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依据,从文化信息传递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红楼梦》的两种译本(杨宪益夫妇的英译本、大卫·霍克斯的英译本)中宗教文化信息的翻译。霍译本主要采用了归化翻译策略,而杨译本则主要采用了异化策略。结合实例分析认为,尽管译者采用了不同的策略,却实现了各自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提出的交际翻译及语意翻译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指导.两者方法的根本分歧是交际翻译法强调表达效果与原文和谐统一,而不是语意的对等.本文以杨宪义、戴乃迭夫妇翻译的《红楼梦》中的文化语汇的翻译为例,简要分析了语意翻译及交际翻译在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游洁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2)
在功能翻译理论框架下,"合格"取代了"对等"的翻译标准.杨宪益、戴乃迭翻译的<红楼梦>和霍克斯、闵福德翻译的<红楼梦>,虽然翻译活动的策动者不相同,但由于译者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最终达到了各自的翻译目的,取得了理想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4.
邱进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2,31(2):117-121
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霍克斯译本)中的典故翻译进行研究,对比和分析杨译本和霍译本对于典故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和方法。通过研究表明,两个译本体现了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的影响,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了译者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5.
就文化翻译而言,涉及文化个性很强的文化信息翻译时,译者一般应遵循“内容先于形式”的原则。本文运用此原则来分析《红楼梦》中书名的英译,初步得出以下结论:遵循了“内容先于形式”原则的译文一般都能做到“达意”;反之,译文则未能剥开语言外壳,显露内核。 相似文献
6.
杨志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3(6):12-14
"性"在中外文化中一直是忌讳现象,《红楼梦》中的性话题描写,大量采用委婉语。从文化翻译视角,性委婉语的翻译要根据两种语言文本读者文化背景异同,综合采用直译、意译、直译加注、显化等手段,实现文化功能等值。 相似文献
7.
李茂莉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5):163-166
通过对《红楼梦》英译本中委婉语的分析,初步探讨了委婉语翻译的常见手法--直译字面意思、译成汉语委婉语、直译后另加注释、译成英语委婉语和省略忽视等。 相似文献
8.
马小红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1):6-9
《红楼梦》诸多英译本中,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合译的版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是一部影响较广的完整译本,尽管该译本在保留原著语言风格特色和关注译文读者阅读习惯及感受方面已做得很出色,但有些部分,尤其是既集中体现了曹雪芹善于设伏的笔力,又包含中国古典文学形式特色的金陵十二钗判词,译文虽有独到之处,但也反映出翻译的局限性。为此,尝试直接译出原著的影射、暗指之处,以期更好地帮助译文读者对原著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俗语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目的论,译者可以为了达到目的而采用任何他认为适当的翻译策略。在《红楼梦》的两个优秀的全译本(杨宪益的译本和霍克斯的译本)中,不同的译者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要求,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
王岩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0)
上个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领域发生的“文化转向”使得人们对于翻译本质的理解更为深刻、全面。翻译是一项复杂的文化交流活动,作为使者,译者在面对出发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时,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沟通方式,是翻译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后殖民语境下分析《红楼梦》两译本的文化与翻译,对当下的中外文化交流,特别是中国文化和文学的对外传播,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爱珍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3):88-91
《红楼梦》中有大量对联,它们在杨、霍译本中均得到了很好的翻译。本文从解构主义理论出发,对它们的翻译进行了仔细地探讨和分析。结果证明:文本本身的定义是由译文而不是原文决定的,译者是创造的主体,译文语言是新生的语言,一切文本都有互文性,原文与译文的关系是平等互补的关系。杨氏夫妇与霍克斯都充分发挥了译者主体性的作用,两译文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且互有优势,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是中国封建文化的百科全书。其中运用了诸多修辞手法,双关的运用尤为突出。本文旨在通过对两种译本中双关语翻译的比较,探讨两个来自不同国度的译者的审美观与翻译特色。 相似文献
13.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诗歌翻译在《红楼梦》的翻译中是一重头戏。本文首先对《红楼梦》杨宪益译本中的诗词翻译所遵循的原则作一总体性的评述 ,然后通过对部分诗联翻译中出现的失误或不足所作的细致评析 ,指出词语推敲对传达原诗意境之美和情韵之美的极端重要性。词语选择集中体现了译者的审美能力和译语能力 相似文献
14.
邹常勇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因受到不同的文化内涵、民俗习惯、风土人情等影响,文化信息的传递一直是翻译中的难点之一。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提出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常被人拿来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角度,通过具体的例证,分析林语堂先生英译本《浮生六记》在传递中国文化信息方面所做的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15.
胡艳红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6)
《红楼梦》中大量的优秀的诗词,是大观园这个特足背景下的严物,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杨宪益和霍克斯的《红楼梦》译本非常成功,但存在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所造成的不足.因此,译者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尽力减少不同文化所带来的翻译中的困惑. 相似文献
16.
卢静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49-51
从德国功能主义目的论的相关理论出发,分析杨宪益夫妇合译的《红楼梦》中习语的翻译。首先介绍了目的论的相关理论,指出翻译目的在翻译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接着从目的论三原则的角度详细分析了杨氏夫妇在习语翻译过程中如何体现了目的论的精髓。最后通过实例分析,阐述了杨译本中是如何通过多样的翻译方法,保留了中文习语的特色。杨氏夫妇对《红楼梦》中习语翻译的处理,体现了其旨在对外宣传中国文化特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科米萨罗夫提出的语用适应理论,要求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进行语用适应性的调整,使译作的语用影响与原作一致。俄罗斯著名汉学家帕那休克翻译的《红楼梦》俄译本在俗语俄译过程中采取了不同的语用适用策略,即保障对等理解、传达情感效果、完成“翻译外最高任务”等原则,较好地表达了《红楼梦》中俗语所蕴含着丰富的语用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朱薇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119-121
《红楼梦》中,仅仅一个"红"字就出现过许多次,人名、书名、地名、词曲和诗词中反复出现。而"红"字的涵义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对其翻译构成巨大挑战,从巴斯奈特领军的文化翻译学派对翻译活动中文化传递的主张来看,杨宪益翻译《红楼梦》过程中更多的采用异化策略,目的是为了保存民族文化;而西方翻译家霍克斯受当时西方社会文化的影响,更注重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更迎合西方读者的口味。 相似文献
19.
金钏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红楼梦》是我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古典小说,也是一部杰出的民族文化典籍。迄今译界广为推崇的有两个译本,由于其译者有着不同的文化取向或翻译目的,对其中民俗文化的翻译和传播的结果也就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20.
根据“汉语语用优先语义”观点,把汉语人物对话语言译成英语时,除了力求语义方面效果的对等外,还要优先注意语用效果的对等:语用对等优先语义对等。译者考虑在译语中体现原语的言外之力,留心原文本中有意违背交际原则的地方,理解说话人的弦外之音,使原语和译语达到语用效果对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