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唐西域记》成书于贞观二十年,由玄奘口述、弟子辨机撰写成书,记述了玄奘西行求法的所见所闻。由于其特殊的语体形式(即有对国家部分的客观记述,又有对传说部分的生动描写),它为我们研究唐初时期的语言提供了丰富的语料。本文以《大唐西域记》中的第一人称代词为研究对象,从称数和句法功能两个方面,通过定量定性对其进行分析,以揭示《大唐西域记》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2.
这是玄奘听来的故事。玄奘在记述了100多个国家的《大唐西域记》里,为这个故事留了一个位置。  相似文献   

3.
《阅读与作文》2007,(8):4-13
立志求法 根据玄奘的旅程见闻《大唐西域记》的记载,我们可以勾勒出玄奘西行到达印度的大致路线:从大唐边境城市凉州过玉门关后,沿着塔里木盆地的北缘,也就是天山山脉的山脚下一路向西。这个线路大致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北线。  相似文献   

4.
唐代,佛教已进入鼎盛发展阶段,高僧玄奘所著录的《大唐西域记》(以下简称《大唐》)广为流传,其中所记载的异域的奇异故事亦随之传播于民间。而当时小说创作中有大量题材取材于民间,两者的相互渗透是不可避免的。本文从《大唐》中梳理出部分题材,以大量实证材料证明《大唐》对当时"征奇话异"的小说创作产生深层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 吴承恩(约1500—1582年,江苏淮安人)创作的《西游记》问世以来,对这部作品的性质问题,众说纷纭,至今未有定论。是把《西游记》作为神话小说来理解,还是把它作为借神话手法反映现实生活的小说来理解,则是建国以来争议的焦点。下面,谈谈我对《西游记》的看法。从《西游记》的成书过程看,我认为,《西游记》首先是玄奘取经有关神话故事的集大成和再创造, 玄奘取经,是唐初的真人真事。他偷偷出境,历尽艰险,穿越五十多国,前后费时一十七年,最终取得佛经六百多部回国。这一真人真事,《唐书》、《大唐西域记》以及玄奘的高徒慧立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均有记载。在当时交通不便、山川阻  相似文献   

6.
从汉代开始,人们对西域的认识由想象转向征实,后来不断有人亲历西域,笼罩在西域这块土地上的神秘面纱才逐渐被揭开。唐初,对西域地理的认识多承袭汉代以来形成的观念,想象与征实并行,与前代相比唐人对西域的认识与体验更为深入,其中唐初涉足西域的玄奘对西域的地理感知最为真切,记载也最为翔实。玄奘对西域世界的地理观察,使唐人对西域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大唐西域记》与《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两部行记虽为实录,但也是文学作品,其中的西域地理感知与生命体验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对唐人乃至后世的西域建构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后代小说的影响亦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大多的翻译史学家都认为唐太宗是玄奘译经事业的鼎力支持者,忽视了问题的另一面,我们的研究发现,唐太宗对玄奘译经莫大支持的背后也隐藏着当权者某些不情愿的情绪,甚至是不支持的态度。唐太宗要求玄奘写《大唐西域记》,要他弃佛从政,控制他的翻译规模,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究其原因,是唐朝自开国以来所定的“先道末佛”的宗教政策以及政治者的统治要求所导致。  相似文献   

8.
[提要]在《大唐西域记》卷七中,玄奘记载了一个“烈士传说”。对于这个故事宗教背景的解读,目前有不同意见,“宗教背景不清楚”和“道教背景”是其中较为普遍的两种。实际上,该故事在形式上采用了典型的框架结构,外壳故事的宗教背景是印度密教,而非道教;内核故事则是一个佛教故事。厘清该故事的宗教背景,对于进一步认识《大唐西域记》的价值,考辨七世纪前后中印宗教文化交流的状况,止息相关争论,会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汉代以后对今甘肃、敦煌以西地区称为西域,始见于《汉书·西域传》。此后中原地区和西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亚、欧间海上交通畅通以前,横贯西域的大路曾是东西来往的要道。至于南海,北接广东、广西、福建、台湾诸省,东南至菲律宾,西南至越南,马来半岛等地,先秦古籍《禹贡》虽言“入于南海”,但确地未详,《史记·秦始皇本纪》有“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的记载,实则所指者乃今之东海,直至西汉之后,南海的名称始专指今之南海。我国古代的旅行家特别是僧人足迹遍西域、南海,在沟通西域、南海的交通有着卓越的贡献,而且生前多撰有价值极高的行纪传留后世,成为珍贵史料,为中外学者所重视。诸如法显的《佛国记》,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汪大渊的《岛夷志略》,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谈谈对玄奘《大唐西域记》的评价问题。要想正确评价这样一部书,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要把它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来考察研究;第二,有比较才能有鉴别,要把它同其他同类的书籍来比较一  相似文献   

11.
余三十岁,始得读徐松《西域水道记》。越二年,因教学抵成都,于西玉龙及玉带桥旧书肆中复购得徐氏其它著作,如:《汉书西域传补注》、《唐两京城坊考》及《新校注地理志集释》等,欢喜若狂,珍如拱璧。又复读《西域水道记》益觉亲切。解放后,因事过扬  相似文献   

12.
王汝良 《东方论坛》2021,(5):97-107
《大唐西域记》具有显著的跨学科、跨文化、跨民族和跨语言特征,是一部典型的比较文学研究文本.相应地,运用比较文学的视野和方法对《大唐西域记》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发掘其深邃意蕴,突显其学术价值.同时,对《大唐西域记》为代表的众多性质类似的古籍作品进行比较文学研究,有助于实现其现实意义,拓展和深化比较文学的学术空间,促进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大唐西域记》中“已”表示完结和完成两种动相补语的数量特点进行统计,总结“大唐西域记》的篇章结构方式及动相补语“已1”“已2”的频次分布特点,分析《大唐西域记》动相补语“已”的篇章分布特点形成原因:不同的篇章结构方式与语体表达具有密切联系;语体对动相补语“已”的使用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敦煌写本P.3532慧超《往五天竺国传》记载了8世纪前半叶丝绸之路沿线西域、中亚、印度诸地29个国家的自然地理、政治军事、政治生活等多方面的情况。特别是关于各国宗教信仰情况的记载,十分丰富而具体,可与两《唐书》《大唐西域记》《佛国记》等文献相印证,尤其重要的是,其中有许多记载丰富于他书,有的甚至不见于他书,对唐代丝绸之路社会历史与宗教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5.
《西游记》的叙述结构是在充分吸收前代取经故事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大唐西域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无名氏的《西游记杂剧》以及《西游记平话》等都对吴承恩的《西游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通过《大唐西域记》藏汉文版本对照研究后发现:公.工布查布在藏译本中如实地翻译了《大唐西域记》138国的情况,将藏译本的总体结构作了一些调整,采用藏文数字表明所记述国家的顺序,并对许多寺名、塔名以及地名、山水名进行了注释性的补译,给后世研究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7.
玄奘西行求法的起点和终点都是洛阳;在洛阳奉诏撰写《大唐西域记》,是为了把西部世界介绍给世人,而不是为着消灭西突厥。丝绸之路传入的文化对中国政治的干预,以佛教对武则天在洛阳改朝换代的有效支持为典型。波斯三种宗教对洛阳的社会生活影响甚小;胡族乐舞虽传播稍广,依然因严中外之辨而受到制约;只有佛教渗透较为深刻,这同时也意味着它向中国文化的贴近。  相似文献   

18.
巴蜀的文治教化传统及和谐包容、大德云集的佛学环境,为玄奘转益多师、融汇各种文化资源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氤氲其间的仙气和灵气,为玄奘静虑精进、专心治学提供了良好的社会、人居环境.玄奘在成都治学五年并受具足戒,为他成为以唯识为主、综(四敷)名实、兼融百宗、谙习三藏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奠定了基础.玄奘的译经活动也包含着蜀中法师的奉献.玄奘对巴蜀文化也有重大影响.玄奘在巴蜀百科全书型的文化巨人发展史上占有一席特殊的位置.其译书既是禅宗出现的催生剂,也是巴蜀禅学转型的内在动力.<大唐西域记>记载的各种见闻,深刻影响于巴蜀佛教绘事与石刻艺术.玄奘善于调整政治与佛教的关系,他用宗教适应社会的方法,今天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明朝经宫西域的大背景下,论述陈诚出使西域,历尽了艰难途程、奇寒气候和思乡之情的考验,圆满地完成了使命,写出《西域行程记》和《西域番国志》.并创作《奉使西域往回纪行诗》七十余首.表现了他的拳拳报国之忱,受到时人的赞扬。虽然《明史》未为他立传,但他的功绩得到了历史的肯定。  相似文献   

20.
大宛是古代西域诸国之一,是中亚战马的著名产地。日古以来就与中国内地有密切联系。下面仅就大宛北鄙问题谈一点看法。《册府元龟》载:“石国,唐显庆三年,列其地为大宛府”①。唐朝政府在石国设都督府之所以定名为“大宛”,这是有历史渊源的。唐人杜环《经行记》云:石国之“国城一名赭支,一名大宛”②。此赭支即《大唐西域记》所说“周千余里,西临叶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