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利用Schlenk技术,以C_6H_5NCS和Fe3(CO)_12为原料,在室温下反应,合成出了新的标题簇合物Fe_3(CO)_8(CN)(μ_3-S)_2.通过IR、13 ̄CNMR及X-ray四圆衍射等结构表征手段证实,标题簇合物中单取代配体(CN)是在畸变四方锥Fe_3S_2骨架的端基Fe(3)原子上。  相似文献   

2.
本文使用Schlenk操作技术,以Fe3(CO)(12)与phNCS在温和条件下反应,除了制得一取代物外,还制得一个新的二取代产物,通过元矛分析、IR、MS、1HNMR和13CNhIR表征,确定它们的化学式为Fe3(CO)3(CNPh)(μ3-S)2和Fe3(CO)7(CNPh)2(μ3-S)2。  相似文献   

3.
本文合成了簇合物〔(Ph3P)2N〕〔FeCo3(CO)12〕并测定了其晶体结构。单晶结构数据如下:M=1107.36,单斜晶系,空间群P21/n:a=13.857(3),b=10.906(5),c=32.155(6),β=100.09(2)°,V=4784(2)3,z=4,μ(MoKα)=14.48cm-1,Dc=1.537g/cm3,F(000)=2232。用3082个可观测衍射点(Ⅰ>3.00σ(Ⅰ))对结构进行精修,最终偏离因子R=0.136,Rw=0.168。在该簇合物中,FeCo3骨架是一个四面体构型,其中阴离子〔FeCo3(CO)12〕-的负电荷集中在簇骨架的Fe原子上。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低温及真空──惰气操作技术成功地合成了一种新的多核羰基金属氢化物(C_6H_5)_3PAuHFe_3(CO)_(11)·C_6H_5CH_3,并用元素分析、IR、 ̄1HNMR和MS等分析测试技术对它进行了结构表征,所得结果与推测的化合物相符。  相似文献   

5.
用穆斯堡尔谱,XRD及TEM技术对铁系无铬型催化剂的前驱态,母体及还原态在不同工艺条件下的生成及晶相结构的微变过程进行研究。确证了水合四氧化三铁Fe3-xO4.nH2O和γ-Fe2O3晶态的形成,及探讨晶相参数微变引起晶体结构的差异导致催化活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木薯淀粉与丙烯酸的接枝共聚台反应.选用(NH4)2S2O8、FeCl3、H2O2-FeSO4、KMnO4等不同引发剂作比较,结果表明过硫酸按是一种很有开发前景的引发剂,其最佳反应条件是丙烯酸浓度为1M,反应温度为50℃,反应时间为2h.对所得共聚物的吸水量及保水率进行了测试.  相似文献   

7.
利用助剂K2Co3、C(52)CO3、Cu(NO3)2和Mn(No3)2对担体γ-Al2O3表面进行修饰以及KCl助剂对γ-Al2O3和SiO2相体表面修饰,制成负载型Fe-Co双金属簇催化剂。考察其CO加氢反应催化活性和选择性,比较催化刑中添加助刑对CO转化率和低碳烯烃选择性的影响,为制备高活性和选择性的CO加氢催化剂探索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Schlenk技术,在室温下以亚磷酸三丁酯配体P(OBun)3(Bun=CH3CH2CH2CH2-)和FeCo2S(CO)9为原料进行反应,合成出了三个新的异核羰基簇合物。通过元素分析、IR、1HNMR以及MS等表征手段,推测出新簇合物的分子结构分别是FeCo2S(CO)9的一、二、三取代衍生物。  相似文献   

9.
本文合成了簇合物(Ph3P)2N)(FeCo3(CO)12)并测定了其晶体结构,单晶结构数据如下:M=1107.36,单斜晶系,空间群P21/n,a=13.857(3),b=10.906(5),c=32.155(6)A,β=100.09(2)°V=4784(2)A^3,z=4,μ(MoKa)=14.48cm^-1,Dc=1.537g/cm^3,F(000)=2232。用3082个可观测衍射点(I〉  相似文献   

10.
利用XRD、TMS-GLC(三甲基硅烷化)等方法,对C3S-CaSO4·2H2O-H2O、C3S-Ca-SO4-H2O、C2S-CaSO4·2H2O-H2O、C2S-CaSO4-H2O 四个系统的水化过程进行了研究,测定了结合水生成量、Ca(OH)2 生成量、[SiO4]四面体聚合度及浆体的强度。结果表明:适量的煅烧石膏或二水石膏均能促进C3S和C2S的水化,但两类石膏的促进效果相近;指出了同二水石膏相比,煅烧石膏提高硅酸盐水泥强度机理的研究,应从它对水泥中铝酸盐矿物的水化和浆体结构形成过程的影响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1.
设计制作了一种新型医用光纤压力传感系统。首次成功地用于齿科研究中对全口托牙基座与其下组织之间压强的测量,结果令人满意。文中重点讨论系统所用光纤压力传感器的数学模型、结构与特性。  相似文献   

12.
运用聚电解质自组装膜对基片表面进行化学改性,通过原位聚合法及自组装方法在基片表面沉积聚吡咯薄膜,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对聚吡咯薄膜进行了分析表征。采用平面叉指电极制备了PPy薄膜气体传感器,研究了其在常温下对有毒气体NH3的敏感性及对?30℃~+60℃温度范围内、5.9%R.H~59.6%R.H范围内的湿度其敏感特性的变化,讨论了薄膜沉积时间对气敏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对浓度为0~141ppm的NH3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对氨气的响应及恢复特性也很好,当沉积时间为20min时,该传感器的NH3敏感特性最好。  相似文献   

13.
文章提出对象感知系统的设计原则以及一种建立在模糊集上的多元对象模型 ,定义了感知空间、感知中心等概念 ,构造了一种基于信息熵的感知算法 ,所提出的模型和算法经理论论证能够满足感知系统的基本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14.
计算机、通信与传感是现代科技的三大支柱,它们不约而同地与美学结盟。计算机美学与信息论美学方兴未艾,传感技术亦日益成为通约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掮客。传感论在美学的理论框架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对象、参数内容与理论目标及学科价值,传感论美学所具有的学科理论的合法性席位昭示它自身成为技术美学新成员是可能的。同时,传感技术在信息技术中的掮客身份愈来愈抽象化与审美化,信息技术的生产主体、知识构型、商业流通、编码解读的科技化亦等同于社会风险的不断增加,这些风险也暗示亟待建设传感论美学理论的迫切性与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对岷江上游典型流域研究区实地踏勘和定位观测的基础上,综合利用ETM和ASTER遥感数据、地面实测数据和常规观测数据等资料,结合森林水量平衡原理,建立了岷江上游典型流域林冠截持降雨遥感信息模型。以遥感图像中单个像元作为测算单位,对模型参数叶面最大持水度、覆盖度、叶面积指数(LAI)进行了计算,并对岷江上游毛儿盖地区林冠截留降雨量进行了反演。并利用研究区实测数据、生态环境本底遥感调查数据和水文气象数据对上述模型反演结果进行验证和精度分析。结果表明,模型反演结果精度较高,能较好反应研究区植被冠层截留量的实际状况。  相似文献   

16.
卫星遥感数据相比传统证据采集方式存在优越性,近些年也频繁地被国际和国内法庭争端当事方用作证据。法庭在是否采信的问题上立场不一,国际法院在涉及领土主权争端案件中对其较为排斥,国际刑事法院、欧盟法院和部分国家国内法院在涉及特定事项时态度较为肯定和积极。原因和卫星遥感数据本身的特质有关,在有着无可比拟优势的同时,其作为证据仍存在个人隐私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专家证词真实性等问题。卫星遥感数据法庭可证据性问题集中体现了科技与法律之间相互促进和矛盾性,国际社会目前立法仍为空白,国际和地区实践处于分而治之的局面。  相似文献   

17.
诗词的语言,是感性的语言,是感觉的语言,是充满形形色色的具象的语言.从语言认知的"词汇-语义"的角度,比较苏词的触觉类具象、味觉类具象及其感知,是一种非常新鲜而有趣的的探索,这种探索有助于推动和革新中国诗歌的传统研究和现代研究.  相似文献   

18.
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主要是在审美欣赏中培养的 ,大体上说 ,主要是通过对课文进行审美感知阅读、影视的审美观赏和自然的审美感悟等获得的。审美感知阅读是指学生在阅读时 ,对作品的语言符号、意象等在头脑中的感知反映 ,从而获得审美的感悟。审美感知性阅读一般有语言的感知、形象的感知和情感的感知等  相似文献   

19.
触觉传感:从触觉意象到虚拟触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触觉不仅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技能,也是构建人类文明的重要手段。触觉信息跨时空传达的需求催生了触觉传感技术。伴随着机械触觉传感技术、影像触觉传感技术、数字触觉传感技术的演进,身体经历了触觉的疏离、失落和复归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触觉意象的心理完形建构、触觉仿像的感官补偿、虚拟触觉的触觉仿真,使触觉传感技术始终行走在向着身体触觉交互回归的道路上。虚拟触觉传感技术不仅将人的触觉转化为信息,而且将"物"转化为触觉信息,借助互联网的虚拟触觉交互,消解了横亘在主体与对象之间的技术媒介,实现了触觉"无意识"的跨时空"存在"。  相似文献   

20.
遥感图像中的军用机场识别算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针对遥感图像的军用机场快速识别方法.首先,对图像进行适当的增强处理,并在此基础上使用Hough变换提取出机场的线状几何特征.然后,利用跑道边缘的平行直线特征和跑道边缘与可能机场区域的重叠关系识别出军用机场.本文用真实的遥感图像测试了这种新算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提供准确的识别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