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玛拉沁夫散文选材分为四类:他怀着热爱故乡之情,表现内蒙古草原人情风貌的篇章;以赤子之心,着意描绘祖国山川风物的游记;以友好使者的身份,颂扬亚非人民情谊的散文;以寄托对长辈思念之意,忆念文苑故旧的作品。本文仅就其散文选材之技巧作了一番研究。  相似文献   

2.
善于从琐屑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发掘题材,通过细碎的生活表达耐人寻味的人生意味是丰子恺散文的重要特点。本文从佛家思想、传统艺术对丰子恺的熏染和影响探究丰子恺关注细碎的思想根源,并简要分析丰子恺善于发现细碎事物本身的意蕴,善于通过对细节的忠实描绘表达出某种较为确定的诗趣、情调、思绪、感受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聊斋志异》部分作品在叙写方面明显地呈现着模式化倾向,这主要体现为作者在描述故事情节时大多同时从两个女性身上着笔,尽管用笔多寡不同、分量有轻有重,但任何一方都不是无关紧要的,更不是可有可无,这样,在该部分作品的女性人物叙写上就造成了一种双峰对峙、二水分流的格局。因为该作品所叙写的形象为女性,故我们称这种叙写模式为双叶扶花。通对这一模式的描述与说明,可以揭示其中所蕴涵的文化意蕴,以及这一模式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5.
在我国侠的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到清代还有把虽然没有武艺但出手帮助人的行为称作侠的现象。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对侠的概念有所拓展,他描写了一些手不能提,肩不能挑,但是以助人为乐的形象;另外还描写了大量以情为因而出手助人的形象,可以成为"情侠"。这些形象有的以纯情助人,不图索取;有的则把行侠和爱情结合在一起,帮助人则是其主要目的;个别侠义之士为人延续宗祧而又贞洁自守,是对封建礼教的大胆突破。至于蒲松龄肯定"以性行侠"的提法则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6.
对比作为一种美学原则、一种艺术构思,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其进行考察分析。本文主要从整体对比、前后对比、正反对比、多重对比、主次对比、平行对比等几个方面对对比原则在《聊斋志异》中的运用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7.
《聊斋志异》有着独特的叙事艺术,在圆形叙事模式展开的故事情节中,作者通过对来——去——来、生——死——生等故事的叙述,在人与花妖狐魅、鬼怪精灵的爱恨纠葛里,蕴含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思考和关注,寄予了作者对美好人生的无比向往与追求。  相似文献   

8.
话题作文的特点是命题者为写作者展开联想、想象提供了一个既有开放性又有约束力的“话题”,这个话题只是谈话的中心,创作者在选材、立意、谋篇布局等方面有较大的自由,  相似文献   

9.
对民间文化元素的吸收和运用是《聊斋志异》的突出特点。这种吸收既包含整篇故事结构及主题的类型化,也有作为小说构成成分的碎片化应用。对《聊斋志异》中"碎片化"的民间文化元素,从"民间故事母题"和"民间谣谚谜联"两个方面进行探析,进一步揭示民间文化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以增进研究者对民间文学母题在文化传统影响下流变发展脉络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蒲松龄在《聊斋》中积极鼓励士人“弃儒从商” ,但他仍持“右儒左商”的态度 ,“从商”的目的仅仅是士人为了摆脱自身的穷困 ,尔后重新实现“儒业”的理想。蒲松龄主张儒商在经商活动中不失“儒家品德” ,这无疑寄托着作者的理想。《聊斋》中对“儒商”的致富过程叙述过于简略 ,看不到“儒家品德”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这是作者毕生投身举业而缺乏商业活动经历的缘故  相似文献   

11.
<聊斋志异>中涉及到男女爱恋的众多故事中,有着形态各异的审美情趣,在情爱对象的选择上存在着众多差异.从其择偶标准入手,可窥探蒲松龄生活时代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2.
果报不爽思想是人们对坚守、践履善德予以鼓励和奖赏的空幻的宿命性许诺,其本质是道德宿命意识,具体表现在古典小说果报不爽模式的德行之因、福祸之果、果报相继不爽及其主宰力量上,因为展现德福相配、人际和谐、世俗幸福等,道德宿命意识也具有审美特质,《聊斋志异》中的果报不爽相关篇章对这些的表现较为集中细致.此外,《聊斋志异》部分篇章、情节以心理情感为依据,突破了道德宿命意识,有的还达到了理想的自由境界.  相似文献   

13.
用西方文学观念解释中国古代文学是常见的文化现象。研究《聊斋志异》(以下简称《聊斋》)的论著常将其创作归入浪漫主义或现实主义的条条框框之中,不免给人削足适履之感。本文提出《聊斋》创作的主要特点在奇幻二字,认为没有奇特的想象、奇特的幻想和奇特的情思,就不会有《聊斋》.并从研究狐鬼精魅群象的特质入手,探讨其独特的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方法,多方面论述《聊斋》的奇幻特质。  相似文献   

14.
《聊斋志异》中的正直男性神形象与中国文学中既具神秘色彩又融入伦理文化的侠意象十分契合;而神与理想文士的叠化,又使神富有知性的光芒和深刻的人文内涵。蒲松龄在神的故事中寄托了他的济世怀抱和诗意的人生情趣,同时,正直男性神形象又与书中美丽深情、精灵绝慧的狐子鬼女形象形成一种和谐的审美互补。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日本学者所提出的<道具论>,重新认识中国固有之"道器"论,试用中华古老之"道",诠释与丰富日本现代之"道具论",并强调引进"道具论"充实现代工业设计理论.  相似文献   

16.
<聊斋志异>中涉及人物面容妍媸变幻的小说约为八篇.这些篇章中人物"化貌"的实质是企图实现对苦难人生的逃逸和对无情时空的超越,其间寄托着作者对"真鉴"、对天下知音的热切渴求.而假象与真鉴、世道与自我、皮相与灵魂等富有哲理意味的问题,也在故事中得到了深入探讨.<聊斋>"化貌"篇章描摹了关爱苍生且情思细腻、风格飘洒的仙人形象,这种慕道的深层心理乃是作者对自由、广阔的精神家园的追寻.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曹禹剧作《北京人》中一些事物、形象和道具等艺术价值的分析,指出它们对丰富剧作的主题和思想,加强剧作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从而证明它们不仅是剧作家进行出色的艺术编织的重要手段,也是剧作获得较高评价的重要原因,同时还为曹禹剧作间的艺术比较提供一些事实上的例证。  相似文献   

18.
<神雕侠侣>是金庸的代表作,其中建造了反差极大的两性世界.男性形象在内心世界、成长过程、社会处境、人格特征等方面经历着全方位的磨砺,集合了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中的人格理想,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而女性形象只是作为一个符码,承载着美丽、仁慈、奉献、爱情等"圆满"的理想.这是作者所构建的一个性别乌托邦世界.  相似文献   

19.
《孔子诗论》与《毛诗序》说诗方式之比较——兼论《孔子诗论》在《诗经》学史上的意义@李会玲$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剖析了"上帝创造说",扬弃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创造说",提出"自由自觉活动"的自我创造说,从而出现三种创造说."上帝创造说"和"绝对精神创造说"一脉相承,实质是神创论的不同形式.但是,绝对精神创造说包含着许多积极合理因素,在对这些合理因素的批判改造中,马克思对人的创造性作了较为客观的解说.马克思的自我创造说,是在批判改造费尔巴哈感性原则和黑格尔创造原则的基础上,取得了一个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