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针对的是人的生活本身,是人类创造的又一种文化形式,其特点是活态的、无形的(或是以非物质状态存在的)、口传身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内含着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族群文化生命的密码.黄河上游甘、青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聚居之地,也是中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以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荟萃、交融的地区.东乡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等黄河上游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不但是黄河上游各民族长期融汇交流过程中升华而成的思想文化的结晶,而且也是当代各民族创造和生产新文化的动力和源泉.  相似文献   

2.
中国作为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文化多样性的集中体现。保护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守护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精神家园,也是对少数民族人权的维护。本文以中国现行法律制度建设为视角,从立法、行政、司法各环节总结概括出中国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四个主要特色做法:"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现行法律制度中具有相对独立地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立法先行,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较早地受到法律保护;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行特别政策措施,使其得到比以往更有效的保护;勇开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法救济先河,使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从应有权利、法定权利成为现实权利。  相似文献   

3.
杨志新 《回族研究》2012,(4):96-100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简称国家级名录)的建立,为展现和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搭建了平台。回族作为一个人口较多、地域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却明显不足。是回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不够,还是相关的保护措施滞后?亟须非遗保护单位和研究者跟进。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发展重要的文化资本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自然环境中所创造出的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体现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的文化形态之一.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种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使其具有了经济价值的增值性,成为最能体现文化差异性的文化资源,井具备了进入文化产业,成为文化资本的潜质.本文从差异性消费入手,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于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存,承载着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民族记忆,对于人类文明的传承文化的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三台山德昂族乡为例,从有关旅游开发中"真实性"的研究视角,结合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的德昂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试图探寻出一条适合少数民族村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6.
论黑龙江省鄂伦春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黑龙江省共有18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鄂伦春族就占5项;做好该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是传承与弘扬中华各民族文化、提升黑龙江省旅游品质的关键所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为切入点,介绍了黑龙江省鄂伦春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在客观认识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保护与利用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族节日的传承与发展是保护民族节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通过梳理民族节日传承与发展的历史,可以从中总结和归纳出一些可取的经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一定的借鉴。本文以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景颇族"目瑙纵歌"为个案,通过对陇川县景颇族"目瑙纵歌"发展历程的梳理和分析,指出民族社区精英、政府、民间社团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中具有的重要作用必须重视。  相似文献   

8.
吴庆光 《民族论坛》2011,(12):27-29
潇湘热土.历史悠久,各少数民族创造了丰富、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札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展现了湖南少数民族充沛的创造力,体现了湖南少数民族优秀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是湖南乃至全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民族文化”专栏,首先关注的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中构成特定的类别,加强对其保护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现代社会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面临严峻挑战,一旦受到影响就需对其进行补偿。补偿的理论基础就在于少数民族的习惯权利的确认以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应保持一种平衡。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补偿的具体措施是利益分享,适合中国国情的利益分享方式是金钱补偿。  相似文献   

10.
新疆地处"丝绸之路"枢纽地段,是古代东西方文明荟萃、撞击、交融之地.从古至今,生活在这块广袤大地上的各民族人民以其聪明才智创造出了无比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中华传统艺术及世界文化增添了不可取代的异彩.本文通过对新疆各民族传统舞蹈的论述,阐明传统舞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强调了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文化工程,以期引起更多的人对抢救、保护、研究传统舞蹈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创举,也是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核心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具有保护主体多元化、保护内容层级化全面化、保护方式活态化等特征和优势,能有效提升区域内各民族成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参与感、认同感和获得感,是构筑行动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有效路径,可以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力抓手。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急速发展的文化变迁过程中,多样性的民族文物一一中华民族伟大共同体的见证物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已成为举世瞩目的一个问题。2000年6月在巴黎举办的重点探讨经济全球化对文化领域影响的首届国际文化节上通过了《文化性和文化多样性权利宪章》,要求有关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采取措施,加强管理,使各民族的文化教育和宗教信仰得到尊重和保护。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正式发起设立《人类非物质和口传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中国各少数民族物质性、非物质性及口传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个丰宫的宝库。保护这一文化遗产是具有…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个民族利用传统知识和传统文化传承创造而形成的重要文化成果,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能很好地体现民族精神.当前,我们在享受现代文化的同时也必须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和传承因为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商业化的过程中都存在较为严重的不当利用和滥用情况,这给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源地的利益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同时给我国非物质...  相似文献   

14.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各民族在传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智慧结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山西太谷地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辉煌的历史传统,该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鲜明的地方特色。本文主要针对山西太谷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展开分析,旨在从知识产权视角对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可行性保护,使其发挥自身的经济价值和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长期工作,高校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对传承中华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高校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能够改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缺乏保护人员的问题,也能够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有序开展,还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高校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能继承民族的根,弘扬民族的魂,使中华文化永久获得传承。  相似文献   

16.
石屏彝族海菜腔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其独具特色的原生态音乐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但在传承中依然面临着严重失传危机,亟待保护。本文从旅游开发的角度,提出海菜腔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规划、协调各利益相关者、构建海菜腔旅游文化生态系统、建立保障机制等对策,以加强海菜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劳动与智慧的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的民族之魂,承载着我们民族延绵不绝、生息繁衍的基因密码。截至到2017年7月,云南已拥有172项省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国家级的就有35项,省级也有多达123项,开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早已成为当代中国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复兴与弘扬中华文明的核心环节。  相似文献   

18.
石屏彝族海菜腔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其独具特色的原生态音乐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但在传承中依然面临着严重失传危机,亟待保护。本文从旅游开发的角度,提出海菜腔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规划、协调各利益相关者、构建海菜腔旅游文化生态系统、建立保障机制等对策,以加强海菜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这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严峻挑战和市场经济的猛烈冲击.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问题日益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作者和传承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至关重要的核心因素,传承人的培养工作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息息相关.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主体共同参与.本文在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协同创新培养的必要性与意义的基础上,认为应从增强传承人传承意愿、提升传承人传承能力、优化传承的外部环境三方面通过多方协同合作,创新传承人培养模式;并据此提出了模式实施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提供若干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保护、开发利用的必由之路。石林县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依托石林旅游产业已经显示出强劲的文化生命力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