护国家的独立、统一和宪法的尊严, 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完善宗教法规,推动宗教改革, 加强管理干部、宗教理论学者和宗教界人士之间的合作  相似文献   

2.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论断有其深刻的理论意义,它明确回答了宗教在一定条件下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可能性,强调了党和政府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过程中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视阈谈宗教的社会正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是一种与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相适应的社会文化体系,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必须处理好宗教与社会的关系,充分发挥宗教的正功能,不断拓展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空间,努力实现宗教与社会相适应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4.
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一项重要内容。宗教工作要在新世纪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就要积极引导宗教与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应、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相适应、与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相适应  相似文献   

5.
作为始终关注着神圣的彼岸世界的宗教,最终难以摆脱世俗的现实社会。中国宗教始终继承着其入世的传统,通过世俗化的方式,不断地调整自身以适应社会变迁的需求,积极寻求着与中国社会相适应的有效途径。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中国宗教发展的内在要求。处理好宗教与中国社会的关系,达到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我们的重大社会课题,将宗教纳入社会系统,从世俗的层面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则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也有利于宗教按照自身规律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如何解决宗教问题及宗教如何实现自身的存在价值,其关键是如何实现宗教社会功能的调整与规范,并通过这种调整,使宗教最终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实现宗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重新定位。而宗教社会功能的调整,就是解决宗教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存在发展的问题,而且也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具体步骤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宗教与社会关系和谐论是关于宗教与当代中国社会整体如何相适应、宗教与其他社会要素如何协调统一的观点和主张.宗教与当代中国社会关系包括两方面:一是宗教作为社会子系统与社会主义社会整体的关系,二是宗教作为社会要素之一与其他社会要素的关系.宗教与社会关系和谐论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简称“适应论”,二是宗教与其他社会要素关系相协调,简称“协调论”.其中,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宗教与其他社会要素关系协调的基础和前提,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8.
论我国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经历了从相互对立、彼此承认到协调适应的曲折历程。在我国,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既有必然性,又有可能性;它包含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道德规范和个体心理等多方面的内容。这要求我国宗教界主动、自觉地适应社会主义社会,党和政府也要积极引导我国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9.
论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基本层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主义时期宗教仍将长期存在着可能有所发展,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就是要以辩证的观点和方法调动和发挥宗教中的积极因素,使宗教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道德等层面相适应,将广大信教与不信教群众的力量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目标上来。  相似文献   

10.
文章依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分析了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内在机制、社会基础、法律保证和具体表现,论证了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是一项需要慎重对待的工作 ,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佛教文化因素的挖掘与佛教自身发展的关系 ,旅游活动与正常的宗教活动的关系 ,佛教文化旅游景点的管理与利益分配的关系。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地保护佛教文化旅游资源 ,促进其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最大限度地发挥当前形势下有利于佛教发展和旅游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12.
汲取儒、道、释的和谐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为主体,以道家和释家为两翼。儒、道、释三家在人生智慧上,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虽然有所差异、各有特色,但殊途同归,都是要达到和谐人生。它们都强调从自我的修炼做起,使自己成为高尚的人、智慧的人、快活的人、有趣的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需要汲取儒、道、释的和谐思想,特别是汲取"知天、知人、知己"道理,促进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  相似文献   

13.
赵朴初作为一代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所倡导的宗教和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的思想观、"人间佛教"的思想观以及宗教和平思想,不仅将佛教圆融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而且增进了人们对宗教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展方向的认识。赵朴初的佛教文化思想观,有利于人们把握信仰、社会、政治以及文化、学术之间互动与发展的积极关系。  相似文献   

14.
纳家庙会和背经护青等活动表明,目前的土族信仰仍以藏传佛教为主,其它信仰为辅,呈多元共存的特点,多神信仰因事而择,各有功能。土族信仰处在一个信守与变化的阶段。  相似文献   

15.
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宗教观是"关于宗教、宗教问题以及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宗教问题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原则的总和",是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在中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新发展。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宗教观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新境界,把对宗教和宗教问题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对世界宗教问题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形成了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宗教问题的理论和政策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相似文献   

16.
明清徽州社会对佛教和道教是比较排斥的,但佛教教义对妇女却特别有吸引力。明清徽州大量的节烈妇女,过着一种极为幽闭的生活,必然要寻求一种精神的寄托。她们信仰的宗教主要是佛教,其形式以在家吃斋、诵经、奉佛为多,也有入寺烧香及出家为尼的。她们信仰宗教的动机包括消弭痛苦、抵抗逼嫁、祈福禳灾及寄托来世等。她们正是通过对宗教的信仰来抚慰失去亲人的创伤,祈求未来的平安,从而达到自我心灵的安慰。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青海地区信教群众较多、影响广泛的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为研究对象 ,简要地探讨了宗教文化对信教群众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礼仪习俗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佛教史上的两位伟大僧人,玄奘和智顗分别走了两条截然不同的佛教道路,其中玄奘走的是"天竺之路",他远赴印度取经学习并最终成为印度佛教唯识学专家和佛经翻译家,而智顗走的则是"天台之路",他来到天台山隐修以寻求适合中国人的佛教解脱法门并最终创立了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天台宗。与玄奘只是照搬印度佛学而毫无创新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智顗表现出了佛学上的巨大创造力,开启了中国佛教创造自身中国化模式的大幕。中国佛教正是在选择智顗模式而抛弃玄奘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并发展壮大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玄奘对于中国佛教的重要性还远不如智顗,尽管玄奘比智顗更具知名度。  相似文献   

19.
民国初年,汉藏佛教界在佛教文化内涵的理解与认识上不断切近,汉地僧人开始集体或单独前往西藏求法,藏传佛教僧人亦躬身达至内地阐发藏传佛教的教义及修行次第。亲至内地初传佛法的藏传佛教著名僧人白普仁喇嘛与多杰觉拔格西,作为扣连汉藏佛教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人物,跨越汉藏过往的沟坎与现实局势的困境,凭依宗教领域内的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诠释,阐明佛教与社会、佛教与人生等佛教现世价值观,与汉地佛教界人士共同弘传佛教文化,赋予佛教新的解释现代社会的阐发理论和切入模式,力行书写了民国时期汉藏文化交流的现代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