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汉语发展史上,用音、义的同一性作标准,可以把汉字划分成许多字族或宇群.同族的字具有共同的语根,称为同沅字.中国学者研究同沅字之学,有着古老的历史.《六书》里所说的“转注”,即指同沅字.许慎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首”就是为头,为根;“转注”、“相受”皆指意义上的通连.这段话的意思是:在一类字族中,有一个根字为头,同族的汉字都由根字派生而来,与根字的意义相通连,考、老二字叠韵,都具有“老”义,其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个争论了上千年而没有弄清的问题。 什么叫做转注?《说文解字·叙》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这是许慎给转注下的定义。 但这个定义太简单了。何谓“一首”,如何“建类”;何谓“同意”,如何“相受”?许氏都没有解释清楚,以致后人对此解释又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自唐以来,解释转注的有好几十家,但家家的解释都不能自圆其说,都不能尽如人意。 这些解释,大致可分下列几派:  相似文献   

3.
转注管窥     
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中国文字学的第一座大厦,而他的“六书”说,则是这座大厦的骨架。可是“六书”中的转注一项却是自来聚讼纷纭,历千余年而不息。现在,古文字研究的成果和古韵学研究的进展,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本文试图利用古文字的有关资料和古韵学的某些成果,对这个问题作一探索。 许慎在《说文·叙》中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由于这个定义文辞简约,语意欠明,以致引起后人争议不休。据曹仁虎在《转注古义考》中统计,自晋以下说六书转注者共二十余家。近人高亨又据《说文诂林》所记把转注说归纳为十八种。(《文字形义学概论》)如果我们再行约并一下,则可分成四派,即主形派、主声派、主义派、兼顾派。  相似文献   

4.
许慎的六书“转注”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书的“转注”,也是以形表意的汉字的一种表意方式。这种表意方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字分别表示同一事物,这就是《说文·叙》所说的“建类一首”。“类”,当解释为事物之首,“建类”即用不同字形表示相类的事物;“首”,当解释为事物之首,一首”即那些相类的事物原来是同一个事物。正因为用不同的字形所表示的相类事物原来是同一个事物,所以这些不同的字形的意义才完全相同,才可以展转相注,这就是《说文·叙》所说的“同意相受”。  相似文献   

5.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日:“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关于“转注”,许慎并没有明确界说,而且除“考、老”以外,他在《说文》九千多字例的诠释中,也没有明确指出哪些属于转注结构,由此导致后人对“转注”的理解有颇多分歧.近两千年来,学者们关于“转注”的讨论,众说纷纭,难有定论.本文拟以赵古则《六书本义·转注论》为基点,比较古今学者的观点,试就转注的定义、性质、特点,及其在文字学中的作用作一浅显探析和说明.转注和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其他“六书”一样,其实也是一种重要的造字法.相比较而言,转注造字更为灵活、便捷.在“六书”中,转注、假借之所以区别于前四书,关键在于前四书是从孤立的角度用平面静态的方式建构汉字,而转注则是从动态的角度用联系的方式来建构汉字,把字与字之间“形、音、义”的关系结合地更为密切、灵便.转注为我们厘清了新字如何孳生的途径.“建类一首,同意相受”,是转注造字的根本原则,即两字之间形体结构相似或相类,意义相通.  相似文献   

6.
“六书”是作为六种造字法被总结出来的,秦汉至唐都无甚异议。《汉书·艺文志》说:“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颜师古注:“文字之义,总归六书,故曰立字之本也。”可是到了南唐,徐锴就隐约地提出假借是用字之法。他在《说文系传》中说:“假借则一字数用,转注则一义数文。”清代学者戴震除了肯定假借是用字之法外,还提出转注也是用字之法。他的《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书》说:“四者(指事、象形、谐声、会意),书之体,止此矣。由是之于用数字共一用者,如初、哉、首、基之皆为始,印、吾、台、予之皆为我,其义转相为注,曰转注;一字具数用者,依于义以引伸,依  相似文献   

7.
历代治《说文》者,对“六书”义例之一的“转注”的解释,最为分歧,例如: 宋人张有释之曰:“转注者,展转其声,注释他字之用也。”这是以“转语”释“转注”,姑谓之转注即“转语说”。清人戴震释之曰:“转注犹曰互训。转相为注,互相为训。古今语也。”又云:“老下  相似文献   

8.
战国前后,人们根据汉字的构形实际,探求汉字产生的途径,发现汉字的出现情况可分为六种,即象形、指事、会意、假借、形声、转注,总称“六书”。东汉的班固认为“六书”是造字的根本方式,他在《汉书·艺文志》小学类后叙中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礼》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后来,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给“六书”提出了最早的界说并举了例子:“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拘。武信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  相似文献   

9.
三、先生前后二期诗作之简介至于先生之诗作,则可以分别为前后二期言之.前期之作,自以收入于《苦水诗存》中之八十四首为代表,后期之作则未曾加以收编,今所辑录,乃仅就先生当日在课堂中所偶然引举之作品,以及先生致友人及学生之书信中之所写作者抄存所得,约计共有一百首左右.先生自己对早期之诗作颇不满意,在其《苦水诗存》之《自叙》中,先生曾自云“余之不能诗,自知甚审,友人亦多以余诗不如词为言.”且曾引述其稚弟六吉之语,以为所作诗“未能跳出前人窠臼”.盖先生之词作无论在修辞及意境方面,皆极富于开拓创新之精神,充满活泼之生命感,而先生早期之诗作则往往不免有两种缺憾:或者过于用心着力有意模仿古人而少生动之气韵,或者虽有生动之气韵而又往往失之靡弱有近于词之处.如其《夜读山谷诗》一首七律之中二联;“江南塞北同一月,万古千秋只此身.试遣泥牛入大海,从知野马是微尘”,即为有心模拟江西特派之作品,可为前一类之代表;又如其《从今》一首七律之颈联:“逝水诏诏非去日.横空冉冉爱痴云” 一句.清新婉丽气韵生动,然而却不免稍嫌磨弱,可以为后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的提出章太炎先生著《文始》,肯在明六书转注,假借造字之理。《文始·叙例》阐述了此意:“刺取《说文》独体,命以初文。其诸省变及合体象形指事与声具而形残,若同体重复者谓之准初文,都五百十字,集为四百三十七条.讨其类物,比其声韵,音义相雏,谓之变易;义自音衍,谓之孳乳。坒  相似文献   

11.
论转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转注是汉字六书之一,历代对其解释岐义纷纭,以致成为汉文字学上的千古疑案。本文从考察六书的的来历和分析汉文字发展的历史入手,在历代学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见解。本文认为:转注是汉字的重要造字法之一,是《说文序》所说的“形声相益”的一种,提出:以形益声为形声,以声益形即为转注。许说的“形声”这一概念,实即刘说的“象声”、郑说的“谐声”,本意为“有形之声”。由于转注字与形声字的来历不同,所以尽管两者的结构都是半形半声,但有着明显的区别:形声以声符为主,加上形符,一声数义,转注以义符为主,加上声符,一义数声;形声的形符,只表示类属,且力求简化;转注的义符,却须表示该字的确定意义;形声字一般是名词,转注字则是表意阶段文字的声化。  相似文献   

12.
通假举隅     
清代文字学家王筠曾说:“夫:假借一门,触目皆是,不胜书也。”①假借分为两类,一类是造字时的假借,即本无其字的假借,是指语言中的某个词本来没有为它造字,需要将它形之于书面时,就借另一个现成的字来表示,这就是所谓“本无其事,依声托事,后圣所为济象形、形声、会意、转注之穷,而通其用于不穷者”。②本无其字的假借多为虚词,例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相似文献   

13.
一汉语同源词的研究由来已久。东汉刘熙为探求词的得名由来,做了一部声训专著《释名》。汉代以后,音义关系的研究续有进展,较有影响的是宋人的“右文”说和清人的“右音”说、“音近义通”说。这些学说不无缺点,但对语源理论的建树还是做出了贡献的。晚近章太炎先生在《国故论衡·转注假借说》一文中说:“盖字也孳乳而浸多,字之未造,语言先之矣。以文字代语言,各循其声,方语  相似文献   

14.
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新知识出版社1958年第1版)一书中,对诗病“合掌”阐述的观点,笔者不敢苟同,现从理论上探讨,为其正名,庶免误会。 王氏在《近体诗·对仗的讲究和避忌》一节中说:“所谓合掌,就是上一联的对仗方式和下一联的对仗方式完全相同,既然普通律诗只有中两联用对仗,那么,普通所谓合掌,就是指中两联而言的。”并且还指出:“合掌的毛病被诗人认为比失粘更为严重,所以他们极少违犯。”王氏只举出一首犯了所谓:“合掌”的诗例:  相似文献   

15.
<正> 戴震作为乾隆时期的汉学大宗,作为乾嘉学派皖派的创始人,其音韵、训沽方面的学术观点对清一代学人的影响是很大的。不过,就音韵学而言,他的著作并不多。除了一些书信、札记如《答段若膺论韵》、《书广韵四江后》等之外,专著只有《声韵考》、《声类表》两部。《声韵考》主要是历史的陈述,一般认为比较浅近;《声类表》则是一部在主旨上另有所图,在体例和格式上都经过改造的韵图,比较艰深而且更为重要。对于《声类表》的性质,历来争论很大。孔继涵刻《戴氏遗书》,把《答段若膺论韵》一信(以下简称《答段》)放在《声类表》卷首,多年来人们仅把《表》看成《答段》中所论古韵的图解,就《声类表》评论戴氏古韵九类二十五部之得失。例如王力、李新魁先生就认为它是讨论古音的。——这可以算是“古音派”。段玉裁为《声类表》作序已到晚年,除认为《表》中“每类中各详其开口、合口、内转、外转、重声、轻声、呼等之繁琐,今音、古音之转移”外,未能将戴震本意多所发明。但他承认《声类表》也  相似文献   

16.
也谈"转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符号学角度观照"六书",并讨论其中的转注.转注是一种能产的造字法,它与形声同为意音符号,但本质迥异;转注字是在转注原体字(声符)基础上加上"类首"(义符)构成,转注字的意义与"类首"意义相同.  相似文献   

17.
艺术的“意境”可以作两种理解:一是指一个艺术品内的“意象境界”。一是指艺术家怀着造形的目的和意向创造艺术作品所达到的艺术境界。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 《周礼·考工记》记古代工匠制造县挂钟,鼓、磬一类乐器的木架子,叫做“笋虚”。木架上面横木两端饰之以木刻的龙或凤;木架下面又有兽类或鸟类作为装饰品。钟鼓类乐器饰之以虎豹,象征着兽类“任重”,“有足而不能走”,“其声大而宏。”磬类乐器饰之以鸟羽,象征着鸟类“任轻”“其声清阳而远闻”。当人们听到钟声或鼓声时,同时看到  相似文献   

18.
陈兰甫曰:“陆氏《切韵》之书,存于《广韵》之内,澧校定《广韵》切语,粗得陆氏体例。”(《切韵考·声类考》)陈氏系联《广韵》,考得其声类、韵类,而定其书名为《切韵考》,此以《广韵》为据而定《切韵》之声类与韵类者,陈氏以后,学术界对此均以为系创举而无异义。唯陈氏所定系联之条例,现代学者尚多异义。陈氏定系联反切上字之正例  相似文献   

19.
“所”字是古汉语中用得既广且繁的一个词。《说文解字》云:“所,伐木声也,诗:伐木所所”。然而《诗经》今本皆作“伐木许许”。这是描摩伐木声音的象声词。今人康殷先生的《文字源流浅说》说:“所,金释所,象用斤锛斫门户之状,户亦声。本为动词。”这是说“用斤锛斫门户之状”是“所”的本义了;古书中又有“父去里所复还”(《史记·留侯世家》),这个“所”是表概数的数词;还有“爰得我所”(《诗经·硕鼠》),这个“所”是表示“处所”意  相似文献   

20.
“临”字有金文、小篆形体,它的产生年代最迟也在周代。许慎《说文解字》云:“临,监临也。从卧,品声。”林义光《文源》云:“从臣(转注)。臣,屈伏也。临下必屈其体。品,众物也。……(?),即品之变体”。今按:许慎以为“临”字的本义是临下,即从上往下看。从卧,品声,是个形声字。此以小篆形体立说。古文“臣”与“目”同为眼睛形。卧字从人从目。觉时目张,卧时则目合。闭目寝卧,哪有“临下”之义可言?林氏是研究金文的专家,他认为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