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古代赫哲人多采取比武招亲的婚姻缔结形式,近代男女青年结婚则以父母包办为主;婚姻缔结过程非常繁琐,具有与古婚俗迥异的行为特点.透彻理解近代赫哲族婚姻的类型、缔结形式及主要特点,对于我们全面把握由古婚俗向近代婚俗转变的历史脉络具有重要启迪. 相似文献
2.
3.
4.
道孚藏族是康巴藏族的族群之一.在同各个兄弟民族的语言文化接触过程中,道孚藏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语言接触的影响,特别是近年来呈现出由“母语道孚语”到“母语—汉语”的双语文化发展趋势.本文主要通过对道孚县域内道孚藏族的母语道孚语与汉语语言接触的类型模式、接触历程、不同区域语言使用情况等因素入手,多角度、多方位地探讨和分析了道孚藏族双语文化现象的成因、特点及其调适等现实问题.力求通过这—特殊文化现象揭示出康巴藏区双语文化现象的特征和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5.
社会教育是古代赫哲人接受知识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口头教育、游戏教育及家庭教育乃是他们接受教育的主要形式;基于生产的渔猎性和生活的流动性,使其教育形式具有随意性、血源性、原始性和均等性等特点.深刻挖掘古代赫哲族社会教育的内涵,对我们客观了解该民族教育的总体脉络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7.
赫哲族居住形式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住在人类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自然条件的利用,人们的经济活动、社会结构、观念、外来文化等都会体现在居住形式中。赫哲人居住形式的变迁反映了赫哲族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初,赫哲族从单一的渔业生产结构逐渐转变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多元生产结构。转产后,赫哲族经济状况逐步好转,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效。但是与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民族相比,赫哲族经济的发展仍有许多不足。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赫哲族聚居区经济发展的调查,了解了赫哲族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而分析了赫哲族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快赫哲族经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10.
论赫哲族聚居区的形成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人口比较少的赫哲族 ,自古就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流域居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世代的更替 ,赫哲人的聚居地也发生着变化。从努尔哈赤整合赫哲地区开始到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止 ,赫哲人终于完成了从离散、奔波、迁徙到安宁、祥和地在某地居住的过程 ,形成了今天的三乡一村的赫哲族聚居区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分析了赫哲族民族文化现状后指出,经过整合与重构的赫哲族文化具有多元性、现代性、亲合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征,是一种充满现代气息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2.
佳木斯市民族宗教事务局 《黑龙江民族丛刊》2004,(6):42-46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同江市赫哲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基础和有利条件,提出了同江市赫哲族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考察民族最早的历史起源,一般可以上溯氏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的演变序列,由部落生成国家和民族两个平行的事物,国家有影响民族的作用。现有的历史资料证明,西藏高原上的藏族正是经历了这样的历史起源过程,古代吐蕃奴隶制王朝国家的产生与藏族的形成相伴而生。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对街津口赫哲族基础教育的历史沿革、现状调研的基础上,指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期能对改善我国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在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系进行古汉语词义教学,必须注意词义发展、演变的历时性的特点和词义的系统性,注重词义义素的分析;古今词义的差异,有其演变的规律,不可割断历史,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一个完整、系统的古汉语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运用古汉语词义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关陇地区以老官台和大地湾为代表的前仰韶时代文化,共同催生了陕甘地区的仰韶文化,这一文化就是炎帝西羌集团的遗存。从距今6000年前后起,炎帝西羌集团一些支族开始向四方迁徙。其中,一支向东北迁往山西汾河与晋冀桑干河流域,与黄帝部族融合后又返回中原,形成炎黄集团;一支迁往西北甘青地区,与当地土著融合,产生了马家窑文化。炎帝部族留在关中故地的又与此后回流的部分炎黄族民构成姜炎部族。本文结合考古材料和文献记载,对夏商时代关中的姜炎文化和先周文化、陇右的姜羌文化和羌戎文化的来源、演化,及其与关陇部族的分合流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东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肃慎、东胡、氵岁貊等各族系的人民互相融合,并不断发展与中原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最终共同铸造了独具特色的东北古代民族文化.这一文化的突出特征表现为剽悍的民族性格,勇于进取的民族精神,开放的文化体系.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格局中,东北古代民族文化以刚劲质朴、雄健豪迈、清新自然的风格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8.
陕北处于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过渡地带。该地区地处偏远,交通闭塞,开发较晚,其宗族形态呈现出了独特的区域性特征。以往学界对我国的东南宗族关注较多,对北方尤其对西北的宗族关注较少。本文就陕北宗族的形成与特征作一探讨,以期为宗族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区域个案。 相似文献
19.
基于问题相关性特征的认识,民族问题与农村问题具有同一性,二者统一于发展,使得不论作为民族意义还是农村意义的民族乡镇都被卷入到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当中.在主体民族或城市主导下,浙江民族乡镇作为一个社会区域结构,使得民族问题与农村问题实质上成了结构性问题,形成了产业结构、区域结构与社会结构等问题的同一.由于农村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空间载体,当前的民族乡镇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关键是要适时推进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变革.民族问题和农村问题的根本问题是人的问题,二者的解决必然指向人的问题的解决,这就是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20.
对于党项民族的统一和国家的形成,传统的说法是根据极其有限的范例,认为是在氏族部落及其联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即是在氏族部落的废墟上完成了民族的统一和国家的建立。西方学者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提出了被一些国内学者所接受的“酋邦”说,似乎看到并论述了宗族部族政权的存在,但“酋邦”说概括不了宗族部族政权的性质和形成的原因。笔者从历史史实和逻辑推理两个方,论证了党项民族是直接在宗族部族的新基础上,完成了民族的统一和国家的建立。在西夏国建立之前,《宋史·兵志五》就详细记载了党项人处在宗族如林的宗族部族发展阶段。最富强的拓拔——李氏宗族的几代人,利用正确的政策和策略,实现了统一党项和建立国家的任务:利用中原王朝的加封在其民族中树立起任何势力也代替不了的威信与地位;用姻亲关系联络强宗大族以加强同各宗族部族的联系;“委豪右分统其众”,“以兵法勒部众”,提纲挈领地抓住了变宗族部族首领为国家官员、变宗族部族武装为国家武装的金钥匙;用官爵、钱物笼络各宗族部族的大小首领为其保卫国家和统治人民服务;用首领子弟组成“六班值”亲军来控制各个宗族部族组织;向各宗族部族的人灌输儒家思想,使其忠于皇族;用宗族部族制宗族部族,以巩固皇族对全国的统治;善于处理与宋、辽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