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世纪回眸:"道德中国"的道德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世纪匆匆而过 ,人类以各种不同的方式 ,带着复杂的心情向这风雨百年挥手告别 ,而关于 2 0世纪的记忆却依旧清晰。这记忆或许会成为我们继续前行的一种不可卸脱的精神负担。年轮的标记是人类自我设定的用以记录自身文明进步的方式 ,但年轮的增加是否必定意味着进步 ,却是一个问题 ,尤其是当我们回首 2 0世纪或者更遥远一些的人类道德文化生长的历程时 ,这个问题就更值得追问和思考。1999年末 ,北京的青年学者刘智锋曾编辑出版了一部关于当代中国道德问题的论集。在这部题为《道德中国——当代中国道德伦理的深重忧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相似文献   

2.
道德发生论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发生论是被伦理学界长期忽视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它是研究道德发生和发展的理论。对道德发生问题的研究将使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道德的起源、本质、特点及作用等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从而大大深化对道德这一人类特殊社会现象的研究,并从中得到一些新的认识。一、新视角:道德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之中从道德发生的角度看,道德产生于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群体有了矛盾和冲突,需要中介调节和缓解的时候。道德深入人心发挥作用的程度也就取决于这种需要的程度。从道德新理论、新流派发生和发展的角度看,道德也是产生于人…  相似文献   

3.
关于道德民族性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一些时候,我们对道德的阶级性谈的很多,而对道德的民族性则谈的很少,但它却是我们经常碰到的重要问题之一。它不但与爱国主义有关,而且也同批判继承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有关。因此,想对这个问题做一些探讨。这里只谈如下三个问题。 道德的民族性与阶级性 当我们考察道德现象时,就会发现,不同的民族,在道德意识、道德心理、道德情感,──从而在道德规范、道德风习与道德评价上有许多不同。例如在中世纪,欧洲人把宗教戒律看成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最高“道德命令”,而主宰中国人的却不是上帝,而是“君”“父”。日本人崇尚“武士道”精神,印度人有根深蒂固的“种姓”观念,而近代西方人却爱讲“自  相似文献   

4.
道德价值与利益原则 在议论改革的时候,一些好心的同志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搞经济改革,强调多劳多得,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会不会导致“一切向钱看”,发生道德败坏的现象呢?我以为,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这里的关键是要正确理解道德价值与利益原则的关系,尤其要注意把这种关系放到我们特定的社会主义现实生活中去  相似文献   

5.
<正> 恩格斯曾提出:“在这里没有人怀疑,在道德方面也和人类知识的所有其他部门一样,总的说是有过进步的。但是我们还没有越出阶级道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103页)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当然也是会有发展和进步的。不过,道德是很复杂的精神现象和社会实践,有高尚的善行,同时也有各种道德堕落的残酷和可耻现象;在任何阶级的社会里,都是善恶并存的。越是现代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里,道德的堕落和恶行似乎更惹人注目。所以,很难使人一下子说明白道德进步表现在哪里。首先道德进步是什么意思和进步标准是什么?其次道德的进步表现在哪里?最后道德进步是怎样实现的和有什么意义?等等。这些问题过去很少有人研究,现在看来,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很有意义的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六十年代在我国学术界曾经就道德继承问题展开过一次大讨论,有哲学、历史、文艺界的许多同志参加,引起了广泛的注意。这次讨论,是由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同志一九六二年五月、八月在《前线》杂志发表《说道德》、《再说道德》两篇短文开始的。当时,围绕着道德的阶级性和继承性的关系、继承什么和为什么可以继承、怎样继承等问题,在各种报刊上发表了许多文章,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这本来是一场正常的学术讨论。可是,到了一九六四年夏季,在林彪极“左”路线的影响下,凡是主张剥削阶级道德论中有某种东西可以批判继承的意见,都被当作修正主义观点,同“合二而一论”、“让步政策论”、“人性论”等等一起,被列为批判的重点。在当时,笔者也因为曾经在一九六三年十月六日、七  相似文献   

7.
道德绑架现象不断出现,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流行意见认为,道德绑架之所以让人不悦、应当受到谴责,主要是因为这种行为妨碍了受事方的道德自由,它是一种道德错误。然而,这种流行意见并不正确。它自相矛盾,并很可能混淆了自由和道德自由这两个概念。我们应当区分两种意义上的道德绑架:常识理解的道德绑架和真正的道德绑架。只有在后者中,道德绑架才会妨碍道德自由。对前一类现象,我们应更多地提倡道德担当。  相似文献   

8.
围绕着改革中出现的部份人劳动致富的问题,在伦理学界引起了一场争论。先富作为一种新事物,究竟它与道德的关系怎样?它是否会助长人们“一切向钱看”的倾向? 先富是满足人们物质利益关系的现实手段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利益是道德的基础,脱离物质利益的道德是不存在的。“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恩全集》第一卷第82页)。“我们的道德是从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利益中引伸出来的。”(《列宁选集》第四卷第352页)“人类道德的发展,一步一步跟随着经济上的需要。在这种意义之下,可以应当说,利益是道德的基础。”(《普列汉诺夫哲  相似文献   

9.
道德记忆虽然在以往伦理学理论体系中不是一个显性范畴,但在人类的道德生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人类道德生活连续性的承载者,它保证了作为主体的集体和个体在道德反应上始终具有连续性。从集体向度上看,道德记忆保证了共同体中道德传统的生命力;从个体向度上看,道德记忆为个体的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转化提供了动力。可以说,对道德现象的记忆与回溯,使得人类始终过着一种合理的道德生活。当然,作为新概念,道德记忆能否被证成,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我们与传统、我们与道德、我们与中国传统道德深切关联,正如台湾知名中青年学者林安梧所说:“人类是经营道德生活的,而道德是一直不离传统的。”(林安梧:《序言天地有道人间有德》,《德性源流——中国传统道德转型研究》,第1页)中国传统道德之于我们,不是“百科全书”——人们只有在需要时才会去书里查询相关的条目,此前或此后它都是被关闭的、被尘封的;而是“生存本体”——它无时无刻不在参与、创造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它对我们实际的人生和学理的诠释始终是打开的、在场的。在此,显然还需要运用本雅明那个“坐飞机的人”与“道路上行走的人…  相似文献   

11.
艺术欣赏是人类独有的美妙的精神活动。被马克思称为“伟大的俄国学者和批评家”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对生活现象和艺术现象的感受作过这样的比较:“当我们观察现实的时候,它好象一种完全独立的东西,独自地吸引我们注意,难得让我们有想到我们的主观世  相似文献   

12.
学者的使命与道德:致力于人类完善──纪念《论学者的使命》一书发表二百周年乔法容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费希特,在1794年担任耶拿大学教授期间,发表了5篇公开演讲。最初用的题目是《学者的道德》,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论学者的使命》一书。这是一部费希特...  相似文献   

13.
道德人格分裂是人类道德发展进程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在社会转型中表现得更为突出,研究这一现象,既有助于理论的深入,又有利于现实道德状况的完善.然而我们的理论研究却忽视了这一问题,尚未作出认真的分析,笔者不辞浅薄,拟作此文,以期引起学术界同仁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从而将问题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4.
经济和道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当代意义孙伯深刻在历史中的一对矛盾人类社会的发展大概注定地要在矛盾和对立中进行:一个方面的进步总是要以另一个方面的退步为代价才能取得。例如,正当我们庆幸在经济上取得辉煌成就的时候,我们的道德状况却无可...  相似文献   

15.
论道德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依据某一或某些道德准则对自己的行为加以选择,是道德活动的基本特点。然而,由于人类道德生活异常复杂,这种选择往往是在准则之间发生冲突的情形下进行的。因此,道德冲突是人类道德选择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对此,我国目前的一些伦理学教科书却论述甚少。本文试图就道德冲突的特点、产生的前提和原因以及解决方式等问题进行一点探讨,以期引起同行们的重视和进一步研究。一道德冲突,是指行为主体在其意识中存在的矛盾,即他在特定情况下必须作出某项决定,可他将进行的行为一方面符合某一道德准则,但同时又违背了另一道德准则;一方面实现了某种道德价值,但同时又牺牲了另一道德价值,从而使主体陷入举棋不定、左右为难的尴尬境地。我们可以借用柏拉图《理想国》中苏格拉底举的例子来说明。苏格拉底说,人有义务信守诺言,也有义务保护同类,不许无辜伤害他人,现在假如某人已答应借武器给他的  相似文献   

16.
在六十年代,我国学术界曾经开展了一场声势颇大的道德问题的大辩论,引起了有关方面及其人士的注意,而其中主要是以批判吴晗同志的道德论为中心的。一九六二年,吴晗同志在《前线》杂志第十期和第十六期先后发表了《说道德》和《再说道德》两篇文章。一九六三年八月十九日又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三说道德》一文,针对某些同志的批评意见,进一步地阐明对于道德问题的见解,从而引起了持续二、三年的这场大辩论。在辩论的开始阶段,多数同  相似文献   

17.
《前线》1962年第10期、第16期先后发表了吳晗《说道德》和《再说道德》两篇短文。文章发表之后,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许启賢在今年8月15日《光明日报》发表《关于道德的阶极性与继承性的一些问题》,表示了不同的意见。吳晗又写了《三说道德》(载《光明日报》1963年8月19日)进行答辩。接着,《光明日报》分别发表了李之畦《〈三说道德〉一文提出了什么问题》(载《光明日报》9月21日)、江峰《也谈道德的继承问题》(载《光明日报》10月6、7日),、高仲田《关于道德的批判继承问题》(载《光明日报》10月7日)、汪子嵩《从<水滸传>说道德问题》(载《光明日报》10月25日)等文章。《哲学研究》(1963年第5期)也发表了艾眞的《关于道德问题的几点质疑》一文,与吳晗商榷。现将争论的主要问题及其论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从道德的自然史来源看道德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辰锴 《兰州学刊》2005,(6):65-66,72
从进化的观点看,人类的道德有其自然史的基础.进化生物学的研究表明,社群动物中普遍存在着一种基于总适合度的先天利它现象,即本能的善.而人类在其长期的文化进化过程中由于突破了基于总适合度的先天利它性的界限,才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类相对于动物成为一个"道德的物种".人类进化的历史表明,道德扩展是一个不断扩大着的圈子,而每一次这样的扩展,都是人类道德的一次自我超越.今天,在理论上,人类社会共同体内的每个成员都享有基本的道德关怀.  相似文献   

19.
社会的发展与道德的衰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有关当前社会是不是存在道德衰退的问题上,在我们的学术界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道德衰退不仅是一个现实,而且是相当严重的,已经到了不得不认真地解决的时候了;另一种观点则否定道德衰退现象.  相似文献   

20.
著名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家周原冰同志的新著《共产主义道德通论》一书,最近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是他三十多年来研究共产主义道德科学的结晶,也是近年来我国道德科学研究领域中一本重要的学术专著。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中国建国以来道德科学研究领域中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