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土地资源管理工作,十几年前就将珍惜和节约用地列为基本国策。1997年春季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发出了《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提出必须采取治本之策,扭转人口继续增加情况下耕地大量减少的失衡趋势,作出冻结审批建设占用耕地一年、冻结“县改市”的重大决策。江总书记就保护耕地强调指出,“总的是综合管理,开源节流这八个字。”通过内涵挖潜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通过土地整理增加土地有效面积,以最大努力实现我市耕地总量持平战略。党的十五大指出:“我国是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受冲击最大的产业之一就是农业.而农业结构的调整,对现行的耕地利用与保护政策将带来较大的影响.本文从建立耕地预警制度,开展土地整理,建立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农村城镇化四方面对耕地利用与保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历来土地利用的有效途径有两条一是外延扩展,提高土地利用率即增加已利用土地面积在土地总面积中的比重;二是内涵挖潜,增加土地生产率即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上的产量和服务。土地整理正是兼顾上述两项功能的土地管理措施,在我国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实施国家占用耕地补偿制度,保证粮食安全供应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发挥着重大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土地整理也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决策。近年来,我国在土地整理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保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方面起到令人瞩目的作用,为了妥善解决当前土地整理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进土地整理,本文拟提出构建土地资源产业的设想,以期引起同行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黑河流域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动态预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黑河流域土地利用状况,运用非线性动态模型,预测未来黑河流域人口承载力变化情况。根据研究结果,提出调整各类土地利用面积、保护耕地、控制建设用地、促进土地集约使用、有效增加土地面积,从而增加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阶段的城乡二元化土地制度决定了集体所有的农村土地要转为城市建设用地必须经过国家征地程序,而这一过程就形成了农村资金外流的主要渠道之一。征收农用地的收入不断增加,已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尽管给部分农民带来短期收益,但难以给被征地者带来长期根本保障,且给国家的粮食安全带来影响。长期看,最有效的办法是取消政府土地征收制度,但目前基本可行的则是规范和完善相关征收制度,并采取切实措施允许农民个人参与土地市场交易。  相似文献   

6.
王怀勇 《学术论坛》2006,(6):128-131
作为土地征收程序的附属程序或补救程序,土地回转制度可以有效克服中国传统的土地所有权移转中的单向流动性以及国家对土地所有权垄断中的利益失衡,有效地保护耕地、保障农民权益和保持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从而成为解决当前我国土地征收领域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的一项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7.
韩娟  薛剑 《兰州学刊》2011,(2):86-89
研究目的:分析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耕地保护和占补平衡问题,为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提供新思路。研究方法:综合分析、实证分析、比较分析方法。研究结果:通过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用地特点及其与耕地保护之间关系的分析,得出影响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主要原因为:客观方面自然资源限制、管理方面利益协调和激励机制滞后等;针对影响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因素,重点从建设资源集约利用机制角度缓解资源限制,从构建参与主体利益协调和激励机制角度完善占补平衡工作秩序。研究结论:新机制的建立对于加强国家重点项目耕地占补平衡的约束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国家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对土地的巨大需求,由此造成耕地红线与土地供需矛盾。农村土地整理作为一种针对农村土地性质普查、开发复垦、再规划整合、产权调整与创新、产业激活与创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综合性过程,从保护耕地并开发、激活与优化农村的土地、人力、技术、资金、制度与基础设施等资源层面,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采取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问卷调查法与数理统计法,展开当前农村土地整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资源优化整合研究,对土地整理工作和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农户采纳农机社会化服务对耕地撂荒的抑制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是中国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在近年中国粮食进口量大幅增加和耕地撂荒现象频发的背景下,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运用Tobit模型检验了农户采纳农机社会化服务对耕地撂荒的抑制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农机社会化服务采纳程度的提高能够显著降低耕地撂荒率,且农业组织化水平的提升增强了这一抑制效应。为确保研究结论的稳健性,进一步采用了两部分模型估计、替换因变量为隐性撂荒和排除机械化程度的干扰这三种方法。与此同时,分样本回归结果显示,对于家中耕地质量高、家庭收入水平高和所在村庄位于平原地区的农户而言,采纳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够更有效地抑制耕地撂荒。由此,需要充分活用农机社会化服务遏制耕地撂荒和挖掘保供潜力,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和服务规模经营的齐头并进。  相似文献   

10.
用2010年河南农村住户调查和农民工监测调查数据,构建粮食生产结构方程,从耕地资源视角实证分析非农就业对农户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发现:耕地规模较小农户的本地非农就业使粮食种植面积下降,外出务工则有利于粮食种植面积的扩大,二者对粮食亩均产出的影响均为负,但本地非农就业的影响不仅程度深而且很显著,外出务工的影响很小也不显著;耕地规模较大农户的本地非农就业使小麦和玉米种植比重和粮食亩均产出均显著提高,外出务工使粮食种植面积显著下降。从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为提高粮食产量,政府应加大粮食生产补贴力度,特别是对种粮大户的粮食补贴;大力发展本地非农产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近非农就业机会;规范农户土地流转行为,促进农户土地流转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4,(8):96-100
粮食安全事关我国经济平稳发展与社会和谐安定,但在当前却面临诸多挑战。考虑到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与农业支持的针对性,深入分析新形势下我国粮食产量波动及增长的影响因素,这对形成粮食产量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结果显示:播种面积、化肥投入、有效灌溉面积对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的提高具有积极影响;成灾面积具有显著的负影响;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劳动力投入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并不显著。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国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需逐步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严守耕地保护制度,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业气象灾害防御联动机制;宣传农业科普知识,科学合理施肥。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大,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耕地的锐减,已影响到粮食生产和农业经济的发展。为缓解土地供需矛盾,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宜丰县把保护、开发、利用耕地列入了县委、县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并作为促...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土地(主要是耕地)急剧减少,已经引起各方面的普遍关注。如何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土地数量急剧减少的速度呢?笔者在综合分析导致土地问题日趋严重深层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设想与建议供讨论。 一、发展节地型经济是解决我国土地问题的根本途径 在我国,土地除了肩负着十一亿人口的糊口之食与现代化工业生产所需原料的重任之外,还必须为近8亿农村人口提供60%以上的直接收入。然而,我国现今极其有限的土地资源目前正处于深重的危机之中,耕地总量急剧减少,土地问题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日益使人棘手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为什么要维持小农生产结构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当前学界及政策部门往往混淆了农业问题与农民问题的差异,误会了当前中国"三农"问题的实质.当代中国,粮食本身不是问题,土地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只在于,若我们仅仅将当前的粮食问题看作问题,土地问题看作问题,那就成了问题.在小农经济仍然占主体的背景下,农业利益可以为广大小农分享,国家可以通过实行粮食供给偏紧的政策来提高粮价,从而保护种粮农民积极性,提高农民这个最为庞大的弱势群体的利益.  相似文献   

15.
粮食核心区建设是国家针对全球粮食市场不确定性增加和国家粮食战略安全问题进行的战略规划。河南省粮食核心区建设对于保障区域粮食供给和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农地制度变迁和粮食核心区建设紧密相关,粮食核心区建设客观上要求进一步增强土地大范围、跨行业流转,充分盘活土地要素资源。本文分析了粮食核心区建设和农地制度安排的基本关系,并在对核心区农户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土地流转及土地制度变迁的基本取向。  相似文献   

16.
广西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用地转化为非农建设用地,以及工业化带来的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使得广西土地资源面临耕地资源数量减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土地资源生态功能变弱,耕地质量及产出下降;城市土地空间结构失衡;城市用地供需矛盾加剧;土地产权变动加速,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等问题。因此,广西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的安全可从以下三方面考虑:加强耕地保护,提高耕地质量和土地生态功能;科学规划结合市场机制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加强对失地农民的权益保护,保障社会安全。  相似文献   

17.
土地是人类生存之本 ,耕地是土地的精华 ,一个国家人均耕地的数量和质量 ,是这个国家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 ,因此 ,笔者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 ,引伸出土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伦理道德问题 ,提出了土地伦理这一新的观点 ,并概括了我国土地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以及如何实践土地伦理道德 ,以切实保护我们的生命线———土地  相似文献   

18.
作为国家空间治理的重要手段,行政区划调整涉及地区资源和权力的再配置,对土地利用尤其是耕地征收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利用2003—2019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数据,构建准自然实验,分析撤县设区改革对耕地征收规模的影响发现:(1)撤县设区改革在短期内显著抑制了耕地征收规模且结果稳健,异质性检验表明其抑制作用在东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更为明显。(2)围绕土地利用变化以及土地监管等方面的机制分析表明,撤县设区改革促进了建成区扩张,建成区扩张对改革效果具有遮掩效应;改革通过推高一级土地市场价格、增加城投债的发行规模、提高土地管制等途径抑制了耕地征收。本文重新审视了行政主导型城镇化模式的土地利用效应,有助于为强化耕地保护提供新的政策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中国粮食安全取决于动态的粮食需求与供给。从供给方面看 ,城市化进程加速、开发区建设、农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等都将进一步占用相当的土地资源 ,这将影响粮食供给 ;从需求方面看 ,人口不断增长、居民消费结构变化都将导致对粮食的需求持续上升。在人口与土地资源双重压力和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制约的条件下 ,为“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到又能买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品”,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需要从科技、体制等多方着手增加粮食供给。只有具备充足的耕地资源 ,才能保障足够的粮食产出 ,引出的政策含义是必须实施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 ,实现“藏粮于地”。  相似文献   

20.
商品房观景效果在当代日益为各界所重视,其作为消费者购买商品房的参考因素已经成为房屋价值的组成部分,因此,其也就成为业主财产权的客体,由此形成的权利———观景权也就成为一种新兴的、极易受侵害的权利。对其在现阶段的保护只能综合相领关系、合同关系与地役权关系中的保护方法,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综合性保护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