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全球化时代,文化认同问题日益明显。文化是形成群体文化认同的核心,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都表达和建构了群体的文化认同。本文通过分析文化中的艺术和审美实践等文化形式在塑造群体文化认同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以艺术和审美为基础的审美认同是地方性艺术生产的一个重要特征。群体成员在生产带有明显身份特征的艺术和审美实践的过程中,群体的审美经验是实现审美认同的基础,艺术生产和审美实践只有真实地表达该群体的审美经验,才能真正起到表征该群体文化认同的作用,也才能在全球化的多元文化舞台上发出本群体的声音。  相似文献   

2.
集体记忆:研究群体认同的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娟  汪新建 《新疆社会科学》2011,(2):121-126,148
社会性认同研究存在着三个研究重点和两种研究取向。从学理角度上看,集体记忆提供的事实基础,集体记忆架构和指引的情感与叙事方向,集体记忆作为一种灵活的建构和维护活动,所有这些观点和认识都为群体认同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路径。  相似文献   

3.
肖瑶 《北方论丛》2010,(3):32-35
在电视艺术中,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内涵是人类普遍而亘久的情感诉求,它作为一种潜在的审美心理共识结构,直接决定着创作者与接受者思维和情感的共鸣路径。集体无意识是在文化、心理等诸多因素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共识,它反映了受众普遍的心理要求。对特定接受群体、乃至整个民族集体无意识的把握,为艺术创作者提供一条契合受众心理、适应时代文艺发展要求的创作路径;其目的是既要给受众带来快感,也要带来超越感官的、在深层次产生共振的心灵美感,从而引领受众实现审美认知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审美移情的机制是联想和同构、移情作为主体与对象的一种交流,审美感知是其起始。感知通过记忆生成表象,表象揉进情感生成审美意象;感知通过同构原理产生皮质力的活动,再触发与之相应的情感反应,移情现象即发生。审美移情的形态是同构、同情和象征。同构移情是人的生理方面与对象的稳定性铝合;同情移情侧重人的情感、。C境和情绪与对象的随机性耦合;象征移情则以观念、意忘为中介,是主体的类心理与对象的比附性耦合。  相似文献   

5.
信息传播是当代新媒体背景下的普遍现象,“图”与“文”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呈现方式,是两种不同的符号中介,传递着不同的审美信息,激发着不同的审美体验.从信息传播的审美角度看,“图”与“文”在信息传播中以不同的审美表象引发了审美过程中审美信息创生的不同模态.由于审美表象的生成是审美活动展开的基础环节,所以审美表象在信息传播中的不同模态影响甚至决定着审美体验的层级与深度,进而影响着审美文化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本文描述闽、台傩文化之两种事象 :傩之游戏与傩舞 ,并论述 :傩之游戏和傩舞也是庄严的驱鬼仪式 ,其营造和渲染热闹气氛的手段与所营造和渲染的热闹气氛 ,亦是出于驱傩的考量。  相似文献   

7.
张玉能 《云梦学刊》2012,33(3):88-96
审美潜意识是人类深层审美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人类文化结晶在社会实践中的内化和积淀。它的结构主要是三个层次:1.内在表象世界。2.审美图式。(优美图式,崇高图式,滑稽图式,幽默图式,美的图式,丑的图式;形体图式,色彩图式;节奏图式,旋律图式……)3.审美意象。审美潜意识的“内在表象世界——各类审美图式——审美意象”结构形成了人类审美活动的规律性空间。  相似文献   

8.
程勇真 《殷都学刊》2008,29(3):139-142
殷商时期,女性已经开始更多地与美联系在一起。透过甲骨文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已经开始在文化理性层面成为美的象征,成为被男性欣赏的审美对象。殷商时期的女性审美不是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审美,更重要的是一种道德审美,人们开始对女性的道德价值进行美学上的审视。并且殷商时期的女性审美意识已经开始走向内敛,走向一种封闭的美感,它不仅和善联系在一起,更开始与恶联系在一起,女性审美呈现出复杂化的态势。  相似文献   

9.
从现象学角度看审美对象的构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运用现象学的意向性理论对审美对象的构成要素做了初步的理论探讨。文章认为 ,一个完整的审美对象由感性与意义、审美知觉、情感先验三大要素构成。此种理论阐释不同于传统美学理论对审美对象单从主体或客体来探究审美对象构成的固有模式 ,它在主客互动的关系中 ,在存在论和价值论层面中来把握审美对象的构成要素。文章最后认为 ,现象学为新世纪中国美学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与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纪录片所表现的荧屏真实与被表现的生活真实存在着一种对应关系。真实性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真实性在纪录片中不但是哲学意义上的而且是审美意义上的。对现实真实再现可产生感人的纪实之美;创造性表现本质真实,可营造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与现实紧密结合的人文主题通过个性化对象的诠释可创造人们认同的审美价值。纪录片作为一种视听艺术,它的审美特性从根本上说,是要在生活现实中选取富有审美意义的过程来阐释生活的含义,在生活原貌的展现和典型意义的概括之间,寻找一种内在的契合,以达到表现作者创意的目的,再现生活的原生形态并使其蕴含一种超平现实的普遍意义和永恒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文学作品审美想象力由审美想象再现力、审美想象扩充力、审美想象组合力构成。文学作品审美想象力的培养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加强语言训练;积累审美表象,提高表象质量;理解作品蕴藉;丰富知识经验;发展联想能力;加强对客观逻辑和情感逻辑的认识;培养丰富的审美情感。  相似文献   

12.
文学表象是由个体来完成的,其中渗透着个体的生命理解、情感宣泄以及生命意志,它的终极目的是个体生命真理感的表达。拥有相近生命真理感的不同个体构成了一个潜在的群体,文学是把这一潜在群体中的个体联结在一起形成显在群体的方式之一。个体生命真理感与群体生命真理感在文本中有四种不同的组合方式。作者和读者以自发的生命真理感自由地进行交流是文学的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在汉语语境中,严格讲,客体属于认识论范畴,对象的使用范围则要广泛得多;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客体指独立于意识之外的某种自在之物,对象则指在意识活动中与意识行为相对的意识相关项。审美客体主要属于认识论哲学范畴,它与审美主体一道构成美学领域中的认识论模式;现代西方美学之所以选择使用审美对象而避免使用审美客体,主要在于力图打破美学理论中的认识论模式,在存在论和价值论等理论视野中来探究各种审美现象。  相似文献   

14.
谷鹏飞 《学术月刊》2012,(4):115-121
作为前现代社会身份认同的辅助形式,审美形式因其公共性精神本义而为上层阶级所据有;作为现代社会身份认同的主导形式,审美形式因其符号性价值而为人们所争夺。审美形式与身份认同由此呈现出如下递进关系:特定的社会群体通过特定的审美形式强化自己的群体属性,特定的审美形式经由特定的社会群体而提升自己的符号价值,审美形式由此超出美学而进入政治哲学题域,成为现代性身份认同的重要资源。但唯礼器信仰的前现代身份认同夸耀审美形式的公共性价值,舍弃其所蕴涵的自然生命根基;唯形式扮饰的现代性身份认同高扬审美形式的符号性价值,忽略其所深潜的公共性精神本义,二者均导致身份认同的危机。要解决这一危机,需要在现代社会生存论视野内,重返审美形式的源发性属性和自然生命根源,凸显审美形式的自律—他律性,以此建构自我—他者型的身份认同模式。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永靖傩舞戏为例,指出当下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永靖七月跳会中的傩舞戏是我省保存较好的古代傩舞戏之一,但对它负载的深层文化符号意蕴研究还很薄弱,这直接影响了它的广泛传播和认同。本文通过对其表演形态、剧目名称、傩与傀儡戏的关系等几方面的论证,说明永靖傩舞是古代肉傀儡之伎艺遗踪。这一结论对重新估量永靖傩舞戏的价值及其获得全国性的认同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学文本的审美要素由表象要素和非表象要素构成,译者在对原作翻译过程中,要正确把握表象要素,解读非表象要素,真正理解原作的审美意境。译者要通过对原文的审美阅读,在译文中形而上质地再现原作的质感之美。  相似文献   

17.
审美对象和消费行为都是社会客观存在和社会现象,审美对象具有多重价值:凡审美对象均具可"观、品、评、析"之审美价值,也均具可交换和消费之经济价值。审美行为为消费行为的延伸提供了精神价值前提,而消费行为对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赋予了物质保障,从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上看,更多的审美承载形式和审美现象的存在,必将为审美消费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前提;科技的进步、审美消费市场的完善、交换规模的扩大和人们参与其间的规模与程度也必将会对审美现象的延伸及扩展提供物质基础,审美与消费将在更广的领域里密切合作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周计武 《江海学刊》2024,(1):232-239+256
作为人文景观,长江是以审美的方式存在于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情感经验之中的。文人士子的审美感兴与艺术表达赋予万里长江以集体的历史记忆、深厚的民族情感和诗意的文化想象,使长江升华为母亲河的原型意象。作为原型意象,长江与黄河一样,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山水意象,而是家园、祖国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审美象征,蕴含了文化共同体的情怀、记忆和想象。长江是诗意的。诗意长江是一种审美的表意体系,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文化写照。它不仅以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山水意象抒情写意,而且善于造境,以形神兼备的整体性和超越性,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澄明之境。  相似文献   

19.
鲁峡 《河南社会科学》2001,9(6):148-150
当代中国女作家在创作上表现出共同的审美走向。女性作家作品中的执著的理想追求、个性的充分表现以及对生活细腻的体验和反映,与她们净化了的高尚审美情怀,构成了创作的基本韵致,使之成为颇具特色的创作群体。  相似文献   

20.
美学史中颇具有深刻性的“主观说”和“客观说”的独断化倾向,使其难以成功地诠释美的现实生成。在审美的对象性关系中,审美主体的本质力量以审美中介的方式现实存在;审美的对象性关系由欣赏性审美关系和创造性审美关系构成;审美中介由观念态审美中介和实践态审美中介构成。在欣赏性审美关系中,美生成于观念态审美中介与客观的互动;在创造性审美关系中,美生成于实践态审美中介与客体的互动。由此可以说,美,生成于审美中介与客体的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