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过小说《李自成》的人,都对张献忠这个栩栩如生的形象留下深刻的印象.姚雪垠同志以绝妙的文笔,为我们勾勒了一位相当成功的,十分丰满的,具有浓厚现实主义色采的明末农民义军领袖的典型形象.一小说《李自成》中的张献忠,是一位著名的农民革命领袖人物.在明末声势浩大,席卷全国的农民起义军中,他领导的队伍卓有战绩,称雄一方,是推翻以崇侦为首的朱明王朝反动统治的重要方面军,也是李自成大败后重整旅鼓的重要借助和支持力量.他骁勇刚毅,慓悍顽强,又多谋善战,机诈幽默.他的起义,反映了革命农民的利益,而他的生活道路,又有明显的农民阶级的缺点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在《李自成》第一、二卷的人物画廊里,屹立着一位英姿飒爽的巾帼英雄:这就是义军统帅李自成的结发妻子高桂英.这一典型形象,融合了我国古代革命妇女的优秀品质,闪耀着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理想主义光辉.它与李自成的光辉形象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认真学习和探讨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艺术经验,是很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李自成军事思想的产生、发展、成熟过程。指出李自成在斗争中灵活运用战略战术是历代农民领袖中所罕见的。他能够团结各路义军联合作战,改变了以往农民起义仅为解决温饱而各自为战的斗争方式;他雄才大略,虚心采纳知识分子意见,严明部队纪律,运用攻心战术,发布“剿兵安民”檄文,深得民心。他政治上的成熟,使其军事思想日臻完善。  相似文献   

4.
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仅一、二卷中有名有姓的,就有二百人.主要人物,大都血肉丰满,个性鲜明.农民英雄形象,象李自成、张献忠、刘宗敏、高夫人等,写得绘声绘色,光采照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象崇祯、杨嗣昌、卢象升等,也写得生龙活现,栩栩传神.在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中,尤以崇祯的艺术形象最引人注目.崇祯皇帝是一个极重要的反面人物.在同农民革命力量的斗争中,在同关外清朝的  相似文献   

5.
《虎吼雷鸣马萧萧》选自著名历史小说《李自成》中卷第二十八章.这一段选文情节并不复杂,主要是描写李自成突围鄂西后,粉碎了张献忠暗害的阴谋,拒绝了王光兴兄弟的劝降,重整兵马,再图大举.在那么一个黎明前的黑夜,李自成慷慨誓师,引起了群情的激动.雷鸣风吼,战马萧萧,壮丽的气氛形成了全文基调,深刻而有力地展现了一幅叱咤风云的丛山誓师图,浓墨重彩地渲染了农民革命首领李自成的洪涛万顷的内心世界.由于小说主人公李自成毕生的事迹浩繁,大起大落,而又和各方面的人物相联系,因此姚雪垠同志对他的内心世界的刻划是用尽匠心的.有的是通过他的单枪匹  相似文献   

6.
《水浒》是一篇悲壮的史诗,尤其是宋江这个中心人物,从刀笔小吏到义军领袖,再从义军领袖转变为封建王朝的走卒和忠臣,直至免死狗烹,其悲剧的一生令人扼腕痛惜、催人泪下。纵观宋江一生,“忠”和“义”是他思想性格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他为理想而奋斗,尽管这个理想无法实现于当时那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正因为不能够实现,导致了悲剧性结局,惟其结局悲剧性之惨烈,方能产生振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忠义观的内在矛盾和忠义观与当时社会的矛盾构成了全书两条内在的线索。以忠义为线索,宋江的一生可以明显地分为四个时期:(1)上山前…  相似文献   

7.
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问世以来,受到了不同的评价。鄙见以为,不论怎么说,终归是真实地展现出我国明代末年的宽幅历史画卷。这个宽幅历史画卷上的人物,张献忠、罗汝才,甚至李自成,都不过是农民起义英雄而已,远不是能够胸怀  相似文献   

8.
以湖南的一些同志发现了奉天王和尚坟为楔子,关干李自成给局的论争,迄今已三易寒暑了.这是一个非弄清楚不可的重大历史问题.因为,它不仅关系着李自成一生事迹的真伪,而且关系着南明隆武、永历两朝历史的估价.若如韩长耕、向祥海同志所断言,大顺军的联明抗清“是李自成隐居幕后,以高夫人(李自成妻)、李过(李自成侄)、高一功(李自成妻弟)代表全军出面的”;“这个决策指挥机构的领袖,就是已经退隐却仍在随军指挥的李自成.高夫人、李过、高一功只不过是出面站在前台活动的李自成的传命者和影子”;“此后的南明抗清也是以‘忠贞营’为主力”,那么隆武、永历两朝的历史就得从头改写为李自成领导的忠贞营抗清史了!我不怀疑韩向二位以及其他持“夹山为僧”说同志作如是  相似文献   

9.
王夫之(公元一六一九——一六九二年)所处的时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天崩地解”的大动荡的时代。那时,中国封建社会已日趋没落,而它的内部已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王夫之二十六岁那年三月,李自成领导的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经过多年的革命战争,终于推翻了腐朽的朱明王朝,在北京建立了大顺政权。然而,在同年五月,明朝汉奸将领吴三桂与满清贵族相勾结,勾引清军入关,残酷地镇压起义军,攻陷了北京,这样反封建统治的农民革命战争随之转化为反民族压迫的反清斗争。具有强烈民族意识的王夫之也积极地投身这一斗争之中。一六四八年(清顺治五年)王夫之在湖南衡阳组织义军抗清,兵败后,他又投奔南明小朝廷,以图“反清复明”。南明小朝廷的腐败政局使他大失所望,于是,愤而脱离桂王,辗转流离于湖南少数民族居住的山区,最后隐居在他的家乡石船山下,从事著述。  相似文献   

10.
本期学报集中发了一组评论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第一、二卷的文章.前几期也陆续发表过好几篇.这是我院中文系部分教师和兄弟院校的同志们一年来研究《李自成》所取得的初步成果.《李自成》的出版,不仅填补了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长篇历史小说的一个空自,而且以其成功的创作实践有力地批判了“四人邦”一整套形而上学的创作谬论,并为长篇历史小说  相似文献   

11.
《出刼纪略》和《问天亭放言》是丁耀亢的两种遺稿。前者是文集,是一些有关他自己身世的文章,主要內容,是记载明崇禎十五年清兵入犯和崇禎十七年李自成义军进入北京时,丁耀亢同其家属遭遇的情形。这时丁耀亢曾几次逃到海州附近的海岛上去,以后又回到家乡,所以他这一种文集,名之曰《出刼纪略》。后者是诗集,是一些古、律、歌、行等杂体诗,內容也与当时的时事有关。若从史料的价值上去看,前者就远远超过后者。这两种遗稿,是前几年我在青岛时,从一个朋友那里见到的一本抄本,因为里面有不少有用的史料,所以自己也就找人抄了一份。  相似文献   

12.
1962年第三期《新建设》发表了孙祚民同志的《试论李自成大顺政权的性质》一文,涉及的问题很广。结论是李自成大顺政权“基本上仍然是明封建统治政权的翻版”。我们知道,李自成大顺政权的性质问题,不仅涉及明末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而且涉及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的性质。对这个重要问题,不能不发表几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3.
丘逢甲的一生可分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都熠熠生辉.甲午战争前的丘逢甲是个忧国忧民、淡泊仕途、鄙弃功名利禄积极寻求富民强国道路的知识分子;甲午中日战争起,他散家资筹建义军,首倡自主,临危受命担任义军统领和民主国副总统,与强敌浴血苦战;内渡后,投身教育,为国育才,同情维新派进而转变成一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可谓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4.
围绕着李自成之死,有不少重要史实需要理清.笔者以为:若要深刻理解李自成为何失败,特别是他乙酉年春夏间在湖广未能站稳脚跟,迅速归于败亡的全部底蕴,远因得追溯到前此的两三年.现在就此展开论列.  相似文献   

15.
《水浒》究竟写了些什么?传统的说法是写农民起义的.近年来有人说是写市民起义或市民斗争的,也有人既反对“农民起义”说,也不同意“市民起义”说.我以为,要确定《水浒》究竟是写了什么,需从以下几个问题来考察,即:(一)梁山这支义军首领的组成成份;(二)义军的纲领、口号;(三)义军的活动场所和范围;(四)义军的斗争对象;(五)义军的其它行动.而这几个问题是互相联系着的,把它们弄清楚了,《水浒》究竟是写什么的问题,也就昭然若揭了.  相似文献   

16.
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第二卷出版的时候,我们访问了作者姚雪垠同志。姚雪垠同志是一位六十七的老作家,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在封建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中泡了半辈子,所走的道路是资产阶级的文艺道路。”他强调说:“没有共产党和毛主席,就没有我的今天,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李自成》,是党和毛主席给了我这个旧社会来的小说作家以新的艺术生命。”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作者就有写《李自成》这部小说的念头,然而“空有兴趣而不能认真着手准备工作,不仅没有生活保证,而且首要原因是没有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武器去征服这一重大的历史题材,不明白应该写什么和怎样写。”因此,他深有感慨地说:“倘若我用原来的思想感情和遵循原来的创作道路去写农民革命战争小说,必然是南辕北辙”,“纵然勉强能够写出一部历史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来姚雪垠的名字重新为许多读者所知,是因为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缘故。不过,有的同志说,不瞭解这位作家的前期的作品很难真正全面地认识《李自成》。我同意这样的看法。为此多方收集、阅读了他的前期作品,现在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写下,以就教于同行们。  相似文献   

18.
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一、二卷,不仅成功地塑造了农民英雄高大的艺术形象,而且用了大量笔墨刻画了对垒中的人物,如崇祯、孙传庭、杨嗣昌等人,就都写得栩栩传神,成就了一批十分深刻的反面典型.通过两个对立阵营中的主要人物的形象描绘,《李自成》极其深刻地反映了明末的阶级斗争,揭示了历史的本质,使读者对明末农民大起义有了更全  相似文献   

19.
《李自成》中的李自成,极力将自己融入集体的队伍,他的力量实现于集体,他的自由也因集体的解放而获得..剥除掉李自成形象中的公共部分,我们很难设想他还能剩下些什么《车厢峡》中,李冯试图填补除却公共部分后,真正属于李自成自我的那一部分、按照既往对英雄的构想建构出的新李自成形象,孤独、冷漠,以实现自我为追求目标,表面看很个人,实质与李冯创造的其他英雄群像一般无二,并没有因此而获得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20.
郝贵生 《中华魂》2014,(19):22-26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再次提到毛泽东的“不当李自成”思想。笔者就这一思想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毛泽东“不当李自成”思想的提出和科学含义 1944年,毛泽东谈到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一书时就有“不当李自成”思想的萌芽,但直接提出是1949年率领党中央离开西柏坡进京之前。毛泽东对周围的人说:同志们,我们就要进北平了。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平,他们进了北平就变了。我们共产党人进北平,是要继续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直到实现共产主义。他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呀?”周恩来笑着接过话题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