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概述闻言中国古代报纸的形成与发展,有其独特的规律和基础。无论从内容到形式,古代报纸都与近代和现代的报纸有着一定距离和差别。但我们却不能不承认它是近代报纸的雏形,可以称其为原始形态的报纸。由原始形态报纸逐步发展到现代形态的报纸,有一个长...  相似文献   

2.
云南女性人口发展状况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从人口学的角度,以人口普查资料为依据,对建国以来云南女性人口的数量与分布、民族构成、素质、经济活动人口和年龄构成作了简要的概述。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悲剧小说发展概述刘新生我们在这里所谈的"悲剧小说",是指运用小说这一文学形式来展示悲剧精神,描写代表着人类的进步倾向,体现着美好、善良人生的不该否定却被否定、不该毁灭却被毁灭,揭露、鞭挞生活中的假、恶、丑,弘扬真、善、美的人生的作品。由中国独...  相似文献   

4.
人口状况一定要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这个客观规律,不仅要求人口数量及其增长速度要,同社会所拥有的消费资料及其增长速度相适应,同时,也要求人口的质量,特别是人口的文化科学素质要同社会所拥有的劳动资料及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人口的文化科学素质又成为社会生产的巨大推动力量,成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条件和能力。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对于人口和社会劳动者文化科学素质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尤其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的技术革命兴起,社会信息量日益激增的今天更是如此。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随着大工业底继续发展,创造现实财富的力量已经不复是劳动时间和应用的劳动数量了,而是在劳动时间以内所运用的动原(Agentien)底力量,而这种动原自身及其动力效果又跟它在自身的生产上所消耗的直接劳动时间根本不成比例,相反地却决定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程度或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劳动者在生产过程旁边,已经不是  相似文献   

5.
陕西省丰镐、咸阳、长安等地,为西周、秦、西汉、新莽、隋、唐等统一王朝建都的地方,历时九百三十七年之久。历代王朝的都城选择,从军事上考虑,必须是进可攻,退易守,以保中枢安全;从政治上考虑,必须是四出有路,能联结全国各地,便于政令畅达;从经济上考虑,必须是当地物产丰富,外地接济便捷。这都与交通运输密切相关。“京邑所居,五方辐凑”。“凡万国之会,四夷之来,天下之道涂,毕出于邦畿之内”。因此,陕西长安、咸阳等地,自然就是当时交通中心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兰州市位居甘肃省中部,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与欧、亚、非文化贸易交通的孔道,也是西北的交通枢纽。 兰州北与武威地区毗邻,西接青海省界,西南与临夏回族自治州接壤,东南和东部与定西地区为界,地处东经102°26’~104°34’,北纬35°34’~37°07’。现在市境内主要铁路、公路交通干线,蜿蜒于河谷盆地之间,纵横延伸,形成城乡衔接的交通网络。由于兰州在甘肃所居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公路交通的兴起与发展,都是以兰州为中心,辐射本省各地县和邻省的。兰州是去青海、河西、新疆乃至经西藏至尼泊尔入印度各道的交通枢纽;在军事上兰州又是河西诸部的后方与屏障。记述兰州交通运输的沿革,几乎大部分涉及到甘肃。兰州的交通,也就是甘肃交通运输的缩影。  相似文献   

7.
<正> 人口是构成社会组织的最基本的因素,而由血缘关系所形成的宗族便是人口所赖以存在或附着的主要形式。在古代以农耕为主的生产条件和社会环境中,宗族对人口的影响很大。本文试对中国古代宗族人口的一些方面谈点看法。一、宗族对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变化所起的作用在古代中国,特别是在封建时期的中国,人们绝大多数生活在宗族群体中,宗族对人口  相似文献   

8.
青海古代文化分布概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正> 早在二十世纪初叶,黄河流域及其支流的湟水沿岸就发现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文物,曾引起人们的极大注意。1923——1924年间,瑞典学者安特生,当时以中国政府矿业顾问身份在我国甘肃,青海等地进行考古,并在西宁,湟中,民和等地发现了古代文化遗址。  相似文献   

9.
中原古代经学研究概述单远慕(河南省社科院历史所)经学是古代中原(本文中原用狭义概念,专指河南)学者学术研究中的优长学科。从汉代以来,直到“五四”运动,二千年间,经学几乎成为中国人的思想灵魂。自汉武帝采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后,经学被奉为官学,儒...  相似文献   

10.
由福建省考古博物馆学会举办的闽台古代文化学术讨论会,于9月14日至18日在福州市召开。这是我省文博考古界的一次盛会,也是从古代文化方面探讨闽台关系的首次学术会议。来自北京、浙江、江西、广东、河南等地的专家学者与我省文博考古工作者共同研讨闽台古代文化关系,到会代表75人,提交论文70篇。  相似文献   

11.
人口和土地是封建社会重要的政治经济基础。结婚年龄的早晚和人口的增长有着直接关系。我国古代地广人稀,统治者为了政治经济的需要,鼓励发展人口,提倡早婚早育。一般来看,先秦以前结婚较晚,汉代以后结婚年龄越来越早。早婚思想来源于封建社会的众民思想。本文通过历代的婚龄规定与人口变化说明早婚的危害及其根源。  相似文献   

12.
研究中国古代人口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古代人口的增减,对当时社会的兴衰关系极大。本文以充分的资料论述了中国古代人口再生产的类型及其发展变动的规律,并指出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失度,就会延缓或阻碍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王文涛 《河北学刊》2012,32(1):187-194
东汉时河北的户籍人口密度和西汉相比,除个别地区外,普遍下降。黄河改道对魏郡、清河、信都、勃海四个郡国人口的增减产生了重要影响。河北汉族人口的减少、迁移与北方民族的内迁融合这两个方面一直在持续进行。东汉初年,河北人口的变动表现为边郡人口的迁徙和乌桓、南匈奴的内附。东汉中后期,流民是河北人口迁移的主要内容。东汉末年,战乱频仍,河北北部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人口变动剧烈,数量锐减。  相似文献   

14.
河北是金朝统治的重心地区,也是人口较为集中的地方.这里所指的河北,包括金时中都路、河北东路、河北西路及大名府路,辖今河北省绝大部地区以及今河南黄河以北、山东省东北部分地区.据金代官方文献记载,河北有二百四十七万五千九十户,占本朝总户数的百分之二十五.①文献无河北口数的记录,按全国户均6.43口计,②则河北当时人口约一千  相似文献   

15.
农牧业生产技术是西藏古代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据民间传说、史籍记载和考古发掘等诸多方面的资料,综合考察,对其作全面、系统的概述,以飨读者。一、远古时期的农牧业生产技术1.藏族人种形成之初,便会撤种、垦田据藏文史籍《国王遗教》()、《红中》()、《王统世系明》()、《西藏王臣记》().以及《雍仲笨教史》()记载,藏族人种是由观世音的化身父亲猕猴和至尊度母的化身母亲罗刹女(岩魔女)结合所生猴息演变而来的。《王统世系明》)具体记述道:“过了三年,父猴菩萨前去观看,只见猴息已增加到五百个,这时树上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小说理论讨论会,3月13—18日在武汉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六十多名研究工作者和教学人员参加了讨论会。讨论的主要问题概述如下: 一、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大家认为,我国古代小说理论遗产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形式也多种多样,不仅有专论、序跋、评点,还有散见于诗、文、笔记以及小说作者在作品中直接间接表述的理论观点。对于这些宝贵的遗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的农民进行了长期的农业生产,积累了丰富的农业技术经验,以达到向大自然索取众多的生活资料之目的。我们所说的“古代农学”,或“农学遗产”,即指古代农民创造的农技经验。它们保存在三个方面:(一)古代农书所作的文字总结;(二)以农谚形式所作的歌诀总结而流传于口头的,一部分也已经有文字的纪录;(三)仍在老农操作中的传统技术经验。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历史上,人口与土地的密切关系早已为许多思想家们所认识。他们尽管有的主张控制人口,有的主张鼓励生殖,但其思想都是围绕着人口数量与土地数量、人口增长与耕地面积、人口增长的速度与生产资料的增长速度必须保持平衡这一主线展开的,从而成为中国人口思想的精华。 今天,认真分析和研究中国古代人口思想的这一主线,对于发掘古代人口思想的精华,正确处理当今人口增长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促进人口控制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9.
(一)罗马奴隶制的形成1.奴隶制的产生与发展古代罗马社会,是典型的奴隶社会。奴隶制的产生与发展,有它的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因为极端黑暗笼罩了全部传说的上古罗马历史”,有许多问题,还不能解决。公元前三八七年,罗马国势尚未强大,罗马城曾一度被盘据在波河流域的高卢野蛮人侵占,许多原始文献燬于兵火,因此关于古代罗马氏族制度的瓦解和阶级分化为贵族和平民的过程,都不可能作明确的叙述。但我们确实知道,在罗马共和时代(公元前五○九年至三○年)初期,初级的奴隶制关系已发展起来,债务奴隶已  相似文献   

20.
百年来学者们对中国古代形式文论的研究经过了三个阶段,即20世纪初至40年代末的初始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的反形式阶段与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的发展阶段.但是,相对于人们对古代文论中其他问题的研究,相对于当代文学理论所达到的水准而言,中国古代形式文论研究一直处于弱势地位.究其根源,不仅与"文以载道"的文化情结、整体直觉的运思方式息息相关,而且也与西方形式文论的主导参照密切关联.所有这些因素分别导致了重缘情重言志而轻文辞轻形式的文学传统、重品味重印象而轻分析轻语言的解读模式以及重以西观中而轻以中观西的研究范武.在对百年中国古代形式文论历时扫描与共时反思的基础上,作者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强化历史还原、逻辑升华与对话交流研究,期许未来中国古代形式文论研究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