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嘉良 《浙江学刊》2002,8(5):114-120
中国新文学“浙军”在战时东南文艺运动中的引领地位 ,再次显示了浙江新文学作家群的突出贡献 ,这是浙江精神在中国新文学建设中的又一次生动张扬 ;而战时环境促成浙江作家向本土的大规模回归 ,则在浙江文学史上又有着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中西方文学观念流变为参照系,探讨了“创作”语义的演变、观念的变革和文学“创作”的本质和实现手段的历史形态。文章认为,在中国古代,“创作”一词用于文治武功、政教法制,而文学则从属于先验理念和封建道德的使命,指称文学写作是近代才被认可的;比较而言,西方古代文学现念上的清规戒律不多,到了文艺复兴时代已经以“创造”的理论解释文艺的“摹仿说”,近代崇尚的文学艺术的“创作”,是对古希腊“创作”观念的升华和对希伯来“神创论”的改造。在人类历史上,文学“创作”的具象经历了神话、诗歌中的自然山川和小说中的世俗社会、人物形象等三种意象形态。在文学“创作”中,语言既是工具和手段,又凝聚成“创作”意义、具象赖以存在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3.
李怡 《唐都学刊》2003,19(1):53-55
“全球化”是新世纪中国学术的一个重大课题 ,“中国西部文学”虽然已经阐述了多年 ,但在今天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之中 ,无疑也产生了特殊的意义。但将这两个“重大”置放在一起 ,其意义的连接却变得曲曲折折了。从表面上看 ,“全球化”与“中国西部” ,这是一个普遍性的时间和一个特殊空间的问题。我们常常在说“全球化时代”如何如何 ,这也就是说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正在怎么“化”的过程 ,这是一个时间的过程。“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西部文学” ,似乎应当考虑的是一个局部空间的文学现象如何适应更有普遍意义的时代发展的要求。当然…  相似文献   

4.
“新状态”命名:一种“涂抹”的批评观戴阿宝1.“新状态”命名的诱惑与困惑在时下流行的以“新”和“后”命名事物的热潮中,“新状态”又成为中国文坛的一个新宠儿。我们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对文学的演进进行了频繁的命名演练,从“伤痕文学”一直到“新写实”小说...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和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在苏联文学界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同时也是苏联世界文学研究的一个关键词。在第二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上,吉洪诺夫作了《现代世界进步文学的报告》,他以“世界进步文学”为核心观念描画了一幅世界文学地图,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由于“进步”的政治性成为世界文学的评价标准。1957年4月,苏联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举行的“关于世界文学中的现实主义问题”的学术讨论会从文学内部发掘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世界性”因素,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世界性”在于“民族普遍性”与“理想超越性”的统一,它立足于各民族共同的传统,同时又超越各民族局限,强调一种对世界性理想存在的表达。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马克思主义世界文学研究为中国的世界文学研究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中国世界文学理论的构建,应该尝试建构一种新的不同的对“文学”的理解,对“世界”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文学改良运动中,所谓“文界革命”的成就是比较突出的。它不仅变革了数千年来通行的文体,而且提出了数千年来未有的文论。不过。“文界革命”所指的“文”,既不是建立在欧洲纯文学观念之上的文,也不是中国古代“文笔”对举意义上的  相似文献   

7.
日本学者铃木虎雄首倡的“魏晋文学自觉说”并不是一个科学的论断,而鲁迅先生接受这一说法本是一种有感而发,虽然具有一定的学术启发性,但是不能把它上升为一种文学史规律性的理论判断。“汉代文学自觉说”是对“魏晋文学自觉说”的一个有力挑战,从汉魏以来“功利主义”与“文学自觉”、汉人的“个体意识”与抒情文学的关系来看,促进汉魏以来中国中古文学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秦汉社会制度的变革、文人阶层的出现及其特殊的文化心态,以及他们对于文学的基本态度。以此为基础,可以清晰地看到从汉到唐的中国文学的演变轨迹。“魏晋文学自觉说”不能全面地描述中国中古文学的发展过程,它影响了我们对于中国文学发展规律和本质特征的认识,因而在中国中古文学研究中不适宜使用“文学自觉”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8.
“大陆开拓文学”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大陆开拓文学”的背景“大陆开拓文学”,简称“开拓文学”,是以日本在“满洲”(我国东北地区)的移民侵略活动为背景并为之服务的文学。它是日本侵华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在日俄战争结束后不久,日本就在“满洲”开始了移民侵略活动。特别是在“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连续几届政府都把向“满洲”的移民看作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国策”,把它作为长期侵占东北、并以东北为基地侵略整个中国大陆的重要途径。“满洲”移民方案的始作俑者是东宫铁男和加藤完治。早在1926年任奉天(即沈阳)独立守备队中队长的时候,东宫铁男就…  相似文献   

9.
六十年前在上海成立的“左翼作家联盟”,在中国革命文艺的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它是第一次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艺团体,不象“五四”以后出现的“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等属于同人性质的文学社团。它是有着明确的理论纲领和创作方向的革命文艺组织,不再是松散的、主张较为庞杂的文学群体。更重要的是“左联”在三十年代文坛上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影响到一整代文学工作者的思想,在创作上取  相似文献   

10.
“为政治”与“逃逸政治”:“公众化写作”与“个体化写作”——对“十七年文学”两种创作现象的解读赵海彦一、公众化写作:文学直接“为政治”的真义十七年文学,是通常所谓“中国当代文学”的第一个时期。其显明的时代特征是“为政治”。这主要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总...  相似文献   

11.
作者认为,中国人对世事以及文学故事,最终都企盼会有圆满结局的“大团圆”式社会心理与审美心理,这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里“早熟”的历史意识。中国传统的历史意识重视人生与事物的最后道德价值判定,却忽略事情的经过或者具体进程。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扬史而抑文,这种重结果而轻过程的历史意识,压抑了中国人想像性的文学叙事情趣与能力。这是中国小说艺术品种“晚熟”、情节和过程描写相对薄弱,并且大都偏爱文学故事结尾“圆满”的心理渊源。本文概括了“大团圆”心理模式的基本形态  相似文献   

12.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坛上一位酷爱托尔斯泰并继承托尔斯泰艺术传统最有成效的小说作家。他之所以酷爱托尔斯泰,是由于他对于中国和世界的政治形势和文学潮流,对于托尔斯泰的成就和地位以及中国文学现状、个人志向、美学爱好全面分析的结果。茅盾接受托尔斯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学思想的“为人生”“为被压迫的劳苦大众”和艺术创作上的史诗般的广阔和雄伟的风格。  相似文献   

13.
浙江的文学有着悠久的现实主义传统,鲁迅、茅盾等都是屡屡称引的一代宗师。同样,新时期的浙江文学也常把反映现实生活奉为圭臬。近年来,在浙江的文学评论界中,又回荡着“浙江乡土小说”、“吴越文化小说”、“吴越风情小说”、“吴越文学”的呼唤呐喊,虽然彼此在称谓上有所差异,然而其主旨和指导思想是极为相近的,一言以蔽之,即大力倡导文学的地域特色和乡土风味。综观这几年的短篇小说,依然洋溢着现实生活的情趣,散发着浓郁的“吴越”气息,闪烁着强烈的地域色彩。无论是表现吴越一方农村独特的“乡土小说”,还是充溢着南方都市风情的“杭味小说”,以及介乎其间的有关小镇生活的作品,都显示了作家们力图凸现文学的地域特色和强化作品的文化内涵的意愿。在此,本文作一扼要的评议。  相似文献   

14.
“文学战争和平”学术座谈会纪要编按者: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1995年6月23日,北京市文艺学会、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本刊编辑部联合召开了学术座谈会,就“文学·战争·和平”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学术...  相似文献   

15.
莫莱蒂借用中心、半边缘、边缘一类的结构范畴来构建自己的世界文学体系,以树型与波型来阐释世界文学的历史形态和传播形态,在西方学界引起了极大争议。尽管莫莱蒂的世界文学体系和模型招致了种种批评和责难,但他所提出的“世界文学是一个问题”的思想仍然值得我们继续思考。他对中国文学的了解和态度,实质上表明其世界文学观仍具有鲜明的欧洲中心主义倾向,这跟他所宣扬的立场是相悖的。在从事世界文学研究时,应该尽力克服潜藏的“我族”中心主义冲动。可以说,世界文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非凝定不变的结构。  相似文献   

16.
试论“东北流亡文学”的独立体系和结构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东北现代文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十四年东北流亡文学”的独立体系和结构形态。东北现代文学由“启蒙文学”、“反日文学”和“变革文学”组成,井以“反日文学”为主。“反日文学”又呈现出关内“流亡文学”和关外“沦陷区文学”两种形态。“东北流亡文学”形成群体在1936—1938年,到了40年代又明显地分化为香港桂林的“东北作家群”和延安的“东北作家群”两部分。“东北流亡文学”是一个完整的结构,具有系统的整体性、层次的转折性和自身调节性等三个特征。  相似文献   

17.
韩伟  王丽娜 《学习与探索》2023,(10):155-161
“文以载道”是中国古典文论有关“文”“道”关系的基本命题,因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百家众流中的主干地位而被广泛讨论。无论对“载道”传统崇尚或批评,“文以载道”始终为文学批评之中心,凡为文治学无不论及。然至现代文学时代,理论界从“文学独立性”“道的内涵”“文学的本质”等角度集中对“载道”传统进行批判,但又不约而同地助力了“载道”新面孔的出现。在现代文论的演进过程中,文学为阶级革命服务的“载道”新传统逐渐形成。梳理这一传统的进阶之旅,对于重审文学史以及探索当下文艺理论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理解儿童文学“元概念”是探究其性别地理议题的原点。“性别地理”是一个融合着“空间”“时间”与“身体”的社会学概念,三者的融合有效介入其贴合“儿童”内核的主体建构,以此超越儿童文学作为“亚文学”的套话认定,并在与儿童文学、成人文学的区隔中开启指向儿童性别地理的现代之旅。秉持“一体化”与“主体性”的辩证观,儿童文学性别地理议题参与了百年中国文学思想与语言现代化进程,并刷新了其内在结构与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19.
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学巨匠。他不仅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 ,还撰写了《文学论》这部文艺理论著作 ,推动了日本近代文论的发展。漱石在文论研究和自身文学创作中提出并亲自实践了他的许多艺术主张 ,如“余裕”、“非人情”、“写生文”等 ,这都使其当之无愧地成为日本近代最杰出的集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于一身的文学大家。漱石的文艺主张同他的小说一样 ,受到中国文化思想的影响。下面 ,以“非人情”为例 ,通过分析其与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暗合之处 ,探讨漱石文论的中国文化思想渊源。  漱石在《文学论》第二编第三章里使用了“非人…  相似文献   

20.
以气论哲学为基础的中国气象文学在不同阶段一直都延续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气象现象在先秦至汉代成为领会“天意”的重要途径;魏晋至唐的气象文学中则主要呈现为物候学的特征;宋以后的气象文学中,作为独立审美对象的“山水”面目被注入作者越来越多的主观情感;近代以来气象文学逐渐沦为气象科普之类的通俗读物。道、气、象是气象文学的基本范畴,雄浑、劲健、豪放、实境、含蓄、超诣等为其主要美学原则。倡导当代气象文学创作与研究,是跨越横于中国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间不可逾越之鸿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