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体论的元哲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入研究,最终必然地汇集到了这样一个课题上,即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问题。围绕这一问题,形成了“本体论者”和“无本体论者”的对立。因此,究竟什么是哲学的本体论?本体论有没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本体论在一定哲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整个哲学史发展中的命运如何?这是我们确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保留本体论还是取消本体论所必须首先弄清楚的问题。本文从元哲学的角度予以展开。  相似文献   

2.
特点,是比较而言的。与西方哲学相比较,中国传统哲学有些什么特点?这个问题,经过哲学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多次讨论,在以下的几点上已取得了比较一致的看法: 中西哲学遵循着共同的规律,都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阶级斗争制约着哲学发展,所以必须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考察哲学史上的斗争;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根本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贯串于全部哲学史中。但是,在西方,高度发展的是奴隶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而在中国,奴隶制并不象古希腊罗马那样发展,资本主义也不象近代欧美各国那样发展;它有时间特别长、发展最充分的封建社会的历史,到现代又较早地(相对世界各国而言)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这一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就规定了中国古代哲学主要是封建时代的哲学,与欧洲相比,中国有着更为悠久的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传统,而象西方近代的机械唯物论哲学,在中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不过,这不等于已把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穷尽了,本来还可以而且应该从不同角度来作比较、探索.以求获得越来越深刻的认识。现在我们把哲学史作为人类认识史的精华来看待,把哲学史了解为根源于人类社会实践的主要围绕着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而展开的认识的辩证运动。从这样的角度来考察,中国传统哲学还有些什么特点呢?  相似文献   

3.
人生学论纲     
<正> 一、人生学的兴起 (一)历史已经步入主体论时代人刚刚从动物界提升出来,面对崭新的大千世界,就开始思考着世界是什么?自身是什么?自身与这世界的关系是什么?人类认识的侧重点经历了三次大转移,即由古代的本体论(即世界是什么?直观加思辩。)转向近代的认识论(即认识与世界的关系是什么?实证加分析。)进而转向现代的主体论(即主体是什么?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什么?系统控制加动态综合。)这,便是人类的认识史。现实的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主体是指实践者、认识者,即实践和认识活动的行为  相似文献   

4.
孙承叔 《东南学术》2002,(4):107-116
哲学起源于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怀,它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人类的生活世界,因此理解哲学不能停留在它的表面.从现象上看,哲学史是围绕着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生存论展开的,但实际上它们都是对决定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力量的追寻,是对历史主体以及如何理解历史主体性的争论,因而也是对哲学体系得以建立的前提或根据的争论.研究哲学,如果不深入到生存论的层面、历史观层面,那么充其量所把握的只是哲学的知识,而不是哲学的智慧,这是深刻理解哲学史,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有必要从实践唯物主义的对象、本质、功能及其在哲学史上产生的变革作出系统考察,以建立实践唯物主义的新体系。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它要揭示人类实践活动的一般规律,以哲学思维的形式从总体上、动态中把握和再现人类实践活动;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拒斥形而上学”,它从“物的原则”升华为“实践原则”,並高层次地回归到“主体原则”,它要求从人类自身发展来理解和把握整个对象世界。这是一种把人的存在本身作为哲学追寻的本体,立足于人类本身的活动並关注人类自身发展的动态的本体论。实践唯物主义是实践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它同时执行着本体论与认识论的职能,从不同的方面共同解决人们历史活动的基本矛盾。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哲学变革,从根本上说,是人类发展与唯物主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多年来,我将研究主题定位为重读马克思,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围绕这一研究主题,我从哲学——哲学史、哲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当代实际这三个维度或三条路径,展开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经历了从马克思哲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到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然后再返回到马克思哲学这样一个不断深化的求索过程,体会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精神,对人类生存异化状态的关注之情,旨在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使命意识,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是实践本体论,其独特的存在方式是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7.
(1)道家究竟是什么哲学?道家哲学史上如何定位?如何看待道家的哲学属性?过去这类追问常扭曲式地转换为“道家像什么什么哲学”的发问。这是因为西方评价者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囿于西方哲学中心论的立场,把西方那种哲学范畴之网作为评价工具加诸道家之上而导致的。(2)历史把西方推逼到环境主义、生态主义意识形态化的阶段,这种思潮发展趋势必然归结于自然一元统一性哲学──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哲学是“姗姗来迟的道家”,这一点已获得20世纪环境主义思想先驱们实践的证明,他们越来越从心灵深处认同和确认道家哲学的真正属性了。这个新动向预示着人类历史理性开始觉悟到:道家正是一种基本的古老的环境哲学原创体系。  相似文献   

8.
汤建龙 《江淮论坛》2002,18(5):47-51
本文旨在讨论哲学本体论的实质及其理论形态,把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的相互矛盾、对立的认识在三个层面上作出统一的理解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或是对本体论思维的超越,这三种理解是不矛盾的,而是统一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当"本体"在"本原"意义上使用时,作为唯物主义哲学,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相对于唯心主义的精神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当"本体"在"本质"意义上使用时,和旧唯物主义相对,作为实践的、革命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就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传统本体论思维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哲学本体论是整个哲学理论大厦的基础,一种新的哲学学说的出现必然伴随着对本体论问题的新的回答。现代西方有些哲学家试图把本体论问题“悬置”起来,但实际上在他们的哲学学说中都或明或暗地包含着对本体论问题的回答。任何一种哲学,作为关于世界的观点,都将有一个立论的基础和研究的出发点,这个基础或出发点就是哲学的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继承了以往哲学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了辩证的物质本体论,从而结束了哲学史上物质本体论和精神本体论的争论。但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建”过程中企图在本体论这一重大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修改,用所谓实践本体论来取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的物质本体论。  相似文献   

10.
追寻世界的本原,探索存在最普通的本质根据,是本体论哲学亘古悠远的永恒主题。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不同时代的绝大多数哲学家又都用同一个范畴来表述自己关于本体的思考,这个范畴就是实体。实体构成了哲学史发展的基本链条,它把哲学史上所有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哲学联贯成一个整体。如果我们在最本质的意义上把哲学看成是一种思维方式,那么实体恰恰构成了从古到今所有以实体为核心范畴的哲学体系之间最本质的内在联系。因此,用实体来指称这种思维方式应是顺理成章的。哲学最深刻的进步莫过于思维方式的变革,作为这种变革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哲学代表着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它与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即“实体思维”究竟是什么关系?二者有哪些区别?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所实现的哲学变革的真正意义是什么?这些就是本文想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近代以前的哲学侧重于本体论研究,近代以后的哲学侧重于认识论研究,都是有时代根据的.前者适应于人们对世界的具体深入分析.……当今随着科学在分化基础上的整体化发展,产生了许多科学本身不能解决的社会矛盾问题,例如一向造福于人类的科学技术,为什么又在损害人类自身呢?这就提出了一个真理与价值的关系问题.对丰富多  相似文献   

12.
李祥俊 《阴山学刊》2006,19(6):44-47
近年来,有些学者通过对“Ontology”的翻译及含义的新阐释,提出中国传统哲学没有本体论的论点,但这种论点有把西方哲学史上某种特殊形态的本体论与作为哲学核心问题之一的本体论等同的倾向。本体论是关于终极存在的学说,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传统哲学中有丰富的本体论,并且呈现出独具一格的特色。本体论作为哲学的核心问题,是研究中国哲学史必不可少的内容,更是进一步发展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本生长点之一。  相似文献   

13.
生成的存在:人类实践本体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尽管遭到各种嘲笑 ,但是本体论仍然萦绕着我们的头脑。我们可以不考虑世界存在的实体性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我们自身的存在以及我们存在的环境。我们实践着 ,所以我们必然存在着。我实践 ,故我存在。本体论只能是实践的和生成的 ,不仅人类社会和人性是实践活动的产物 ,而且人类对世界是什么这一问题的看法 ,也是随着人类视野的扩大而逐步展开的。正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 ,人类确证了本体论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哲学史研究中的“两军对战”说,来源于日丹诺夫在1947年苏联哲学界召开的关于亚历山大洛夫所著《西欧哲学史》一书讨论会上的发言。嗣后,日丹诺夫在发言中提出的“哲学史就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的定义,即流行于我国。我们认为,尽管哲学史上存在以至贯串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但把复杂的作为人类认识史高度概括的一部哲学史,仅仅归结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史”(人们简称为“两军对战”史),显然是片面的,不完全符合哲学思维发展的历史实际的。 诚然,从理论上讲,“斗争史”和“认识史”并不互相矛盾。因为,人类的认识史就是思维领域里矛盾发展的历史,而认识领域里最根本的矛盾就是物质和意识、思维和存在的矛盾。哲学家在回答这一矛盾的两个方面的问题时,归  相似文献   

15.
任忱同志撰写的《哲学学导论》(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是我国哲学学研究的第一部专著。哲学,作为“使人聪明的学问”,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随着哲学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所发挥的社会功能日益显著,对哲学自身的系统的认识也就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从整体上对哲学自身的认识首先开始于哲学史。撇开所谓的“哲学史家的哲学史”不谈(它们只是哲学自我反思的一种必  相似文献   

16.
康德哲学是福柯哲学重要的理论来源。福柯十分关注从批判哲学到实用人类学的过渡和康德所提出的四大哲学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该做什么?我可希望什么?人是什么?这些问题构成所谓的康德问题,其中第四问总括前三问。在《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中,福柯对上述问题及其答案进行哲学反思,并提出了自己的四大哲学问题,即所谓福柯问题:人如何能思考他不思的东西?人如何能成为生命?人如何能化作劳动?人如何能成为语言主体?此外,福柯还多次论述康德回答的另一个重要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发现康德对启蒙问题的解答开启了现在本体论。基于此,他提出了我们自身的历史本体论。总之,福柯问题脱胎于康德问题,我们自身的历史本体论则是福柯对康德人类学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哲学史不仅反映了人类思维和认识发展的历史,而且也是每一代哲学研究者通过对哲学文本的解读而不断获得自身理解的历史,因而对于文本的解释是哲学研究中重要的一环.然而在文本解释与哲学的自身理解之间却始终存在一种理解的循环.一方面,文本的解释奠基于哲学的自身理解;另一方面,哲学的自身理解也有赖于对于文本的理解和解释.文章从哲学自身理解中存在的这一理解的循环入手,将文本解释提升到哲学史认识的高度来阐明这一循环,并试图通过对文本解释的空间和限度的分析来探寻摆脱这一循环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哲学?理性关系建筑学从我们思想的当下现实出发回答了这个问题。首先,哲学与智慧的区分让哲学史呈现为在自身做划时代区分的历史,诸时代的第一哲学从不同智慧形态那里继承了不同的使命。接踵而来的理性与自身的区分破除现代解释学所营造的历史连续性,突出现代世界独立不羁的生活基础及其各思想形态的完整性。最后,语言与自身的区分让思想切入我们的当下,解开海德格尔在语言的途中留下的尺度之谜,回忆起智慧之所思、其尺度和尺度所规定的事。面对所思及其诸整体,当下思想在审慎(Epoche)中获得明辨的力量,它不再迷惑于眼下哲学的假象,转而感激智慧的言辞,承认和赞同智慧之言所给予的思。  相似文献   

19.
人的理性观念的变化,潜隐着人的价值追求、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的改变,从而反映出人类历史、文化和哲学的内在趋向。本文拟从文化哲学本体论角度出发,提出理性“三个世界”的基本观点,并用以分析东西方文化和哲学的历史转向。 一 科学评判的对象侧重于真和假的问题,而道德哲学和艺术哲学则分别侧重于揭示善恶与美丑。真善美作为一种思想学说中的真理成份,和以人类进步与发展为最终真理标准的价值评判原则,无疑是理性在文化哲学意义上的客观内容。理性在西方哲学史中的亚里士多德、  相似文献   

20.
哲学并非如黑格尔所规定的那样,是至大无外,因而只能自圆其说。哲学是文化的核心精神,在外延上,哲学小于文化,它是文化的一个门类,在内涵上,哲学作为文化的精神则深于一般文化。因此,如果说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它表现着人的存在状态,那么,哲学必然认其文化精神的形式体现着人的本体论存在状态。在这种意义上,哲学即人学,哲学史上的一切哲学形式,哲学论题都不是偶然的,在其实质精神上都可以找到其人性根据。因此,只有哲学才必须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历史,重新认识和重新解释自己的历史,这种不断认识和解释过程正是人的不断生成和超越过程。哲学史是哲学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