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秦末,西楚霸王项羽本欲以巴、蜀封刘邦,张良通过项伯为刘邦请得汉中郡之地,强化了刘邦的政治地位和军事主动权。汉中为最早的"华夏"区域,政治认可度高;汉中为巴、蜀的"咽喉"和"捍蔽",三者连为一体,于稳固自身和进据关中均至关重要。得汉中之地,是刘邦还定三秦、逐鹿中原的基础,也使汉中在两汉时得以兴盛。  相似文献   

2.
“这几天萍同学怎么了?没有精神,魂不守舍的,有事吧?”开学不久科任教师便向我述说此事。其实,我也觉得她有些不正常:上课不注意听讲,常发困;有时目光呆滞,时常凝视;有时埋头浅笑,有时目光偷瞥。噢,我明白了,这就是所谓的“早恋”吧。初当班主任的我怎么也想不到他俩会进入这样的“角色”——萍同学是刚从城里二中转来的,她活泼漂亮,成绩较好,爱好广泛,  相似文献   

3.
舆论对于战争具有重要影响,刘邦作为一名出色的政治家,深谙此道,注重引导和控制舆论走向。楚汉战争中,刘邦能够取得最终胜利,与其善于利用舆论战术有着密切关系。起事之初,刘邦利用迷信,神化出身,通过发挥舆论传播的影响力,构建其领袖地位的合法性,吸引众人追随。起事之后,借舆论宣传之力,树立其"宽大长者"、"仁慈爱民"的光辉政治形象,实现收揽民心之目的。对峙之时,从道德层面声讨项羽,使之成为众矢之的,达到控制舆论之目的,并为发动战争寻求舆论依据。决战之际,刘邦再造舆论,瓦解项羽军心,挫敌锋芒,最终取得胜利。与之相对,项羽则轻信谣言,不辨真假,猜忌臣下,人才流失,民心丧失,舆论倒向刘邦,终致失败自杀。因此,赢得战争,不仅需要雄厚的军事实力作为后盾,更需要舆论宣传中的精神征服,对舆论的成功运用是刘邦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相似文献   

4.
萧何月下把韩信追回来,又极力向刘邦保举让韩信挂帅带兵。刘邦被磨得没办法,就赌(du)气地说:“好吧,你叫他来,我倒要看看他有多大本事。”韩信被请来,刘邦拿一块五寸见方的布帛(bo),递(di)给韩信说:“我给你一天的时间,你在这上面画士兵,能画多少,我就给你多少。”站在一旁的萧何心想:这块小布帛,能画几个士兵?急得暗暗叫苦。不想韩信却毫不迟疑地接过布帛就走。  相似文献   

5.
秦汉之际可分为秦亡与汉兴两大时段,其中汉兴时期为荥阳相持与垓下对决时期。荥阳相持包括了京索阻击战、荥阳拉锯战、成皋对峙战。垓下对决包括了固陵运动战、陈下攻坚战、城父包围战、垓下心理战、乌江追歼战。荥阳和垓下为两个关节点,在楚汉战争中具有关键意义。楚汉战争中充满中国智慧的谋略思想,值得传承与宏扬。  相似文献   

6.
《史记》里有一段有趣的记载,有一天刘邦与韩信闲聊,刘邦问:“爱卿与朕孰能耶?”韩曰:“若论带兵,上不如我,信将兵多多亦善。”刘又问:“卿何故为我所御?”韩曰:“上善将将,信不及。”  相似文献   

7.
施史翁 《中华魂》2012,(8):31-32
近读《史记》,深为司马迁阐述的刘邦用人之道所折服。在秦末政坛上,刘邦是沛县(今江苏沛县)职位很低的泗水亭长。然而,就是这个无名小吏,在群雄逐鹿特别是楚汉战争的沙场上夺得了王冠并建立起西汉王朝。刘邦马上得天下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他善于用人,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9.
《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 ,但一部产生于边缘社会的文学作品如何能让处于中心地带的西方社会接受自己 ,从而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并产生如此大的反响 ,这就要求有一定的叙述策略。从《百年孤独》中人物的主体性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 ,重点不在于已成定论的马尔克斯的叙述目的 ,而在于其人物主体方面的具体叙述策略。  相似文献   

10.
秦汉之际,崤山以东原六国故地的地缘性政治力量开始整合,项梁叔侄顺应这一历史发展趋势,依托江东势力形成反秦武力,所倚重者为"江东八千子弟"。也就是说,以江东八千子弟为核心的江东势力是项羽早期的核心力量。但是定陶之战的惨败,直接导致江东势力损失殆尽,项羽在巨鹿之战后重建的军事力量,其实质是诸侯联军,在楚汉战争期间也并无真正意义上的核心力量。缺乏核心力量的支持,是项羽战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没有司马迁撰著《史记》,就没有东方文明。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学家,他早在两千多年完成的《史记》,是一部博大精深、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魄磅礴、识见超群的历史巨著,奠定了中国"正史"的基础。《史记》是有史以来,世界上第一部大百科全书。郭沫若先生认为他是孔子之后的另一位文化巨匠。这里仅以他对人类的8大贡献作些介绍,以飨读者。1."成一家之言"的世界历史之父司马迁是中国杰出的历史学家。  相似文献   

12.
“鸿沟”一词源于秦末的楚汉战争,是两军对峙的临时分界线。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04年,刘邦和项羽在荥阳、成皋一带的古战场激战,项羽的兵力虽强,而刘邦凭借后方粮草充足的条件,使项羽无法可施,被迫提出“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双方暂时息战。鸿沟是古代的运河。现今在河南省荥阳城东北的广武山上尚留有两座遥遥相对的古城遗址。  相似文献   

13.
人才建设是我军赢得未来战争的关键.在新形式下,军队人才结构与质量建设应围绕信息化战争的需要从战略高度上科学筹划,统筹安排,在观念、人才规划以及培养体制上结合我国的教育情况和资源,充分利用国民教育的优势,继续开辟和巩固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深入发展,现代战争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军队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战争法律在现代战争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取得战争胜利与否的关键一环.因而迫切要求广大政工干部不断提升战争法律运用能力,提高战时法律素养.  相似文献   

15.
海明威的小说《永别了,武器》描写的是主人公亨利在悲剧性遭遇中的性格发展和精神升华。书中的战争背景隐喻人类艰难的逆境,亨利抛弃战争得到爱情,爱情最终又归于幻灭。在一系列厄运之中,亨利性格和精神日趋成熟。他逐渐领悟到生活的真谛,不再游离在现实之外,他学会了忍受孤独,以淡泊的心境来面对残酷的现实,对付命运的挑战。他在荣耀和挫折之间寻求着新的人生价值,从而摆脱了虚无颓废的困扰,成为海明成式的人物典型。  相似文献   

16.
蒋春霖为咸丰、同治时期著名词人,时称“天挺此才,为倚声家杜老。”(谭献)其《水云楼词》堪称有清一代上乘之作。他的词反映了晚清这个干戈扰攘的时代文人普遍的失落感及迷惘心绪,具有“词史”之价值。  相似文献   

17.
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揭示了人类由于战争的罪恶注定走向毁灭,而人类命运的唯一前途在于对善、真爱及和平的追求这一主题.这一主题蕴涵于"尘土"和"雨"两大意象之中,并在主人公亨利思想转变的心路历程中得到集中体现.两大意象极具<圣经>隐喻,喻示基督教"原罪论"基本教义;同时,作品的主要情节同贯穿<圣经>的善与恶冲突的主要情节相一致.这显示了海明威体认战争本质、沉思人类命运的基督教视角及其宗教情结.  相似文献   

18.
当代日本文学研究中,关于川端康成对侵华战争的态度的论述,明显存在不足和误区。在梳理部分日本学者看法的基础上,指出川端康成对战争的反感与负罪感,而并非所谓旁观等观念,探讨了这一观念所产生的文化语境的复杂性,结合文本揭示了川端的疗救方策,肯定了其反对军国主义与热爱和平和正义的立场。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认为有四股力量推动世界变化。首先,是一批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尽管全球都在讲中国崛起,实际上在崛起的不单是中国,印度、  相似文献   

20.
学芝 《新天地》2012,(11):38-39
2012年5月6日,70岁的李定群坐了一天一宿的火车从河南省灵宝赶到了山东省胶州市,他和寻找了60年的大哥沈可纯终于要见面了。笔友成兄弟1951年,正值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群众纷纷给志愿军写慰问信。时年9岁的李定群在河南省灵宝念小学4年级,受此影响,李定群也提笔写了一封慰问信,寄给在朝鲜战场的志愿军战士。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