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蕴涵着丰富的中国文化精神,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时又根据时代的特点,赋予中国传统文化以新的内涵,是对传统文化的超越和提升。本文仅选取“以人为本”、“以和为贵”和“刚健有为”三个方面对这种继承和超越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荣辱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其基本内容与价值取向而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形成与传统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传统荣辱观是构成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在文化根源,社会主义荣辱观则是对传统荣辱观的概括、继承、超越和发展,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与升华。分析传统文化中关于荣辱问题的基本观点,对我们正确认识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文化转型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的创新不单纯是文化自身发展的问题 ,更是一个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生存样式和发展状态的大问题。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发展的过程中积累和创新的结晶 ,作为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基础、前提和资源 ,它是不可超越的 ;然而 ,若要真正实现文化的创新 ,创建适应现代化建设要求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又必须要打破传统、超越传统。  相似文献   

4.
凝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今时代的重大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植根于传统文化深厚土壤,彰显民族特色,又立足于当今时代发展特征,体现时代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凝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珍贵思想资源.凝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超越,以符合中国实际需要,反映世界发展潮流,形成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引领社会前进方向,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5.
中国选择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对历史经验教训的反思,基于对时代特征的根本判断,基于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基于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根本变化,基于中国国家利益与人类利益的同一性,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底蕴。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生性。这条道路将超越传统大国的崛起模式,超越传统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框架,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从而成为新兴大国整体崛起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是富于自然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文化.以道家所代表的自然主义、以儒学所代表的人文主义和以墨家为代表的科学主义之间的异质互补、交融互动,不仅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模式中的三个要素、三块基石和三大传统,而且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奔腾向前和绵延发展的内在机制和精神动力,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精神特质.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模式的内在结构,不仅在于它的原创性、丰富性和包容性、互补性,更在于它集中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以及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内在超越和外在超越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这种以人为本,融自然、人文和科学为一体的文化模式,既是文化传统过程中学派分化整合的基本点与活水源头,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是富于自然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文化。以道家所代表的自然主义、以儒家所代表的人文主义和以墨家为代表的科学主义之间的异质互补、交融互动,不仅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模式中的三个要素、三块基石和三大传统,而且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奔腾向前和绵延发展的内在机制和精神动力,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精神特质。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模式的内在结构,不仅在于它的原创性、丰富性和包容性、互补性,更在于它集中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以及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内在超越和外在超越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这种以人为本,融自然、人文和科学为一体的文化模式,既是文化传承过程中学派分化整合的基本点与活水源头,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8.
五四文化意识是否定东方古老文化模式的现代文化意识。它表现为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文化多元组合的自由民主意识的感悟和现代世界整体意识的确立。“五四”以后,这一文化意识逐渐被抑制、扭曲以至出现传统复归的文化回旋现象。造成这种曲折的主要原因是列宁对资本主义生命力判断的失误和毛泽东对封建主义生命力判断的失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要继承“五四”并超越“五四”,既要大量吸收资本主义文化中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积极因素,又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使二者互补守衡。我们的文化应是与当代世界文化相通的多元一体型的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9.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我们的价值观建设,一个有机的重要环节在于:必须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实现科学合理地传承和超越。只有传承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价值观才有坚实的实现基础;只有超越古代的传统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价值观才有时代生命。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弘扬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是我国思想文化建设领域的重要课题。在社会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潮以及意识形态建设不断加强的新形势下,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弘扬传统文化的关系自觉意识。在社会思想文化建设中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必须走出传统与现代、激进与保守的对立局面。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而言必须在把马克思主义转化成为人民群众自觉追求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而又超越传统文化,进而引导人们投身于发展中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而言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更新自身发展,进而成为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的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11.
审美文化的世俗化流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虹 《社会科学》2007,(5):187-192
审美文化的世俗化指的是它作为一种巨大的文化符号体系由传统向现代的根本转变。一方面它表现为传统审美实践的基础——神性信仰和宗教文化的彻底解体,另一方面表现为当代审美实践无法无天的放肆与虚无。文章以个案考察的方式,在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及其审美实践的范围内,论述了审美文化的世俗化流变。  相似文献   

12.
论建设先进的民族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觉  谢广民 《齐鲁学刊》2003,2(2):58-60
民族文化具有世代相传、不断积累的特点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民族风格。我们在建设先进的民族文化中 ,应本着立足传统 ,学习先进 ,综合创新的原则 ,将其中的先进文化发扬光大 ,对其中落后的部分进行改造 ,而对其腐朽部分则应坚决遗弃。建设先进的民族文化的过程 ,就是建设一种既批判、继承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 ,既立足本民族而又面向外界的新文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科学梳理、现代诠释和必要改造。要在批判中继承 ,在继承中发扬 ,在发扬中创新 ,在创新中获得新生 ,找到传统与现代接轨的契合点 ,使之获得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的具体形态 ,为我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营养。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主流社会价值观面临着一定的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使其在现时的发展有了新的生长点,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获得了理论支撑。从哲学的视角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适应了现阶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适应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要求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其理论渊源是中国传统价值观,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中国共产党对价值观探索的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标准。  相似文献   

15.
就传统道德而言,其现代价值不但是其同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基础,也是其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服务的条件,离开了传统的现代化是不可能存在的。文章首先论述了中国传统道德的现代价值,接着论述了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现代性启示,进而提出了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现代性转换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6.
传统孝文化是我国传统伦理型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要在全社会形成敬老、爱老、养老的良好氛围,在建设和谐家庭、和谐社区的基础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离不开对传统孝文化的挖掘和弘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包括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的社会,而传统孝文化是人与人和谐的价值渊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基础,是人与社会和谐的原始动力。传统孝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7.
近代华北妇女的婚姻心态,一方面,受近代文明的影响,要求主婚权下移,要求摆脱贞节束缚,要求一种平等的夫妻关系;另一方面,由于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又难摆脱传统的制约和羁鉡.从而,在近代文明和传统观念的争斗中,处于一种进退维谷的矛盾状态.  相似文献   

18.
论西方现代生态伦理学的"东方转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基本思想全然不同于传统伦理观,其吸收、借鉴东方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生态智慧,呈现出“东方转向”的趋势。这种“东方转向”是西方现代生态伦理学对造成现代生态危机的西方文化传统的批判否定之后所做的文化选择和价值转换,是对东方传统文化的丰富意蕴和价值的再发现。但它在方法论和价值取向上也存在意识决定论、以道德话语代替制度变革等局限性。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对中西文化的互动、传统与现代的撞击做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礼乐文化,它包含着一些至今仍然适用的优秀元素。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显著标志,具有深厚的礼乐文化内涵。在当今工业文明高度发达、中西文化相互撞击的时代,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建礼乐文化,就显得尤为必要也特别重要。保护传统节日,使其上升为国家制度层面,这也是重建礼乐文化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20.
从文化学视角,对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四位一体”建设构想。即,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导向、以职业文化为核心、以道德文化为根本、以网络文化为主阵地来丰富充实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从而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