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学文本的"误读"接受之成因及其美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顺贵 《社会科学》2002,(11):73-76
“误读”接受是文学解读过程中存在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读者解读文本 ,探寻文本意义内蕴的本真 ,或有意深文周纳、曲解文意 ,别有所解 ;或虽有超越文本本事本旨 ,但细细辨绎 ,又往往与作品的意蕴暗合。本文从分析“误读”的成因入手 ,试图阐明“误读”的审美价值及其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1 “生命在于运动”,文学作品的生命力是在永无止息的流动和发展过程中,由共时性与历时性的交错相织而不断地显示其存在的,文学作品生命力的突出直接表现就是它的审美价值。而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是整个文学活动的本质属性的体现,即它是在创作、作品、接受这一系列的动态过程中得以生成、凝定和实现的,故,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其实是整个文学活动审美价值链的一环。 这里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往往是在文学作品与读者接受之间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而作品与读者之间经常出现某种“错位”,即经常出现作品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3.
关于诗美接受──诗学札记之一吴晓一、接受与接受者诗是文学中的文学。诗的美是最高层次的美。但这种美的实现,还须依赖读者的积极参予。接受美学把文学看作一个整体过程,这个过程分为二个部分:其一“作者─—作品”,即创作过程;其二是“作品──读者“,即接受过程...  相似文献   

4.
小说自诞生以来,就以它特有的文学魁力吸弓隋千千万万的读者,然而,对小说艺术审美特征的研究过去一直受作家中心或作品中心观点的影响,往往只是抓住了小说总体活动中的一个维度,将小说活动这一动态连续的过程(作家对作品叶读者)分割开来,其结果当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本文试图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并放在整个小说活动过程中来考察小说的审美特征。与接受其它文学样式比较,我们以为小说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四美:一遇冥之美文学告有虚构,但文学又都在讲究逼真之美,这是从艺术真实的要求上来说的,再者,文学又有所谓主情与主事之…  相似文献   

5.
文学经典的阐释是一个历史过程,永远不会终结.译者翻译的过程,是对原文文本进行阐释的过程.读者阅读的过程,也是对译文文本进行阐释的过程.但是,在批评界,阐释、误读与错译三者有时混为一谈,甚至等同起来.阐释学观点认为,对作品的理解总是以理解者——包括作者、译者、读者——的视野为前提.《红楼梦》译文中几个具体例证显示,作者、译者、读者三个主体因素在文本的创作、翻译和阅读过程中均起相应的主体作用.译者对原文的不同解读,在读者眼里可能是错译,也可能是误读——在理解者本人看来,不同于自己理解的就是误读.这些解读,无论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都构成文学文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中期以来,接受美学是世界上文学方法论研究中被讨论最多、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它赋予读者以中心地位,强调文学作品的开放性接受过程,即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经验。文本只有在被阅读时才会被唤醒生命,而唤回的生命并不是原来的生命。作品的意义是文本和读者相互作用的结果。文学阐释是一种理解或领会的艺术,积极的理解过程是创造意义的审美体验。对一部过去作品的理解就是今昔对话,以达到今昔审美经验的融合。不管是康士坦茨学派的姚斯和伊瑟尔,还是穆卡洛夫斯基、英伽登和伽达默尔,他们的理论常能见出康德美学或黑格尔美学的影响;而理论中出现的一些矛盾,也常是二者之间的矛盾,即注重文学表达与注重文学内容之间的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说,接受美学所倡导的范式转换具有颠覆性意义,然而它的不少见解很难在实际操作中兑现。只注重读者经验的方法,往往会过于简化审美客体。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误读与当代文学的困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中国当代文学界在理解“后现代主义”时,抽空了其巨大的理性文化背景,而造成了严重的误读。由于这种误读,“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表现完全丧失了其原初的解放性意义,而成了市场和欲望的同谋。它所造成的后果是作家批判立场的丧失和审美表达被欲望展示所代替:晚生代作品的肉身消费,女性主义文学的天平向女“性”商业主义倾斜,反腐小说自身走向腐化。而解救之道则在于重新回到启蒙的批判立场和审美的灵性向度。  相似文献   

8.
“期待视野”是整个接受美学理论体系的方法论支柱。是读者个人审美经验、社会群体意识和历史意识的综合反应。具有历史性、普遍性、发展性、可知性等特征。在此基础上,接受美学阐明了读者是一切文学活动的中心,而文学史是读者接受作品和作品产生影响相统一的历史。我们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它有鉴别的吸收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误读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特别是在对他种文化和历史文化审美过程中,这种现象表现得更为明显。可以说,有关误读的理论,主要是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活动的展开提供着理论支持。具体到文学领域,误读是对文学作品的别有所解,是对文学现象在一定时期内永远不能穷尽其文本内含的解读现象。一部文学史,是人们接受的历史,也是人们对文学作品误读的历史。进一步讲,误读是在审美过程发生的,不断揭示审美对象的内含,逐步接近其审美价值本真的解读形式。正因为审美接受过程中有误读的存在,在文学史上才有所谓说不尽的哈姆雷…  相似文献   

10.
汪正龙 《学术研究》2001,2(12):140-144
20世纪文学意义讨论经历了以作品为中心的文学意义观、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意义观到对话的文学意义观的转变.文学意义应该是作者赋意、文本传意和读者释意的复合共生体,是作者、作品、读者进行多维对话的产物.对话意义观的兴起,是在文学领域重建人文意义系统的尝试.  相似文献   

11.
诗意空间灵动中的审美蕴藉——再说诗歌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界对诗歌意象的研究源远流长,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纵观这些研究成果,多是注重在“作者——作品”的封闭模式中完成对诗歌的鉴赏和对作者的研究。然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诗歌在“意”与“象”中实现诗境的同构;意象的多重审美蕴藉开拓着读者的想象空间;意象的图式化框架又生成待读者具化的召唤结构。三者的共同作用,使诗歌文本成为敞开的自在体,为读者的多样化、个性化应答与阐释创造了条件。从这个角度分析,将会为诗歌意象的研究和鉴赏打开一片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12.
世界朝向多极发展。海德格尔把世界描述为一个分享的世界,一个被一种分享的理解用语言形式创造和保持的世界。因而理解具有语言性、历史性,又具有本体性。文学向来也不是封闭机制。“一部作品的真正意义(正如它表达给解释者的那样)不仅仅只是依赖于其作者和作者的最初读者所规定的因素。对作品意义来说,它也总是由解释的历史背景,即由历史客观进程的整体而决定的……。一部作品的意义超越其作者(所表达的意义)并非偶然而历来如此。因此,理解不是一个复述(作者所表容的意义)的过程,而总是一个创造作品意义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它是欣赏者以特定的文学作品为对象,用感情观照的审美方式去把握、体验、发现的过程。因而从本质上说,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接受,这种审美接受的客体是文学作品,主体是欣赏者本人,既然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接受,它对文学作品就有一定的依赖性,受到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制约。这一点已为一般文学理论工作者所注意到了。但是,文学欣赏作为一种审美接受,更有一种超越特性,而长期以  相似文献   

14.
接受反应文论开创了读者研究的先河,在阐述读者地位和辨析读者概念的同时,也将研究的焦点落实到了具体的阅读活动上,他们将读者的阅读活动视为文学文本生命的实现过程,这一过程是读者由审美感知到意义反思再到意义融合的过程,是读者期待视野的对象化的过程,是读者在"游移视点"中"被动综合"的过程。同时,读者对文本事实反应的过程,也是读者对文本误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伊瑟尔的文学作品“两极说”,从接受美学维度力主“作品大于文本”,而不是文本大于作品,这是同后结构主义文论的“唯文本主义”理念的一种对话.伊瑟尔的文学文本“召唤结构说”,依据现象学原理深入阐发文学文本之开放性的内在依据,既有别于精神分析学对阅读心理对无意识的阐释,又不同于“读者反应批评”文论所宣扬的文本虚无主义与读者至上主义.伊瑟尔这样的作品观与文本观,丰富且深化了当代文论的基础研究与前沿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期待视野”与接受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调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光伟 《北方论丛》2001,3(3):72-77
读者接受文学文本时,其心理结构不是洛克似的“白板”。读者阅读、理解文学文本的基础与条件是“期待视野”的形成。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对探寻“期待视野”的形成具有启示作用。读者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实质上就是“期待视野”的形成问题。“期待视野”的形成是读者在文本的阅读中由表及里动态化过程。写实小说与意识流文本是我们探寻读者审美心理结构建构调整的蓝本。文化价值观念的生成与转换是读者心理结构建构与调整的动力源。建构与调整是历史循环,这一循环不仅来自过去,更指向未来。  相似文献   

17.
一精神价值需求与文学生产文学作品是作家和读者之间精神联系的中介,是沟通二者心灵的纽带与桥梁.其中,作者社会阅历的深浅、人生价值观的高低,以及艺术才气的多寡,是作品质量和境界的内在的、决定性的条件.但这里还涉及读者的兴趣与审美需求问题,艺术寿命的长短,主要取决于读者是否认同和青睐.因为读者的接受程度既是作品审美价值实现的尺度,又是作家孕育作品的文化气氛与精神动力.在文坛上,读者和阅读对象意识的觉醒,大大滞后于对作家与作品的关注.读者在文学审美价值实现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是直到当代才逐渐被人们看清并加以凸现的.当人文初  相似文献   

18.
“隔”是中国美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通常是指文艺创作中写情状物不真切、不明晰。而在审美接受中也同样存在着“隔”,这种“隔”通常表现为两种:一种是仅仅停留于字面,对文艺作品进行了一种历史的、日常的、实证的解释;另一种是不满足对作品的文学、美学诠释,而执意追求文学的深度诠释,从而造成“过度诠释”。中国古典审美接受中的“隔”有着一定的理论基础,得到了中国古典美学从理论和批评方法上的支持。但是,中国古典审美接受中的“隔”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反抗。  相似文献   

19.
<正> “意境产生于创作过程还是产生于对作品的审美过程?抑或两个过程都包括?”这是《意境之限界》(载《文艺理论研究》1987年第3期,以下均称《限界》)一文所提出的问题。该文的回答是:“意境产生于作品与读者的审美关系中”,“是读者对艺术作品审美关系的产物”,“是读者对作品的体味评价”。这种把意境与创作主体一刀切开,把诗人排斥于意境创造之外的论点,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站不住脚的。没有创作主体的介  相似文献   

20.
"自得"说是中国古代诗学中的一个概念。本文主要用审美接受的理论,考察了它的历史流变、审美内涵及价值。"自得"说要求读者按照自己的审美视野去理解作品。这已深刻表明文学接受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读者通过创造性想象进行自我参与的过程,据此作品才获得艺术生命。"自得"说标志着中国诗论中读者意识的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