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中日佛教入世精神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佛教入世精神的比较研究郭青生中日两国的佛教同属东亚佛教文化圈,建立在相同的基本经典的基础上。公元六世纪以来,日本的佛教就开始受到中国佛教的影响,其主要宗派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中国。因此,中日两国佛教有许多共同之处。然而,由于两国社会环境和传统文化的...  相似文献   

2.
试论大化革新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日本古代历史的分期,我国史学界有不同看法。一种认为日本没有经过奴隶制,在公元二世纪由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了封建社会。另一种认为,日本也像多数国家一样,经历了奴隶制社会。至于奴隶制的时期,主要的分岐在于对大化革新的评价。我国目前流行大化革新封建说,把大化革新看做是日本奴隶制的结束和封建制的开始。按照此说,日本奴隶制史就显得  相似文献   

3.
中国奴隶制国家是在漫长的氏族战争中,通过暴力的征服而形成的。它在天然的地域范围内,以氏族的兼并和血缘的吸收来划分居民,并经过一系列阶段而发展成为以中国农业文明和血缘宗法关系为坚固基础的次生国家形态,即一种氏族国家。而宗法制潜埋在中国政治结构的深层,在中国国家发展过程中逐渐沉淀为国家的亚政治结构。它与中央集权制的主体结构共同支撑着古代中国这一独特的亚细亚形态的国家。  相似文献   

4.
纵观中日关系发展史 ,佛教文化的东渐对发展两国关系、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起着重要作用。虽然 ,中日两国古籍都记载 ,日本的佛教最早于公元 552年 (一说公元 53 8年 )由朝鲜半岛的百济传入的。可之后的一个半世纪的 ,佛教文化的交流主要是通过中日两国僧侣的互访互学而不断发展起来的。在中国 ,自隋唐以来 ,有一大批僧人 ,扬帆蹈海 ,历尽艰辛东渡日本 ,如唐朝的道旋、鉴真 ,宋元的道隆、普宁、正念、祖元、清代的心越等。他们大多是受日本僧人或之前寓居日本的中国僧人的邀请 ,去日本讲经说法。唯独元初赴日的一山一宁 ,是受元朝皇帝派遣 ,…  相似文献   

5.
奥义书是印度最古老的哲学典籍。它反映了印度奴隶制国家形成时期中哲学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斗争。奥义书的多种思想形式对印度以后各种哲学派别的形成和发展都起过重要的作用,它的唯心主义路线为历来印度“正统派哲学”所追随,迄今还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佛教的传入我国,奥义书的一些重要观点也在我国传播。奥义书传入西方后,对古代的新柏拉图派直至现代的存在主义都有过影响。印度和西方的资产阶级研究者为了当前政治、思想斗  相似文献   

6.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虽然在近代发生过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但历史发展的主流仍然是睦邻友好和文化交流。中国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曾经有力地推动过日本古代文化的发展,而日本的近代文明也曾促进了我国近代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学问》2010,(5)
在满铁侵略中国东北的40年间,"对华布教"已经不再是各宗教派别的个体宗教行为,而是为日本的侵略政策服务并纳入政府国策,成为一种政府行为。日俄战后,日本统治者通过种种途径和方法,将宗教渗透到中国东北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实现其政治目的。佛教本质上是反战的,在历史上佛教未曾发生过任何宗教战争,也没有"圣战"或"义战"的概念。然而,在二战前后,日本佛教不仅成为政治的婢女,而且两者一体同构,也成为满铁对华文化侵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日本佛教作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的帮凶,负有不可推卸的战争责任。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从文化地理和社会历史背景出发,对希腊哲学、印度哲学以及中国哲学的产生进行比较研究。这三种类型的哲学都产生自奴隶社会,在绝对年代上几乎是平行的,但希腊哲学是伴随着奴隶制民主政制城邦的确立而产生,同私有制、商品贸易、货币经济的发展以及血缘纽带为特征的氏族制的崩溃、科学技术的兴起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印度和中国哲学由于受制于“亚细亚古代”种种特征的制约,则是要待到奴隶制度确立后发展到相当阶段时才产生。  相似文献   

9.
一、把竞争机制引进干部人事制度的必然性(一) 运用竞争机制选拔人才和官员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各个社会形态的普遍规律在原始社会,用民主选举制度选拔氏族首领,实际上是运用竞争机制选拔人才。在奴隶社会,运用世袭制度选拔官吏,是国王和少数奴隶主贵族垄断政权。十分有趣的是,在古代奴隶制的城邦国家雅典,实行奴隶主民主政治,延续200年。此后,还有罗马奴隶制共和国,也实行  相似文献   

10.
一早在公元二、三百年以前,日本还处于新石器时代后期,中国的青铜器和铁器几乎同时传到日本。日本很快进入了金石并用的时代。同一时期,中国水稻种植技术也传到了日本,日本因此从渔猎社会一跃进入农耕社会。以后,中国的汉字,儒教和佛教(佛教虽然起源于印度,但日本接受的是从百济传去的中国版)也相续东渡日本,对日本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到了隋唐时代,日本大量派遣留学生和学问僧直接来中同学习,前后持续长达三百年之久。举凡中国政治体制、法律思想、文化教育乃至民情风俗无  相似文献   

11.
吕嘉 《学习与探索》2006,2(1):74-81
政治哲学形成于对人类政治生活核心问题──人民根本利益的认识及相应政治形式的形而上探索。人民根本利益即人民──特定政治社会的社会基本成员──所需要的政治,最初形态为现实生活中没有而人民又迫切需要的形而上存在。使人民所需要的政治成为现实中的政治,涉及人类多种形式的探索与实践,政治哲学只是其中之一。政治哲学的社会功能是发现、论证时代所需要的政治规范与政治价值。政治规范将现实中没有而又“应有”的政治关系确定为政治生活中的基本规则,为政治社会奠定基础。政治价值以具有特定社会文化内涵的“人”及其本质特征为核心,为政治生活确定目标与标准,使政治规范获得正义与道义。政治哲学承担着性质一致但内容不同的使命──在不同的政治社会,人民所需要的政治的性质、实现程度不同,需要政治哲学解决的问题也不同。当代中国政治赋予中国政治哲学的使命是解决政治价值问题,即提出、论证体现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价值。  相似文献   

12.
<正>2019年4月/56.0元ISBN 978-7-5201-4108-6大化改新前夕,飞扬跋扈的苏我入鹿在"三韩之调"中被杀,次日其父虾夷自尽,苏我氏本宗宣告灭亡。以引入佛教、深受推古天皇信赖的大臣苏我马子为代表,苏我氏成为支撑大和王权的中心力量,而一大豪族为何会在权倾朝野之时突然灭亡?其后藤原氏的崛起又意味着日本氏族发生怎样的变化?吉村武彦在讲述氏族故事的同时,也勾勒出古代日本的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13.
本稿试以中国元末明初的“禅文化”1 对日本同时期的中期“五山文化时代”2 的汉文学即“五山汉文学”的影响为主线 ,以明初渡海至中国的日本禅僧绝海中津 (公元 1 3 3 6— 1 40 5年 )为主要分析对象。日本的中期“五山文化时代”按照一般的历史划分方式的话 ,相当于室町时代 (公元 1 3 3 6— 1 573年 )前期 ,即由武士阶段的足利氏将军家执政的幕府政治时期。当时日本文化所处的现状是 :渡海来日的中国禅僧及去中国的日本禅僧所引入的中国文化占据了日本文化中的重要位置。随着元代中日文化交流活动的兴盛 ,日本汉文学也渐渐圆熟 ,其中 ,起…  相似文献   

14.
佛教影响与中日审美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佛教影响与中日审美意识云南大学中文系姜文清一、佛教传入前后,中日意识形态和审美观念的不同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圆寂之后500余年,佛教传入中国,又500余年,传入日本。①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史,早在佛教传入之千百年前,已形成完备的、主导社会的哲理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5.
西晋末年,中原地区内乱外祸迭至,司马氏被迫南迁,在江南建立了东晋政权。而在北中国,匈奴、氏、羯、羌、鲜卑等五个少数族贵族和汉族人士乘机纷纷立国,先后出现了十六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六国。十六国中有五个凉国政权主要在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前后立国称雄。这五个凉国是:汉族张氏建立的前凉(公元301—376年),氏族吕氏建立的后凉(公元386—401年),鲜卑族秃发氏建立的南凉(公元397—414年),汉族李氏建立的西凉(公元400—421年),匈奴族卢水胡沮渠氏建立的北凉(公元397—439年)。我们把这五个凉国统称为“五凉”,把这个时期简称为五凉时期。  相似文献   

16.
尼泊尔,位于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喜马拉雅山中段南麓,面积147,181平方公里,人口1,713万(1985年),首都加德满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尼泊尔南部地区古名迦毗罗卫,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故乡。因此,它就成了我国历代僧人崇敬向往的佛教圣地。早在公元405年,就有我国山西省僧人法显到达佛陀故乡迦毗罗卫城和他的出生地论民(洛明达)园,瞻礼佛陀遗迹,从而开创了中尼人民的友好往来和佛教文化的相互交流,使尼泊尔佛教与山西佛教结下了友好情谊。  相似文献   

17.
试论宗法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宗法制是对我国上古社会 (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社会 )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社会制度。本文认为 ,宗族是氏族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它与氏族既有密切联系 ,又有区别 ,它并不与氏族制同生共长。在我国上古时代 ,宗法制与分封制有着不解之缘 ,甚至可以说 ,如果没有分封制 ,也就没有宗法制。宗法制有着自己特定的社会政治内容 ,这方面的内容与氏族制所固有的血缘关系构成了宗法制的两弦 ,并使这把上古社会结构的胡琴奏出永恒而美妙的乐符。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代 (如西周、春秋、战国 )及不同的历史时期宗法制都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18.
刘德有马兴国主编《中日文化交流事典》是由中国十余所日本研究机构的百余名学者共同编写的大型词书;也是中日两国第一部论述中日文化交流的巨制。《事典》收录词目以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典籍、事项为基准,上限始于史前,下限止于1992年6月,涉及政治、历史、文学、宗教、哲学、教育、艺术、民俗  相似文献   

19.
五山十刹制度与中日文化交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永华 《浙江学刊》2003,(4):199-202
五山十刹制度是中国南宋时期建立的官寺制度 ,在佛教和宋学的东传过程中 ,五山十刹及这一制度起着独特的作用 ,他不仅为中日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一种载体 ,而且日本还以此制度为模本 ,吸收和嫁接中国文化 ,从而形成了五山文化。考察这一制度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可以为我们研究中日文化的交流提供一种新视野。  相似文献   

20.
甘地是当代印度人民的伟大革命领袖,杰出的社会改革者和宗教改革者。他把毕生奉献给了印度的民族独立事业,引导印度走向了独立,他给印度人民留下的精神遗产是极其丰富的。甘地热爱中国,一直关怀着中国革命的发展,对我国的抗日战争给予了道义和物质上的支持。他的哲学和社会思想不但在印度民族运动中起过巨大的作用,而且对亚非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斗争也有过相当的影响。本文拟对甘地哲学和社会思想中的几个主要问题、甘地与中国的关系作一概略的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