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维摩诘经》自公元二世纪传入我国以来,对我国的士大夫文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就是《维摩诘经》影响下的典型,本文就从人生态度及诗歌风格两个方面来探讨《维摩诘经》对白居易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对后世文人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文人的眼中,"维摩诘"充满了魅力。每一位知识分子,都有他们所各自理解的维摩诘。"居士佛教"概念的形成,与"维摩诘"的居士形象渊源非浅。唐代文人所用的《维摩诘经》意象,可由《全唐诗》收录的作品窥见,计有"维摩默然"、"香积佛饭"、"宴坐"、"有女月上"等十余种;其中的维摩诘形象可归纳为"心悟无生,传无尽灯"、"外服儒风,内宗梵行"、"现身有疾,当可患厌"、"身闲爱静,逍遥庄生"和"酒肆淫舍,不离道场"五类。  相似文献   

3.
俄藏敦煌写卷ф.102《维摩经疏》残卷1-56行内容与隋代慧远《维摩义记》卷第一颇多相同;56行题有"维摩经疏第一";57-317行内容系疏释罗什本《维摩诘经》之《佛道品第八》至《嘱累品第十四》,与S.2732《维摩经义记·卷第四》各品内容几乎全同,只是小有简略,当与P.2273、日本大谷二乐庄旧藏同为一系。ф.102分别汇抄二种有关《维摩诘经》的注疏以成编,不论是前部抄录慧远《维摩义记》卷第一,还是第二部分抄录S.2732佚名《维摩经义记》所疏释各品内容,皆系精心摘录裁剪且有所增补,并非一字不漏的照录,其文字简明流畅,极便于研习和讲授,呈现了敦煌佛教日常用经的抄本特色,是《维摩诘经》义疏学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4.
在敦煌莫高窟那绚烂高华的千壁丹青中,以佛经《维摩诘经》变相为题材的壁画就有三十余窟。《维摩诘经变》以“中国化”的佛教艺术的造型形象,向全世界展示:敦煌石窟艺术是出自于古老的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在大胆地吸取西城佛教艺术思想内容的基础上,逐渐地把佛道儒三教熔于一炉,从而形成的自成体系的中国化石窟艺术。虽然一些帝国主义学者故意强调敦煌所受的“西方的影响”,然而,敦煌佛教艺术实质上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受外来宗教刺激出现的新形态,在漫长的岁月里,它一直接受着古老的“汉晋传统”这一强固势力的影响。不廓清这一历史事实,就无法准确地说明敦煌艺术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也就无法阐明它在民族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更无法从艺术上去衡量量它的巨大成就。本文试图就此作一肤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王维深得《维摩诘经》要旨,以维摩诘为楷模。其诗深广地渗入《维摩诘经》的美学思想。王维诗境不智求,不象取,以禅心统摄世界。心性平等若虚空,笔墨蹊径,无复可寻。诗人悟得净智、净心、净土,万事万形,皆由心出,诗境便成为好净悉现之净土。语言既是造道之致,不复缚在文字,诗便进入无言真境。道悟诗悟,合而为一。  相似文献   

6.
甘肃敦煌研究院藏佚本《维摩诘经注》系列写卷为北朝写本,是《维摩诘经》罗什译本的早期注本.本文辑录并考释了其中的部分俗字.  相似文献   

7.
"沙门致敬王者"的争论是王权与佛法的矛盾表征,更是佛教僧俗伦理的表现。在隋末唐初,"沙门致敬王者"争端再现,主张沙门拜俗者援引《维摩诘经》作为论据。本文探讨"沙门致敬王者"论议中《维摩诘经》的援引情况,考察佛教界对《维摩诘经》中僧人礼拜居士的解释,指出隋唐佛教界所强调的"表法非律制"、"个人体道非大众教化",与《维摩诘经》注疏所解释的"感恩致敬""致敬亡相"是一脉相承的,表明了佛教界对"拜俗"的统一理解。同时,因为现实的论争,导致窥基以"无知忘相"极端式的解释来否定"拜俗"在制度上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不二"是《维摩诘经》的核心思想,也贯穿于佛教诸多经论当中。佛教经论中的"不二"蕴含的思想内容可分为两种不同的义理取向,即"兼备两端"与"双遣二边"。这两种看似相反的"不二"义蕴,与肯定性和否定性的两种思维模式相关。"兼备两端"的思维模式较早地在《维摩诘经》中明确表达出来,为世间之肯定提供了方便,也影响了后世佛教如禅宗思想对世俗的当下认同。  相似文献   

9.
佛教各宗派学说,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广泛的弘扬,对中国思想界曾起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举宋明理学为例,很明显,它是在很大程度上受了华严、禅宗和另一部分佛教理论的刺激和影响而产生的,这是思想界公认的历史事实。在晚清时期,中国知识界研究佛学成为一时普遍的风气。一些民主思想启蒙运动者,都采取了佛教中一部分教理作为他们的思想武器。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本身就是伟大、富丽的文学作品。其中如《维摩诘经》、《法华经》、《楞严经》特别为历代文人们所喜爱,被纯粹地为着文学目的而研读着。我国近代文豪鲁迅曾捐款给金陵刻…  相似文献   

10.
印度佛教经历漫长流播之后,目前最重要的是三大派别:即南传佛教、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而这三大派别,在中国都有良好的发展。相对说来,汉传佛教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更大些,研习者也最多。其中,那些文学性强的汉译佛典,如《维摩诘经》、《法华经》、《华严经》等,最受世人欢迎,  相似文献   

11.
从历代王维诗画接受中可见,王维在生前和身后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因此以王维文化为核心的旅游资源开发是切实可行而且大有前途的。而王维文化开发中首当其冲的应是蓝田辋川别墅,这既是对王维文化、长安文化的弘扬,也有利于提高地方文化品位,提升国民文化素养,并直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造福子孙后代。然而目前的开发程度显然滞后,因此,当务之急应是吸引多方资金,邀请各类专家,逐步在蓝田开辟王维足迹、诗作旅游线路,并结合当地山川风光,溶洞奇景,综合打造知名精品旅游线路,在全国唱响长安文化生态旅游。  相似文献   

12.
印度佛教自汉末传入中国 ,与中国儒道思想经过矛盾磨合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社会生活和文人的精神生活。而作为中国佛教的禅在人生价值、思维方式等方面对文人的精神及艺术产生了巨大的作用。特别体现于王维的充满禅境的诗歌和苏轼随缘任运进退裕如的人生方式。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中西融合的诗学思想,在戊戌变法至辛亥革命前已经形成。他的诗歌创作对其诗学思想存在先"依"后"违"的现象。他前期创作的与其诗学思想相"依"的欧西哲理诗,在晚清诗坛中自成一格,是晚清诗坛的一枝奇葩;他后期创作的与其诗学思想相"违"的传统文人诗则基本上不脱旧伦理、旧诗学的范畴,几无创新意义。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他对西方哲学信仰的动摇、社会思潮的影响以及"古雅"美学观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盛唐大诗人王维的诗歌受佛教思想影响极为明显,佛教思想中的世界观、心性论及禅定思想从三个层面深刻影响了王维的诗歌。佛教世界观对王维的影响体现在两个层面:其一,对世界构成的基本认识形成了王维诗歌中灵动跳跃的诗意;其二,色空思想影响了王维对生命、人生等重大问题的思考,因而这些内容在王维笔下往往采用艺术化的方式来表现。佛教心性论中"境随心转"的思想对王维笔下自然景物的描绘产生了极大影响。佛教禅定思想对王维诗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他作品中体物敏锐入微,识理透彻无碍这一点上。  相似文献   

15.
但丁·罗塞蒂与王维是中英文学史上的两朵奇葩。他们的都是著名的诗画家,其诗歌都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然而又在主题、表达方式、自然观、宗教色彩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罗塞蒂诗注重个体感受,王维诗更注重人伦关系。罗塞蒂的诗歌语言描写细致,而王维更讲求言外之意。罗塞蒂的回归自然追求“我”的彰显,即回归于人的“动物性”,如动物般任性率真;而王维的回归自然是追求“我”的泯灭,即回归于人的“植物性”,如植物般无悲无喜。罗塞蒂将幸福寄托于天国,而王维则崇尚现世解脱。  相似文献   

16.
论王维诗“有画意象”与苏轼“比喻意象”的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赋比兴--有画意象--抽象意象是中国诗歌意象史的三个阶段。"诗中有画"确实是王维代表的唐诗的艺术特质,苏轼将王维"诗中有画"式的意象,变革为内心展延的比喻意象。典故意象是别一种意义上的比喻意象。  相似文献   

17.
王维的边塞诗不仅形象地展示了西北边陲壮丽的自然风光和广阔的社会生活,还生动地反映了盛唐的时代风貌,体现了劲健雄浑的盛唐气象,与其山水诗一起,代表了盛唐诗歌的最高成就。通过细读文本、梳理文献、考察文化,对王维边塞诗创作的主客观因素、文化背景及其艺术个性等方面进行整体观照,以期揭示王维边塞诗所蕴涵的独特魅力之成因。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讨论了《国语》中的一些词句的训释问题,对韦注及清人训解中的一些错误进行了辨正。如“贪冒”条,认为“冒”的“贪”义来源于“墨”。“不承获甸”条,论证了它并非是“不获承甸”的误倒。“倍之为八寸分寸之一百四”条,揭示了分母有省略,并非脱字。“每怀靡及”条,指出释“每怀”为怀和、怀私、虽和,都是赋诗断章之解,而非正解。而“每每怀其无及于事之惧”才是此条之确诂。“使吕宣子佐下军”条,分析了王引之乱改古书致误的原因等等。共14条。  相似文献   

19.
以现代定义观,王维是个纯粹的自然中心主义者。王维淡泊生活、适意自然的人生追求,反映出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生存方式、生存状态和生存智慧,这使他在对于自然山水的审美体验中表现出一种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中心主义”的生态理念与和乐内容:而这种生态观所生成的生态智慧,使王维最佳状态地进入到自然美的最优层次,深入到造化的核心,体感到自然山水的真谛神理,也使他成为最具“同享其他生命幸福的能力”的幸福的人。王维的审美体验达到了宗教体验或哲学体验的层次,其诗以物各自然的生态呈现,展示出极为深邃清远的优美意境,表现了无限自由的天地精神,无论从哲学还是审美的角度,都达到了澄明空灵的一派天道自然的生态形质,堪称中国文学中生态文学的范型。  相似文献   

20.
孟浩然、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诗中有画”是王维诗歌的艺术特征,但孟浩然诗歌中的类似特色却较少为人注意,受到了不应有的忽视。其实,孟浩然诗歌的画意表现在情景交融、色彩素淡、构图巧妙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