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生态文明所指涉的对象或客体是由人类、社会、环境、自然所构成的一个整体,生态文明中的"生态"意味着人类—环境—自然三者相互关系中自然界的本源性和优先性,而其中的"文明"则意指人对社会—环境—自然之间内在关系的观念把握,以及对人类—社会—环境之间价值关系的实践建构。生态文明的内在逻辑包含着不可或缺且相互关联的三个方面:对生态系统及其运动的自在的和必然的规律的观念把握,对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辩证关系的社会建构,以及对人类—社会—环境之间新型价值关系的实践解读。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文明形态,摒弃了工业文明所倡导的"以人为中心"的物质经济价值观和自然观,取而代之的是将人看做自然的组成部分的"人—自然"整体价值观和自然观。从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看,每一种文明的生成,都有相应的经济形态与之对应。生态文明的经济形态为生态经济,它建立在"理性生态人"基础上,是对以"理性经济人"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超越。从生态文明的视角审视当下的中国,生态文明的构建不但要设计一套包括制度环境、具体制度和实施机制在内的制度体系,还要从政治保证、法律体系、经济支撑和社会条件等多方面为生态文明的构建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相似文献   

3.
负熵是物理学领域提出的一个概念,耗散系统需要通过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以获取负熵来抵消系统熵增态势。负熵是生命维持和进化的必要条件,负熵对人类个体和人类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就人类个体而言,人类高度发达的大脑是自然负熵的产物同时又是社会负熵之源,人类语言是大脑思维的信息外化,对于人类社会成员之间的沟通意义重大,人的生理、心理、精神需求在本质上是对负熵的需求。就人类社会而言,负熵对人类社会形态的演变具有决定性意义,社会系统遵循负熵最大化原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是负熵积累在社会系统中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化的自然就是使自然界成为真正的属人的自然界;人的需要的实现总是以自然尺度为基础的社会尺度与自然尺度的统一;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依据马克思的这些思想,社会发展应建立起以人为本的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这不仅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必然选择,也是社会文明的现实体现。社会主义作为人类社会迈向更高形态的必经之路,建设生态文明更是其题中应有之意。因此,认真总结和探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与亟待解决的问题,不仅有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人本思想,而且也有助于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价值域内"自然-人-社会"的重新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人类最新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具有丰富而深远的价值内涵,从价值哲学分析,其中最为根本的就是生态文明的自然价值、人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在三者组成的生态文明价值域内,应以更深刻的系统思维、更有机的和谐思维、更持续的公正思维来重新解读“自然-人-社会”系统。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是人类未来社会发展的更高级别的文明形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全国人民乃至全人类所共同追求的目标和向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儒家“天人一体”思想、道家“道法自然”思想、以及经过本土化之后的释家“众善奉行”思想中所蕴含的生态哲学理念,在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问题时所得出的独到见解,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良好的借鉴、启示价值和践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祖扬、邢子政在《南开学报》1999年第 3期撰文指出 ,根据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化自然发展的不同水平 ,迄今所知的人类文明划分为四种历史形态 ,在不同文明形态下人与自然关系各有不同特点。原始文明时代 ,人类匍匐在自然的脚下。农业文明时代 ,人类对自然进行初步开放。工业文明时代 ,人类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 ,社会生产虽然获得空前发展 ,但对自然的超限度开发又造成深刻危机。生态文明时代 ,人类与自然将实现协调发展 ,其出现具有必然性与合理性。为了建设生态文明 ,首先需要在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社会发展观等方面实现根本的观念变革…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是基于人类对工业文明恶果的反思而产生的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是,是人类遵循人、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生态良性发展的总和。目前,我国的生态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构建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9.
根据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化自然发展的不同水平,迄今所知的人类文明可划分为四种历史形态,在不同文明形态下人与自然关系各有不同特点。原始文明时代,人类匍匐在自然的脚下。农业文明时代,人类对自然进行初步开发。工业文明时代,人类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社会生产虽然获得空前发展,但对自然的超限度开发又造成深刻危机。生态文明时代,人类与自然将实现协调发展,其出现具有必然性与合理性。为了建设生态文明,首先需要在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社会发展观等方面实现根本的观念变革;其次,需要抓住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问题,如控制人口、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等,采取合理有效的方针和政策;再次,要在全社会树立和普及保护自然环境的法制观念和伦理规范。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应持正确态度,既反对盲目乐观又反对消极悲观  相似文献   

10.
从演变过程看,消费环境经历了限制消费、激励消费、可持续消费的三个发展阶段,其中,可持续消费环境基于连续时空运动中人、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准则,目的在于不断增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效益,实现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与自然资源有效利用以及社会文明不断进步三方面的协调发展,并通过技术、社会心理、法律、经济和制度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得以创新和发展,表现为人类的消费活动、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整体优化。  相似文献   

11.
唯物史观为人类理解和把握文明形态的生成演进规律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基本原理具有深层的文明意蕴:社会生产力是人类创造和推进文明形态的根本力量,生产关系是区分人类文明形态的内在依据,二者的矛盾运动是文明形态得以发展演进的动力源泉。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推进文明形态高质量跃迁,在生产关系的不断变革中生成文明形态的全新内在秩序,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唯物史观为根本遵循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必然也必须在进一步发展中自觉引领世界生产力发展,不断推进人类生产关系变革,重塑世界文明交往方式,实现世界文明和合共存、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社会环境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主体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条件。从社会角度分析,社会环境文明是人类在改造世界过程中,所营造的人与人之间、社会组织之间、人与社会组织之间协调发展的结构空间的净化与和谐,它所体现的是人类社会物质的与精神的结合的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其构成要素包括:社会秩序文明、社会风气文明、社会安全文明,三个文明相互作用,是一个有机整体。社会环境文明建设需要多方面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13.
试论环境和环境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良美 《学术界》2002,(4):204-214
环境是一个巨大复杂系统 ,它是包括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切自然因素 (要素 )的集合 (总体 )。与古代环境问题相比较 ,现代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综合性、动态平衡性、区域性、社会性和高智能性等基本特征。对现代环境问题的解决 ,要做大量的、艰巨的和长期性工作 ,其核心是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创建环境文明。这种文明将要冲破一切旧的生态环境问题上的传统观念 ,改变传统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生产方式、消费方式 ,建立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即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人与自然不是主宰与被主宰、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而是平等、协调的关系 ,对于人类来说 ,尊重自身首先要尊重自然 ,并在依靠自身的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 ,保持生态平衡基础上 ,建立起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新型的文明形态。通过理论阐述和分析 ,在认识论意义上给予我们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的整合性魅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是系统化的文明构成形态,体现人类多样机能的整合性,是复合性生态系统的人文呈现.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力量是人,但又必须是能够积极主动地认识、体验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关系的人,能够把人的生存与发展机制放在这种关系去构建的人.生态文明既需要整合文明形成中适宜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诸多文明形态,同时要通过情理构合而合成人类文明建构中人格主体所应该具备的多重观念、意识及行为.  相似文献   

15.
技术的形态是历史变迁的.在古代社会,技术作为人的在世方式,是一种日常生活世界的实践活动;现代技术则是人类利用自然、控制自然的工具;当代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社会正常运转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文明是某一地域文化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的全过程,也可以理解为地理、时间和空同的三维进程。文明的延续以至文明的衰亡,都与支撑文明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古文明的兴衰证明,文明靠环境来养育和支撑,当某一文明的环境发生变迁,人类必须通过文化的进步和更新来适应新的环境。文明是自然一社会一文化复合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人通过文化对环境产生生态适应,并达到一种动态平衡,而文明则是某一文化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的全过程。人类的生态文明,强调的是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提倡生态建设,强调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和绿色生产技术产品,倡导文明适度的消费方式和生态文明社区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宋一 《天府新论》2006,3(5):108-110
文化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需要建设先进文化,离不开对文化的理性的分析和思考,离不开对文化的科学认识和理解,离不开对文化的推进和发展。一、三维形态:文化的历时性从文化与人的发展角度看,文化是人在改造自然、  相似文献   

18.
先秦中华天人关系的五种形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天人关系是把握人类现实生存的第一性环节,人类早期文明即围绕天人关系多方面展开.先秦时期,中华早期天人关系从物质利用关系、科学认识关系、宗教崇拜关系、审美关系和哲学综合关系五个方面展开,它大致反映出人类与自然现实关系的基本形态.当代社会,惟有确立依天立人的中道天人观方可重建天人和谐.  相似文献   

19.
论科学、道德与文明的终极尺度及其历史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明是文化中积极性的成分,是人类与自身和自然界交往方式的科学化和道德化的体现。人种尺度和物种尺度构成科学、道德与文明的终极尺度,它们在人类生活形式中实现的程度差异决定了人类文明必将经历原始社会的自在的物种文明形态到传统社会的人种文明形态并最终发展到未来的自觉的物种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20.
论科技文化的现代形态叶明从历史长河看,人类宏大的文化系统可划分为自然文化、民族文化和科技文化三个层次。自然文化是人类进入社会性生活过程中所创造的第一文化,是人类发生、发展进程中的哺乳期文化,它表明人类从动物界进入了文明时代。自然文化不仅几乎占据了人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