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挚 《人才瞭望》2004,(8):51-51
许多企业在实施激励措施时,并没有对员工的需求进行认真的分析,“一刀切”地对所有人采用同样的激励手段,结果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2.
职务晋升是企业的一个重要激励和吸引、留住人才的手段。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经过了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的国家里,“官本位”的思想根深蒂固,企业中拥有一定的职务才能有相应的地位、待遇,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作为对优秀人才工作成绩的认可,无论其原来从事什么工作或者适合从事什么工作,“加官晋爵”是主要的奖励。于是在企业中对优秀人才的主要激励手段就是提拔,但是在大多数企业中,一来职位有限,并非每个优秀人才都能得到提拔,况且为了保持企业组织的高效率必须精兵简政,不能因人设岗:二来现代企业组织为了适应日益激烈的环境变化,要求组织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和柔性化成为了趋势,这也要求削减大量的中层管理岗位。没有足够的职位来留住优秀人才,为了争夺一个职位引起大量的内耗,甚至造成关键人才的流失,这似乎已经成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瓶颈”。  相似文献   

3.
任浩  赵枫 《人才瞭望》2006,(3):47-49
激励对企业员工而言是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力最或状态,并且可以引导其行为向组织目标的方向推进。巴纳德(Barnard)在其著作中写道:“组织的一个本质要素是团队中的个人具有将个人的努力贡献给一个合作的团队的意愿。不恰当的激励意味着淡化或改变组织的目的或导致合作的失败。因而,在所有类型的组织中,为成员提供恰当的激励成为压倒一切的任务……”由此可见,激励设计在企业组织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应该如何来设计某个具体企业的整套激励机制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有关激励过程设计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从组织的角度来看,每个组织也许都会发给员工许多物质奖励,目的是为了使物质奖励不仅具有短期的物质激励作用,而且还具有长期的精神激励作用;从个人的角度来看,获得物质奖励,不仅仅希望从中得到物质上的实惠,更渴望从精神上受到激励。因此,从这两方面来考虑,就为薪酬专员或人力资源管理者提出了一个难题。为了使物质奖励具有双重激励的作用,笔者总结出了在发放物质奖励时的”一三一”原则——即”一个前提、三种途径、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5.
激励竞争机制是调动机关工作人员积极性、激发士气的一种有效手段,起着振奋精神、鼓舞斗志的作用。激励竞争的方式主要包括“精神”和“物质”两大类。自1996年国家政府行政机关实行国家公务员制度以来,在公务员队伍的管理和教育上,积极地推行使用激励竞争机制,对激发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政府机构体制改革的推进,现行的激励竞争机制已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其弊端日见突出。具体表现在: 一是激励竞争机制不够健全规范。现在我们使用的…  相似文献   

6.
一般来说,当代管理理论与管理学派的形成,已经强过了科学管理、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等三个阶段。它们对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积极性,提高管理工作的精确化、科学化水平,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它们一个共同的缺陷就是没有充分重视人在生产和管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只是简单地把人看作“经济人”,或者仅仅是把激励作为一种管理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团队”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管理学领域兴起“向日本学习”浪潮的产物,是从“日本经验”中提炼出来的。建立团队就是为了整合各个成员的力量以适应当前组织竞争的需要,它具有集思广益、增强协调、激励员工和加强信息沟通等作用。如何使团体成员对团队有强烈归属感与一体感,从而使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协作,提高团队效能是近几年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对团队效能的研究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人力资源整合是指组织通过运糟组织制度、维缀激励、组织文化等手段,与组织内成员在目标、价值观等方面进行相互磨合:相互适应、相要促进、共同提升,形成高凝聚力的团队过程。企业并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诸多问题来影响企业并购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人才瞭望》2006,(10):98-99
在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上,“鲇鱼效应”是指在组织内部人浮于事、缺乏效率等情况下,在组织内部挖掘或从组织外部引入一些“鲇鱼“,通过提升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带动和刺激整个组织的其他人员,从而在组织内部形成一个人人向上的良好竞争氛围。这里的“鲇鱼”特指那些业务骨干,即那些个人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有着较强的个人感召力的人群,他们在组织中可以拥有一定范围内的权力,但他们常常运用的却是非权力领导力,依靠个人魅力去带动和激励组织中的其他人员。  相似文献   

10.
陈学志 《人才瞭望》2008,(5):104-104
绩效考核已经是现代企业管理中正确有效评价组织和个人业绩的必要手段,是衡量组织和个人工作能力的重要尺度,是薪酬体系中最终利益分配的核心依据。曾几何时,“指标量化”、“KPI”、“360度评价”等术语充斥着人力资源的教材和书籍,是讲堂上教授学者们唾沫横飞、天花乱坠的时髦用语。笔者在多年对中西方文化研究后对此有一些个人之见,谨此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1.
项目目标的实现除了需要优良的设备、先进的技术之外,更重要的是人的因素,项目管理者在项目及项目管理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其中项目经理负责项目的组织、计划及实施全过程,是决定项目成功实施的关键人物,是项目管理团队的“灵魂”。  相似文献   

12.
《人才瞭望》2004,(4):51-51
人们常用“武大郎开店”来比喻嫉贤妒能的领导,在现实中,还存在着另一类的经理人:“只用与自己一样的!”这类经理人比“武大郎”更可怕,对企业组织更具有巨大的破坏力。甚至对企业是致命的摧残。  相似文献   

13.
贯彻“党管人才”的要求,对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组织保证作用,对于企业同样也意义重大。在企业中实施“党管人才”原则,必须结合企业实际,积极探索,建立有效途径和长效管理的机制。  相似文献   

14.
以奖金、物质等经济手段激励劳动者,这在当今社会上要算一种定律了,然而其效果如何呢?近日笔者在某企业提及此事时,只听这位厂长连连摆手,声称这种手段“不灵了”,现在他不得不转向从思想上、精神上来引导、激励职工了。我为这位厂长的见识、精明喝彩! 从生存的角度来说,人对物质利益的需求决定着经济手段的存在不仅有其必然性,而且发挥着重大的积极作用,但是,“奖”并非一把“万能钥匙”,也不是一剂“通用药方”,长期单一使用,往往适得其反。在我们周围,不是经常就有职工声称“我不怕扣奖金”依然我行我素么?这就是长期单纯依靠“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激励是持续激发动机的心理过程.是推动人持续努力朝着一定方向和水平从事某种活动的过程。在管理心理学中.所谓激励.就是通过管理工作创设一定的条件.激发起被管理者实现工作目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激励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掘人力资源.增强组织的凝聚力.提高员工的文化素质.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对企业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充分调动被管理者的生产、工作积极性.对员工实施科学而有效的激励是实施科学管理的关键。本文探讨了激励的方法、创新策略以及激励应该注意的问题.以期对我国的企业管理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分红激励是企业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此,对分红激励政策进行解读,并结合本企业先期试点情况,介绍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分红激励实施思路,同时提出企业在实施分红激励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对策,为相关企业顺利实施分红激励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E—Learning”是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经济热潮中诞生的一个新概念,是由“E—Commerce”(电子商务)迁移产生。广义上的”E—Learning”指一切采用电子技术手段实施的教育、培训、学习等活动。狭义上的E—Learning是指通过国际互联网(Internet),企业内部网(Intranet)、企业间的外部网络(Extranet)等网络实施的教育、培训活动。  相似文献   

18.
段鹏 《人才瞭望》2014,(1):65-66
当前.苏北农村普遍存在着村(居委会)干部老化、后备干部“源头不足”、村干部岗位吸引力不强等问题。为此,笔者经过深入调研.建议探索实施“镇编村职”制度.即从县直部门和乡镇在编干部中选派政治素质高、协调能力强的年富力强的干部。在保留原来行政或事业单位编制的前提下.下派到村担任党组织书记等职务.通过建立和完善选拔任用、激励保障等五项机制.确保选派干部“想下去、真留住、能干好、有前途”.为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注入持久强劲动力。  相似文献   

19.
现代领导与公共关系领导是一个领导者依据社会动态情形决定和实施某一谋划的过程。领导者握有的决策权、组织权乃至实施权等,都直接地影响整个社会行业和行为效应。在“领导———社会行为”的互动中,为了能够获得双向助推的动力,达到“共荣”而避免“共损”,领导者如...  相似文献   

20.
<正>“团队”最早应用于企业,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获得高速发展,欧美一些学者研究其成功原因,发现其成功并非因为个体的卓越,而是由于“团队精神”的强大。学科团队是农业科研院所常见的组织模式,当前学科团队建设中普遍存在团队目标引航作用不强、团队结构不合理、团队激励不科学不完善等问题,通过合理的团队目标、合适的团队成员、有效的激励措施、良好的团队氛围等措施,有利于提升农业科研院所学科团队工作绩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