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中国书评》于20世纪90年代的创刊,从今天来看,可以说是为了“中国的学术规范化运动”;而《中国书评》于21世纪的复刊,则是为了把“中国学术规范化运动”推进至第二个阶段。毋庸置疑,中国学术规范化运动的目的不仅在于建立各种形式的学术规则,而且更在于强调学术内容的实质性规则,比如说如何建构学术评价机制、如何建构学术研究范式以及如何建构中国学术传统,等等。据此,我们必须指出,中国学术规范化运动第一阶段的十年努力虽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至少还存在着这样两项不足:第一,严重缺失严肃的学术书评,亦即严重缺失对知识增量具有重要…  相似文献   

2.
邓正来  杜悦 《学术界》2005,(4):124-129
杜悦:尊敬的邓先生,请允许我首先祝贺《中国书评》的出版。众所周知,《中国书评》于20世纪90年代创办,并于21世纪继续出版,您作为主编,您认为这一连续出版物的意义与价值何在?您预期它能为中国学术的发展做出哪些贡献?邓正来:《中国书评》于20世纪90年代创办,从今天来看,可以说是为了启动中国的学术规范化运动;而《中国书评》于21世纪的继续出版,则是为了把中国学术规范化运动推进至第二个阶段。众所周知,中国学术规范化运动的目的乃在于建立各种学术规范,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场运动的目的不仅在于建立各种形式的学术规则,而且还更在于…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我国近十几年来学术界出现的人学热、哲学体系新构想、文化热、方法热这四种思潮从方法论上进行了思考评论,指出:1.人学热是对机械反映论、片面阶级分析法的否定,提出了人文科学的独立性问题,缺点是受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影响较深,以偏执自我的片面性反对另一种片面性,容易导致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2.哲学体系新构想中以实践构筑体系以及哲学主体化和哲学人学化的倾向都未摆脱“基本问题式”的思维模式和二分式、决定与被决定的思维程式;3.文化热中的传统主义和反传统主义具有文化决定论的共同实质;4.方法热中存在唯科学主义或“自然科学倾向”,面对系统论的泛滥,必须强调科学与人性、技术与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迈向中国学术规范化讨论的第二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学术规范化运动, 所带来的不仅仅是规制学术活动应遵循的基本规则, 更寻求学术道德和学术精神的彰显, 学术传统与学术风气的生成, 学术自由与学术民主的促进。自上世纪90年代起, 关于学术规范化的问题研讨已如春风化雨, 渐起蓬勃之势。以推动学术规范化、学术繁荣为目的, 以建构学术研究范式为指向, 以国内著名学者———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邓正来先生主编的《中国学术规范化讨论文选》出版为契机, 吉林大学邀请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于 2004年 9月 15日召开了“中国学术规范化研讨会”。吉林大学党委书记、法学院教授张文显主持会议并发言。会议就中国学术规范化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回顾与反思, 共同探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规范化问题, 以期推动中国学术界学术意识的培养, 努力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学术传统。本期, 特将与会部分学者的观点挹其精要, 整理成文,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商品,意指可以用金钱购买的物品,是为了盈利而制造出来并投诸市场,进行现金交易的产品。学术商业化就是把学术研究视作赤裸裸的盈利的工具,把研究成果作为冷酷无情,只具有交换价值的东西,在社会上兜售。如此,学术神圣的灵光变为利己主义的交换价值,作为公器的学术研究也沦为个人  相似文献   

6.
张文军 《学术界》2005,1(6):125-131
学术产业化就是把学术当作商品经营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卖书号”、“卖版面”、“跑项目”等行为。它极大地败坏了学术环境,给学术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在外部环境上,要用行政手段加以惩治;在内部环境治理上,要树立既承认学术成果的价值又不惟学术成果论的理念,学习借鉴国外的、我国近代的学术评价制度特别是职称评定制度,以及政府公务员晋升制度和期刊的匿名审稿制度,改革现行的学术评价机制特别是职称评定机制,消除学术产业化形成的体制性根源。  相似文献   

7.
学术批判与批判性思维--兼论黄展骥的学术批判特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武宏志 《学术界》2002,(3):172-176
学术创新预设学术批判。作为一个对话或论辩过程的学术批判是真理创造过程的不可缺少的环节。批判性思维观念和技能对真诚而正当的论辩或学术批判至关重要。批判性思维是运用普遍的智力标准对思想构成要素的评价。通过批判性思维 ,我们发现一种思维的优点与弱点 ,进而改良思维。考察黄展骥先生的学术批判活动 ,可以发现其 6个显著的特点 :批判的主导性、批判的普遍性、批判的具体性、批判的交际性、批判的普及性和批判的建设性  相似文献   

8.
从认知情态的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学术书评进行对比研究。两种语言都使用了大量的认知情态表达,且隐性表达多于显性表达,这既体现了礼貌原则,又可以避免原书作者和读者潜在的批评,而且还不会影响信息的传递。但是英语中的主观性认知情态比例和显性认知情态比例都要高于汉语。这一不同点反映出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9.
命理学的现代研究始于民国肇始,至今已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这期间,命理学逐渐走出神秘主义,完成了由古代至现代的转型,并走向学术化.尤其是近二十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尝试对命理学进行多方位系统深入的研究.虽然近百年来的命理学研究硕果累累,但也暴露出后继乏人、研究不够全面深入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古典学术自由理念是西方启蒙理性的产物,它建基在三大理论支点之上,即"意见自由市场"、"价值中立"及"学者是真理的代言人".然而,由于这三大理论预设本身难以自洽,故古典学术自由观把学术自由作为一项绝对权利,排斥任何形式的社会干预的观点是有缺陷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学术规范化运动, 所带来的不仅仅是规制学术活动应遵循的基本规则, 更寻求学术道德和学术精神的彰显, 学术传统与学术风气的生成, 学术自由与学术民主的促进。自上世纪90年代起, 关于学术规范化的问题研讨已如春风化雨, 渐起蓬勃之势。以推动学术规范化、学术繁荣为目的, 以建构学术研究范式为指向, 以国内著名学者———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邓正来先生主编的《中国学术规范化讨论文选》出版为契机, 吉林大学邀请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于 2004年 9月 15日召开了“中国学术规范化研讨会”。吉林大学党委书记、法学院教授张文显主持会议并发言。会议就中国学术规范化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回顾与反思, 共同探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规范化问题, 以期推动中国学术界学术意识的培养, 努力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学术传统。本期, 特将与会部分学者的观点挹其精要, 整理成文,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学术范式转型与批判意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学术范式的转型是学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要标志。这一问题的现实根据和理论根据 ,及近百年来中国学术从进化论到历史唯物论等的范式转换 ,我们均作过讨论 ① 。需要进一步探讨的是学术范式转型的机制问题 ,换言之 ,学术范式的转型是如何发生与进行的 ?必须指出 ,这一转型过程并不是自发地产生的。从大的范围看 ,学术范式及其所包含的思维范式一定程度是社会文化的产物。例如“述而不作”之所以成为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治学方式 ,就同以农耕经济为中心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比较而言 ,更为原始的狩猎经济属于短时效 (一天或至多一个狩猎季节…  相似文献   

13.
学术“情理化”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玉 《天府新论》2003,3(2):89-91
当今学界普遍存在着一种学术情理化的倾向 ,即把学术问题日常生活化 ,不是从学术理论上探究学术问题 ,而是用日常生活的简单道理来讲述学术问题。学术属于知识范畴。“学理”是从科学的角度讲理由和提供证据 ,它实际上是对事物和社会现象作理论上的深刻追问。日常情理本质上是“合情合理” ,即合乎人的情感特点和人在交互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日常的“理”是一个社会范畴 ,即道德和伦理的范畴。学术情理化在学术上最为深藏的表现就是“学习性学术”  相似文献   

14.
迈向新世纪的中国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我们置身于全球性的现代化潮流中,展望即将来临的新世纪的时候,我们不能不考虑,中国应该带着什么样的价值观跨入新世纪的门槛。传统价值观是传统社会的产物,它曾经对中国社会产生过巨大影响,并还在发挥作用。古老的观点、缓慢的节奏、平均主义的理想、禁欲主义的蒙昧、对中庸的偏爱、对人性的压抑,所有这些,都与现代化事业尖锐冲突。不解决这些冲突,现代化事业就不能获得最后成功。我们唯一的出路是,在现代化的实践中,努力建构起新的价值观。这新的价值观应该是面向未来世纪的现代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英汉语学术书评中的元话语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午来对“元话语”的研究不断受到关注。相关的研究证明了元话语在众多体裁中的重要性——语篇、表明作者对命题的态度以及与读者互动交流。采用Hyland&Tse(2004)的元话语理论框架,基于对语料库的分析,比较和探讨英、汉语学术书评中元话语使用的异同情况及相应的社会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6.
改革创新——迈向新世纪的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年12月22-25日,由广东省教育学会举办的“改革创新──迈向新世纪的素质教育”学术讨论会在广州召开。来自全省的65位论文作者和省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参加了讨论会。开幕式上,省教育学会会长许任之致开幕词,省教育厅副厅长刘达中、李小鲁分别作了专题报告。本次会议围绕如何在教育教学领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与如何正确理解和实践推进素质教育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现将主要观点简要综述如下: 一、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渠道的讨论 与会者认为,在支撑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上要把握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中国的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从贫困社会发展为温饱社会,再从温饱社会到总体小康社会。现在开始了从总体小康社会向全面小康社会转化的历程。这一社会转型,对中国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十分困难的。我们只有正视这些困难和问题,采取相应的法律对策来解决问题,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8.
何雪松 《江海学刊》2012,(4):140-144
社会工作在中国正面临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其不仅进入了官方话语体系,也成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社会对社会工作这一专业存在较高期待。但毋庸讳言,在中国社会工作缺乏强劲的理论支撑。因此,建构中国的社会工作理论,是呼应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实践的需要,是超越现有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要求,是寻求"以中国为中心"的知识体系的理论自觉,是回应全球经济社会变迁的全新挑战。实践智慧、科学研究、本土思想和制度传统是建构中国社会工作理论的重要源头。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文学理论反本质主义批判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自雄 《学术探索》2009,(3):116-123
对反本质主义的批判进行必要的再批判,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根本弊端,并不在于反本质主义者所简单归结的同于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本质主义思维模式,而在于当代中国语境下的政治意识形态元叙事模式;中国文学理论也应该有所建构,不应走向反本质主义者那样的极端解构,而是应通过个人写作模式进行开放而多元的本质个性化建构,并有利于走出政治意识形态元叙事模式,从而为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的创新发展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20.
书评     
丹尼尔·库布莱尔(DanielKubler)的《瑞士居民所见的城市聚集》(洛桑, Presses Polytechniques et Universitaires Romandes 出版社,2005年出版,第166页)包含了由瑞士国家科研基金资助、由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城市社会学实验室主持的调查活动的主要成果。调查的重点是哈尔威提盟的地方政策,两种分析路径互为补充,一是城市政治设施的体制和功能结构,一是城市人口的感受和表达。分析集中在苏黎世、洛桑、卢赛恩的一系列政治话题包括饮用水供应,公共交通、吸毒者的社会医疗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