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美育传统相当长的时间里 ,美育经历了乐教、美术教育、心灵教育、情感教育等发展阶段 ,展示出了中国美育传统实践形态现代转换的历程。而现代中国美育理论和思想理论的建构是与西方学人如鲍姆嘉通、康德和席勒诸人的西学美育理论在中国的译解和传播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 ,美育内涵从以听觉为主的乐教向以视觉为主的艺术教育的变迁 ,中国传统美育从理论到实践发生了根本的转换 ,同时生成了其现代形态  相似文献   

2.
茶文化的美育作用表现在许多方面,本文从美学角度入手,对茶文化中的自然美育、文学美育和艺术美育的功能进行了重点探讨,意在发掘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美育内涵,传递茶的审美意图。美育即是一种情感教育,更是一种文化熏陶,而茶文化正是情感和文化的结合体,美育效果极为彰显。  相似文献   

3.
精英美育作为历史上形成的一种美育范式,涵盖了从古至今的一切社会文化精英所倡导的审美教育,它是一种有社会使命、有文化导向、有规范、有组织的审美教育。由于当代美育趋于大众化、生活化、社会化走向,在原有的精英美育之外,又出现了一种新的美育范式,即大众美育。大众美育是一种以现代大众传媒为主要依托的、由大众自发开展的自我教育的美育范式。两种美育范式虽各有其不同的社会历史根源和特点,但并非相互对立,可以通过相互沟通而达到共存共荣。如何加强两种美育范式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是当代美育获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美育与脑科学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繁仁 《文史哲》2001,3(4):64-69
我国素质教育的开展对美育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而美育研究的深入则有待于从实证的角度,特别是通过美育与脑科学之关系的探讨而取得突破。这可以使美育学科真正站在时代前沿并适应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美育同脑科学的结合目前可以从发展右脑功能、大脑皮质调节杏仁核机制与脑内吗啡肽的作用等方面着眼,而进一步的突破则需要建立与此相关的美育心理学。  相似文献   

5.
手工技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现代以来手工技艺在时代更迭中呈现出兴盛至衰落再至复兴的波浪式起伏发展态势,其纪录影像书写也随之经历了萌芽、发展及繁荣阶段。影像书写主要依托人类学、影视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并遵循各学科阐述逻辑展开,彰显着时代的塑造性,使不同时期二者的发展轨迹呈现出一定的非同步性。在当前复杂的社会语境下,尤其是伴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官方与民间的积极互动使手工技艺影像书写形成新的发展态势,其发展将会在时代脉络中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6.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是一套完整的系统,独树一帜,至今无人超越,极具现实意义。他首次将美育确定为国家的教育方针之一,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声望不遗余力地传播美育思想。蔡元培美育思想的突出之处是把康德的美学观与中国儒家礼乐传统融合贯通,并进行了创造性发挥,重点是塑造完美人格。他将美育的实施方法和范围归为三类:家庭美育、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  相似文献   

7.
美育与建国——新文化运动的美育迷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闫恒 《天府新论》2015,(5):14-20
本文分析了新文化运动前后美育思潮的若干面相,认为美育不仅是培养审美能力之教育,而且直接指涉现代国家精神秩序的形塑。康有为、梁启超从儒家传统美育思想之“转移风气”出发,以培育现代国民为目的;至王国维、蔡元培则受德国哲学影响,提倡“超功利”的美育观,偏离了塑造现代国家与国民精神的轨道,是为一种歧出;而后革命化、政治化美育风起云涌,主导了现代中国的美育实践。文章认为,“政府主导、修身为先、变化风气”的儒家美育思想在现代建国进程中仍然有其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蔡元培美学选择和美育实践的传统生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元培倾心美学并积极投身美育实践,他的美学选择和美育实践浸润着中国思想文化中的优秀传统。他不是传统的因袭者,但对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有肯定的一面,传统思想文化对他起过很大的作用和影响。这些作用和影响同整个的蔡元培精神、他的美学选择和美育实践是分不开的。其美学选择和美育实践的传统生成性,值得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影像时代,面临着影像艺术的挑战,诗歌艺术试图适应并反击影像的语言强势。影像时代,诗歌早已开始了对音乐性的逐步放弃;影像时代,诗歌也需开始对绘画性的逐步放弃;诗歌同时也应放弃“诗中有画”的传统诗歌美学,并在操作层面主动放弃对外在视像的刻意描绘而退守于内心心象的精心营造,以形成与影像艺术互相避让各呈其异的生存态势。  相似文献   

10.
狭义的美育,仅在美育课堂上进行美育抽象理论知识的传授,达不到美育效果;广义的美育,无限扩大美育的界限,只是一种美育的理想状态,无法有效实施.目前在美育教学中存在着:美育教学与专业教学,美育理论与美育实践,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等相脱节的现象.为此我们从“美育生态壁龛”的角度,提出了一种有效实施美育的方法,即根据与美育实施的亲密程度,找出有助于美育实施的最直接的各种范围条件,结合当地特色增加美育技能,把美育理论和实践技能有机结合,以美育为中介转变学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从而最有效的实施美育.  相似文献   

11.
李健  翁再红 《阴山学刊》2009,22(5):113-116,128
美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得以实施,是一生倡导美育的蔡元培致力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之一。为此,蔡元培不仅积极投身美育实践,而且在理论上也给予了较为系统的总结。确切地说,他最终从对象、内容和方法三个方面,提出了美育实施的系统方案,从而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美育实施观。这些系统的美育实施方案,对于当前的高校艺术教育工作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徐鹰 《青海社会科学》2008,42(1):189-193
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和谐统一的社会,从和谐美学看,美育在达到和谐的社会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当代美育的大众化、科技化、生活化、个性化四大特征,旨在探索如何使作为社会主体的人通过审美教育促进其鉴赏力,培养其审美思维方式、同情心和合作精神,超越精神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略论西方美育理论在现代中国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中国美育理论和思想理论的建构与西方美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紧密相联。现代中国美育的概念形式,大多是在译介和传播西方学人如鲍姆嘉通、康德和席勒诸人的美学等现代知识学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当代学者张君劢、沈建平在全面介绍并评述西方美育定义及其派系状态的过程中,对现代中国美育整体形式建构及其知识学之分类研究作出了较大努力,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应试教育、美学理论研究、人的认知心理过程的“两分”认知习惯等方面分析了美育在中国教育中不受重视的原因 ,并从美育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角度论述了美育对教育的意义。文章认为 ,当教育被美之精神统领时 ,美育将一跃成为“大美育” ,这是我国美育必须达到的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美育的历史进程与目标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育在中国是作为一项自觉设计的“现代性”工程浮出历史地平线的。从社会语境上来看,它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和现代化追求相匹配;从思想文化背景上来看,他以对现代思想和学术的知识诉求为精神支撑。就历史进程而言,20世纪前半叶是中国现代美育的倡导、确立与初步探索时期,建国至今的50多年则是中国现代美育的沉寂与再恢复以至繁荣发展时期,前后两个阶段的美育理论研究和美育实践探索各有其关注重点和时代特色。但无论前期还是后期,为兴业强国的目的而新民立人,始终都是中国现代教育也是中国现代美育的目标和使命所在,从而使中国现代美育具有了深刻的历史与人文蕴含。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于“理论的彻底”还缺失深入性、系统性,对于“Z世代”大学生还欠缺亲和力、针对性,对于“融媒时代”还缺少适应性、创新性,对于“价值多元化”还缺乏主导性、兼容性。以美育优化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应然选择和实然举措。其理论逻辑在于美育与核心价值观教育共同着眼于时代新人培育,核心价值观教育重在育人之“大美”,美育重在育人之“大德”。实践进路为提升“服从”效度,以美育增进概念识记和理论建构;加快“同化”速度,以美育推进情感认同和意志生成;增强“内化”力度,以美育促进信仰强化和实践转化。  相似文献   

17.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逐渐从青少年向成人过渡的重要时期,是其身心发展的高峰期。培养健康的身心素质单靠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已经难以奏效,而音乐美育将是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有效方法之一。文章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探讨了音乐美育的愉悦性、情感性和交往性等三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美育观以人生存的有机整体性为根据,主张美育活动与智识、伦理及日常行为融为一体地进行。这种美、智、行或美、真、善相融一的有机整体性美育观与以席勒为代表的西方将人的精神切割为感性与理性,再用审美救赎的思辨性美育观是不同的。它更强调在人的现实生存整体性中,在各种生存活动中随时地进行美的创造,这是一种随时可行的生存解放、生存超越。比之西方思辨的美育思想,它更符合人有机整体性生存的基本定性,也更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人类社会的商品、文化和意识形态越来越深地受到电子传播的影像影响,形成影像社会.影像成为存在与同一性的本身,影像改变了语言的指称、地位和作用,影像成为新的形而上学.传统的主要以逻辑和思辨为方法的理性意识形态逐渐为以感性画面为主要方法的影像意识形态所取代.与传统的理性意识形态相比,影像意识形态诉诸于感性的画面、强大的拍摄和制作播出技术能力,在各个方面具有更强大的控制力量,但其本质上仍然属于唯心主义的"虚假意识",对社会起着"辩护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美育是一个受到漠视的领域,高等教育的美育尤其如此。然而世纪之初的高等教育呼唤着美育观念的更新、美育思路的转换。本文尝试着开启一种适应新世纪教育要求的高等教育的美育观念——从美育即“审美教育”转化为美育即“美化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