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崇高的使命感是创作《人间喜剧》之旨要”、“情与理相融合是《人间喜剧》建构之基本”、“共通的人性是《人间喜剧》的底蕴”、“典型化艺术辩证法”四个方面探讨文学大师巴尔扎克这部巨著的艺术真谛和对文学创作的启迪。本期发表的是文章的前三个部分。  相似文献   

2.
典型化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核心,而传统的典型化理论,正在被现代主义解构。在现代西方文学艺术创作中已很难找到传统意义上的典型化、典型形象。今天的现实主义,已经走过了对现实被动模仿的古典阶段、追求理性和主动模仿的现代阶段。现实主义,正成为一种状态,一种表现过程的真实状态、一种追求、一种倾向。艺术的逼真与否、典型与否,不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普遍的规范。由于生活多元化、思维的多层次和人性的复杂化,造就了现实主义典型论的多元化。“古代人的性格描绘在今天是不再够用了”(恩格斯《致斐迪南·拉萨尔》),人格…  相似文献   

3.
王朝闻艺术辩证法具有丰富的艺术理论内涵:一、美在关系。揭示了艺术创作的本质特征;二、不全之全。强调艺术形态的单纯法则;三、一以当十。概括地说明了艺术创作的典型化问题;四、不到顶点。阐述了艺术典型矛盾冲突的控制法则;五、多样统一。阐述了艺术构成的和谐法则。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同志的美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要发展。毛泽东关于文艺美学的论述,包括美论,是其美学思想的主体或核心部分,它最集中地体现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本文试就毛泽东美学思想的一个本体构成,即典型美、崇高美、理想美,作一专题性探讨。从艺术规律看典型美典型、典型化,是文艺审美创造的一个基本规律和美学原则。毛泽东非常重视艺术典型的典型化规律,并对此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概括:“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而更带普遍性。”“例如  相似文献   

5.
板桥画竹与典型化规律降大任,高有奎艺术的独创美集中地体现于艺术作品的典型形象。这种艺术典型是艺术家遵循典型化规律,对生活中得来的素材,运用独创性思维进行加工改造,构思成具有独创性的“内心意象”即“构思典型”,然后采用艺术技巧将其物化为具象性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6.
略谈典型化     
典型化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灵魂,正如典型是现实主义文艺作品的生命一样:没有典型,现实主义文艺作品就不会存在;离开了典型化,也就没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而若不借助于典型化,不遵循现实主义创作方法,那千古不朽的艺术典型,光彩夺目的现实主义作品,无论如何也是创作不成的。因此,当文艺理论家们阐述现实主义,探讨典型问题的时候,都不能不接触到典型化,不能不力圜给以确切的解释。对它的解释,也往往表明了一个文艺理论家是否懂得了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7.
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现代系统论的科学观点来看,每一个具有独特艺术个性的作家,其全部创作都自成一个整体,一个系统。老舍并没有象巴尔扎克设计他的《人间喜剧》体系那样,预先设计自己的创作体系,但是,他的生活道路却决定了他创作系统的结构。老舍出生于我国的文化古都北平,以后又到过许多世界名城,他一生是描写城市,而写得最多  相似文献   

8.
"虚实相生"幻中有真"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和特定的理论内涵,并闪射着艺术辩证法的光芒.它科学地概括了艺术典型创造的基本方法,相当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艺术审美特点的精到认识,呈现出我们民族审美传统的独特风貌,是中国艺术典型论的内核之一.  相似文献   

9.
(一) 文艺创作的基本特点和规律,是借个别表现一般,特殊体现普遍,偶然展示必然,局部显示整体。艺术典型化的整个过程,始终离不开个别。观察、捕捉典型的生活现象,是从个别开始。构思过程中集中、概括、想象、虚构,也都结合着个别。最后创造的富有生命活力的形象,还仍然是一个个别。正是由于从活的现实生活出发,创造性地描写了独特、鲜明、生动的个性、个别,典型性格才能尖锐、强烈、充分地展露  相似文献   

10.
李菡 《天府新论》2006,(Z1):224-225
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小说《人间喜剧》,淋漓尽致地揭露批判当时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幕.作品在艺术上颇有成就善于细节描写,达到精细入微,生动逼真;成功塑造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人物形象生动、丰满,具有个性;服从各种人物生活和思考所必须遵循的逻辑.作品具有巨大的艺术力量,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最高峰.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当代的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中,"典型化创作"与"典型创作"、"典型化的过程"与"塑造典型的过程"、"典型化的规律"与"典型创作的规律",往往被视为一码事."概括和个性化相统一"的"典型化",竟成了典型创作的专有方法和专有名词,然而,这种含义上的"典型化"一旦和典型创作混为一谈,关于"典型"何所指的问题,以及典型创作的真谛问题、典型本体  相似文献   

12.
<正> 文学的根本特征是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凡是文学作品,就都具有艺术形象;但这并非说所有的艺术形象都如恩格斯所说的“每个人都是典型”。而只有那些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本质规律的某些本质方面,并成功地运用典型化方法创造出来的个性鲜明而又具有共性的形象,才堪称之为艺术典型。这里,所谓共性,就是一定的社会性和倾向性;个性则是一定的社会性和倾向性的集中鲜明的具体表现。恩格斯说:“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致敏·考茨基》)恩格斯的这段关于  相似文献   

13.
用美的辩证法来塑造典型形象,是《三国演义》突出的艺术成就。笔者不揣浅陋,试从这方面进行探索,以抛砖引玉,并就教于读者和同行。 在五百多年前,说作者在理论上已掌握塑造典型美的辩证法,这当然不妥;说作者塑造的典型形象体现了美的辩证法,却是确凿的事实。客观事物总是辩证的,美也如此。因为美是具体的,是客观存在的,也就必然是辩证的。有美必有丑,有丑必有美,美和丑是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14.
当前,文艺界在对一些作品的评论和争论中,提出了不少值得进一步探讨的文艺理论问题,典型环境就是一个。 长期以来,流行这样一种观点,即典型环境=历史生活的平均数=主流=时代精神。这种观点现在还很流行,从最近的一些评论文章中,就反映了这个问题。 《乔厂长上任记》是一部比较优秀的短篇小说。可是,有的批评者指责说:“乔光朴上任的时间是‘四人帮’倒台两年了。78年又过去了六个月。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全国人民正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深入开展揭批查运动”,“他理应大抓揭批查,而不应去搞什么转移”。“文学创作应该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意思就是说,《乔厂长上任记》没有表现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没有真实地反映历史。在这位评论者看来,粉碎“四人帮”以后的典型环境就是揭批查运动,凡是反映这个时期的作品,如果不这样写,环境就不典型,人物也就不典型了。生活真实不等于艺术真实。每个作品都有它特定的题材和主题,独特的艺术构思,独特的人物性格。因此,它的典型环境也不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典型和类型的内涵及它们表现在艺术上的特征,二者有显著区别,典型高于类型.文学发展史上,由类型化创作转向典型化创作是人物艺术成熟的标志,它与社会进步、文学本身发展的规律及创作者的文化品格提升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正>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①。社会生活中充满了辩证法,而文艺作品是社会生活中辩证法的能动的艺术的反映。因此,一个革命作家必须学习和运用辩证法,来营构他的艺术作品。从这一方面来说,杨朔的散文创作实践,为我们提供了运用艺术辩证法的生动范例和艺术经验。  相似文献   

17.
意境,质言之,就是情景交融。即形象化典型化的情和形象化典型化的景的有机结合。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文学之工与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因此,意境说反映了诗人和诗论家对诗歌这一文学样式的重要艺术规律的深刻认识,是从美学角度对诗歌的艺术特性所作的精辟概括。它是诗歌的基本审美范畴。本文试图对北宋词人秦观词意境的特点及其创造意境的方法的探讨,以就正于各位读者。  相似文献   

18.
所写事迹,大抵有见过、听到过的缘由进行艺术典型化创造,离不开丰富的生活积累。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植根于深厚的社会生活土壤,这是一切唯物主义典型化理论的最根本的出发点。早在三十年代,我国就曾经有一些人鼓吹什么文艺创作可以“凭空创造”的谬论。在他们看来,作家刻划笔下的人物,塑造一定的艺术典型,不仅不需要熟悉与了解社会生活中各种人和事,不仅不需要掌握任何生活原型作为典型化创造的依据,而且,由于“作者案照他在社会有存在之可能,凭空造出”之后,竟能教“社  相似文献   

19.
人物性格的典型化鲁迅不但十分重视小说中的情节的典型化,同样也十分重视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的典型化。因为两者有辩证的依存关系。情节的典型化,也正是为了人物性格的典型化。在鲁迅小说中,几乎“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  相似文献   

20.
人物形象的典型化和审美化是小说美学的核心。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在整个感性世界里,人是最高级的存在物,所以人的性格是我们所能感觉到的世界上最高的美。”中国古典小说,对人物性格美的发掘,到《红楼梦》才显示出它全部的丰富性和深刻性。鲁迅认为《红楼梦》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指的就是这部伟大作品在人物塑造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表现上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金瓶梅》的艺术实践可以说是这种突破的先行,它给《红楼梦》提供了多方面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