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春秋时期联姻对邦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的联姻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政治目的,这对于加强异姓甥舅之间的血缘关系,巩固相互之间军事和政治同盟,改善双方的邦交关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对此不可估计过高,联姻对邦交产生的负效应亦不可忽视,其于邦交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2.
进入到春秋时期,戎狄蛮夷与中原地区的融合愈加频繁,主要方式有交战、联姻、被迫的人口往来、盟会、经济往来等。这些不同方式的融合,不仅打破了戎狄蛮夷与中原地区的传统分布格局,使得彼此间的差异化发展不断融合重组,而且促进了戎狄蛮夷对华夏文化的认同。在这个过程中,戎狄蛮夷与中原地区之间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也为之后秦汉民族大融合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各国的政治独立性逐渐增强,鲁国为提高自身的争霸实力,不断加强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统治管理。春秋时期鲁国公臣职官制度作为其政治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春秋时期鲁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借鉴古籍资料及现有研究成果,在考查西周政治制度与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对西周政治制度对鲁国官职制度的影响,春秋时期鲁国的公臣职官构成体系及鲁国公臣职官管理制度等春秋鲁国的公臣职官管理制度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4.
在春秋时期的争霸和征服战争中 ,县制发展起来。这时的县制 ,一方面是邦的扩展 ,是按照邦的模式设置起来的 ;一方面又是邦的自我否定 ,表现出变与不变两个方面。尽管楚县与晋县各具特色 ,但基本趋势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在中原大地上,一个年轻人正离开自己的祖国,前往当时经济文化较为先进的国家进行外交礼聘活动。这个人就是春秋晚期的常州先贤吴公子季札,他这次出使虽然以“通嗣君”的名义,但实际上其意义远不止于此。这次出使活动在《春秋》经文上的记载仅仅“吴子使札来聘”一句话而已,《左传》则对此不惜笔墨,凸显了这次出使应有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6.
艺术与品牌的联姻刖可时开始,或许不可考证。但时至今日,很多两者结合的案例证明,艺术给品牌带来了光环,品牌为艺术带来了资金。那么,两者联姻目前在国内的发展情况如何,在选择跨界合作时要注意什么,都是需要品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商代和西周,祭祀一直处于政治的中心.到了春秋时期,祭祀依然在政治传播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依然为政治家们所重视.但是长期以来,祭祀权与王权合一的局面被打破,祭祀权作为权力的象征正面临着名不副实的危机.与商代、西周相比,祭祀已丧失了昔日的尊严和威仪,无可奈何地走向了没落.西周以来为严格等级宗法制度而设的祭礼,在春秋时期处处显得不合时宜.祭祀一方面为政治所需要,另一方面又与政治相矛盾.由此,祭祀在春秋时期出现了比较混乱的局面:有时传达政治的意义,有时传达个人的意志,有时甚至徒具形式,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祭祀的政治传播功能在逐渐地丧失,并由政治的中心走向政治的边缘.  相似文献   

8.
春秋时期鲁国与列国的盟誓有不同的特征。一方面表现为多层次性,鲁国不仅与周王室以及当时的霸国有结盟关系,而且与中小国家也有结盟关系。另一方面表现为阶段性。春秋初期鲁国对外结盟的目的在于参与集团之间的争夺,春秋中期在于追随当时的霸主结盟活动,春秋后期又与新兴的霸主结盟。此外,鲁国对外的盟誓还呈现出灵活性特征。鲁国或与平等国家结成盟誓,或追随霸主参与盟誓,或在不同时机要么选择旧霸主要么选择新兴霸主参与盟誓,春秋晚期鲁国内部还出现了卿大夫之间相互盟誓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诗言志”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美学概念。长期以来,学术界更多从创作角度来把握它。本文则从读者接受的视角来观照和审视春秋时期“诗言志”,认为春秋时期的“诗言志”包蕴了创作与接受的双向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最早的接受理论。  相似文献   

10.
春秋时期,管仲以其卓越的胆识,辅佐齐桓公对齐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正是由于这种全方位的改革,使齐国的内政和外交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同时也使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成就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伟业。  相似文献   

11.
高丽忠烈王于高丽元宗十五年(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娶元世祖之女,同元朝正式建立了联姻关系.忠烈王以贵为元朝驸马的身份,频繁来往于元朝与高丽之间,不仅提高了其本身的地位,在政治上为高丽赢得了尽可能多的好处,而且密切了双方的关系,为双方和平友好往来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楚王在春秋战国时期四、五百年的历史中,一直保持着对公卿的控制,这和大权旁落的中原诸侯国极不相同,这一点是与其立国之制和历代楚王的统治有很大的关系的。本文重在从楚王对采邑的控制来研究王权的实现,借此说明楚王在土地政策上的严谨态度。  相似文献   

13.
贞节观萌生于春秋时期,是由女性所提出。它的产生是个人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女性“人尽夫”而无婚姻自主权的现实,人与人之间的忠德和明确的性道德,是贞节观产生的社会环境因素。女性对爱情的执著、自尊意识以及对“屈辱和难堪”的婚姻环境的不满所形成的逆反心理,是贞节观产生的个人内在因素。萌芽时期的贞节观是妇女自我保护的工具,是以人为目的的。贞节观不是父权制私有财产的直接产物,一夫多妻的婚姻家庭关系和男尊女卑的两性关系才是贞节观产生的社会前提。  相似文献   

14.
春秋时期是礼乐制度崩坏的时期,也是礼学思潮兴起的时期。春秋时期礼学的兴起表现在礼的地位的提升,礼的根源的追溯,礼的价值的反思,礼的涵义的辨析,礼治内容的重新诠释。  相似文献   

15.
楚国与其他诸侯国的联姻是楚国政治生活的重要方面,不仅反映了楚国与各国之间的关系变化,也有助于了解东周时期复杂的国家之间的关系。楚国联姻与其国策密切相关,春秋早期为求发展多与周边小国如郧、邓等进行联姻,春秋中晚期至战国初期,争霸使其与其他大国如秦、晋等联姻频繁,战国中晚期楚国由盛而衰,联姻已失去其政治意义。由于文化差异及地理位置关系,楚国无固定的联姻国,与东周王室也无联姻关系。  相似文献   

16.
春秋时期是大国争霸的时代。小国为了生存,逐步探索出了礼为护符和量力而行两大生存策略。这些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小国们独立生存的时间,缓解了争霸产生的张力,使争霸实现的局部统一具有更为坚实的基础,为秦汉大一统和中国统一作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7.
在春秋时期,龟卜作为传达神灵意志的媒介被淡化了,而在贵族阶级的政治传播、人际交往中却频频发挥作用.在许多时候,它实际上是一种服务于人事的政治装饰品,与传统"礼"法相通.贵族阶级在信息传通中把它借用来作为文饰的幌子,以增强传播的效果.卜官地位的衰落以及对自身职业的否定,昭示了隐藏在龟卜中的欺骗性已日益为人们所认识.  相似文献   

18.
中原经济区财税体制法治化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原经济区框架内,财税体制的不完善还很明显。从财政和税收的实有权限、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多变和“财税特区”的缺失来看,完善财税体制十分必要。同时,地方立法的特性又保证了财税体制法治化的可行性。从财税体制的宏观立法到财政转移支付的微观立法,再到某些“财税法律特区”的构建,中原经济区财税体制的法治化会逐步走向完备。  相似文献   

19.
20.
《诗经》中描写爱情婚姻,多次提到桑林,桑间或以桑比兴.其原因在春秋时期有媒氏在桑林中今男女相会之习俗,中春之月奔者不禁的婚姻是当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的一种补充.这种习俗源于远古殷商民族以桑林为祭祀高媒神之神社,更由于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之追求和社会对人口增长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