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从人口迁移流动的不同形式及其演变趋势、中国国内人口迁移整体强度的国际对比、人口迁移流动的微观生命过程、以及人口循环流动的发生发展机制和近期演变等4个方面回顾了国际上对人口迁移流动演变趋势及其机制的相关研究,并根据从中获得的借鉴和启示对中国人口迁移流动的未来走势做出判断,认为目前我国人口在区域和乡城间迁移流动的减缓更多预示的是人口迁移流动形式的改变,而不是其整体规模和强度的下降,后者还有着相当大的上升空间;今后仍不可忽视针对迁移流动人口的各种公共服务的转移、接续问题,并要根据人口迁移流动形式的变化,尤其是人口在城市间和城市内部迁移流动上升的新形势,与时俱进地改进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2.
资本形式、国家政策与省际人口迁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文章运用条件罗吉特模型(CLGT),从省际迁移人口迁入省份选择性的角度,分析了省级社会经济因素和个体因素对不同性质的省际人口迁移行为的影响作用;讨论国家与政府在控制和引导人口迁移流向与流量时的政策问题。作者认为,国家宏观投资对中国的人口迁移与流动的宏观调控是部分失效的;三种资本由于各自目的不同,对人口迁移与流动的引导作用也不尽相同;省际迁移者对迁入省份的选择是个体在自身特征的基础上,对宏观经济状况的调整与适应。  相似文献   

3.
对流动人口流入地宏观选择机制及其稳定性的讨论有助于深入理解我国省际人口流动的空间模式及未来发展趋势。文章使用2000-2020年间历次人口普查、小普查及相关统计年鉴数据,结合迁移网络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学宏观理论,在统计检验多种重力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分层泊松模型考察社会网络、劳动力规模和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在省际流动人口流入地选择机制中的作用及其在时间上的稳定性;并在中国情境下对经典的存量重力模型进行理论扩展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流出地与流入地的迁移社会网络对迁移流的规模与方向起到显著的正向影响,这种作用在历时变化中呈现出极强的稳定性;作为人口迁移流的源头,流出地劳动力人口规模对人口迁移流呈现显著且一致的正向影响;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流的影响具有相对稳定性,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异仍然是我国人口迁移流动的重要原因;流出地人口的流动强度对人口迁移流发挥着极强的持续稳定性影响,显现出流出地流动文化在供应端的决定作用。鉴于社会网络在流入地选择机制中的重要作用,传统的存量重力模型应被扩展为社会网络-重力模型;鉴于流出地劳动力规模在省际人口迁移流中的基础作用,我国省际人口迁移流的可持续问题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口迁移的选择性:基于五普数据的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人口迁移的选择性一直以来都是人口学家和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文章利用2000年中国人口普查微观数据,重点考察了1990年代后期在转型社会中中国人口迁移的选择性问题。研究表明,中国人口迁移具有较强的年龄选择性和教育选择性,但青年迁移者中,女性所占比例有所上升且呈现出高于男性迁移风险的态势。同时,户籍制度是影响迁移决策和决定迁移类型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我国省际人口迁移与距离关系之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引言 因为人口迁移乃人口在地表上的移动现象,所以距离是衡量和影响人口迁移的基本地理要素,人口迁移与距离的关系,构成了人口迁移现象的基本地理内容。也因此,探讨人口迁移与距离的关系,乃是人口迁移地理学研究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距离作为一个基本地理要素,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就是阻碍、减小人口迁移;距离越大,人口迁移减小越多。这是人口迁移与距离关系的一般规律。但不同地区及其不同类型的人口迁移,由于所受影响因素与迁移机制的不同,距离对其影响的大小也将有所不同,从而  相似文献   

6.
社会排斥视角下移民问题研究:理论发展与欧洲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叶青 《西北人口》2011,32(3):88-93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无论是走向统一的欧盟还是正在加速进入城市化和工业化轨道的中国,都经历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并引起广泛的学术界讨论。已有的研究对人口迁移的动因、方向、迁移的人口学特征、劳动力市场重组等问题进行了详尽的阐述;然而关于迁移人口的社会排斥问题分析还较少。本文系统地回顾了关于人口迁移与社会排斥的研究,以期对我国内部迁移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野。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回顾欧盟人口迁移的历史背景以及移民危机的产生;第二部分提出迁移背景下的社会排斥问题;第三部分从劳动力市场和福利国家两个角度分析了迁移人口社会排斥的机制与特点;最后一部分是结论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同生育、死亡、婚姻、就业等情况一样,人口迁移流动行为也因年龄不同而异。有的人在一生中可能有数次迁移,也有的人一生中一次也不曾迁移。但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迁移行为因年龄不同又往往呈现一种有规律的波动现象。研究人口迁移在不同年龄的差异和特点,以及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对正确引导合理迁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有重要意义的。 研究人口迁移比研究死亡率、生育率起步要晚,至今尚未形成如生育和死亡那样比较普及的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本文试就1986年中国74市镇人口迁移调查资料,参照寿命表,生育率表、结婚率表等表式研究法对年龄别迁移率、总和迁移率和一生中迁移模式做一初步分析,作为一个探索。  相似文献   

8.
<正> 人口迁移对迁移者的性别、年龄、婚姻生育和文化程度、职业等方面的特征往往具有较强的选择性。选择性是指在同类事物中具有某种特征的那些量的多少。迁移人口的许多特征量往往与迁出地和迁入地的非迁移人口有着明显的差别;同时,迁移又会促使迁移者的某些特征量沿着所选择的方向进一步发生变化。因此,迁移必然会对迁出地、迁入地人口以及包括迁出和迁入地在内的总人口带来种种不同的差别效应。深入研究人口迁移问题,必须充分注意差别人口迁移的差别人口效应。  相似文献   

9.
八十年代中国人口迁移的转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80年代是我国人口迁移特征纷繁变化的一个重要时期.首先,自80年代初以来,我国人口的迁移与流动日趋活跃,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迁移的流向和形式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口迁移的宏观流向发生逆转,延续数百年的向北方迁移转换为向东南沿海迁移;城镇化进程加速,尤其小城镇得到高速发展;向稀疏地区进行开发性迁移转变为向人口稠密区的集聚性迁移,即由外延扩展型迁移转变为内涵发展型迁移;迁移类型与机制发生变化,计划迁移的比重下降;工业和第三产业移民占居主导地位.可以认为:80年代是我国人口迁移的一个转换阶段.这里根据1987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和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就我国人口迁移的转换特征及其发展的趋势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农村人口向城镇的大迁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农村之间、城镇之间、城乡之间的人口迁移相应增长。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导致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迁移和流动。本文拟根据74个城镇人口迁移调查的资料,估算建国以来农村人口迁入城镇的数量;并对社会主义人口迁移的理论和政策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自然环境在人口迁移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研究人口环境迁移不仅是对人口迁移理论与应用研究视角的拓展,也是切合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题和发展方向.本文在梳理有关人口环境迁移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简述了有关人口环境迁移研究的发展阶段,重点论述了"环境迁移的简单模型""、环境变化类型驱动迁移模型"、"多要素驱动迁移概念模型"、"人口环境迁移倾向效应模型"等有关环境迁移研究的四种分析框架.针对目前有关人口环境迁移研究的现状,展望了今后人口环境迁移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并指出在理论与方法层面更应注重定量的研究方法和跨学科的交叉研究.  相似文献   

12.
周皓  雷琳旋 《人口研究》2023,(6):107-125
出生地信息是人口迁移研究中的重要信息之一,可用于判断终身迁移人口。利用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以时期-队列和省际差异为分析视角,从迁入与迁出两方面,描述了全国及各省份人口省际终身迁移的宏观水平、流向以及年龄模式的现状及变化。研究发现,终身迁移是历史时期移民运动与当前人口迁移流动综合作用的产物,带有的历史印记会被当代趋势逐渐湮没,存在明显的省际差异;终身迁移的空间分布在稳定中呈现出迁出地扩散和迁入地在集聚中扩散的特点;中国人口仍相对凝固;队列分析表明终身迁移具有时间累积效应,且与生命事件密切关联。出生地信息具有独特的有别于其他口径的研究视角,应加强迁移流空间扩散趋势、双向迁移流的存在条件与因果机制等研究。  相似文献   

13.
<正> 人口迁移是一种复杂的人口再分布现象,除了那些纯属政治性、强制性的人口迁移外,人口迁移的主要考虑因素总是基本上出于经济原因。即使微观地探究个人的迁移动因,虽然各有不同,复杂多样,但归根到底,还是出于提高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愿望。宏观地考察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过程,可以说这是一种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论对迁出地区或迁入地区都发生种种影响,必须对出入地区,特别是迁入地区全面考虑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了解因而发生的生态变化,按照生态规律办事,才能使迁移过程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一、人口容量和人口分布的关系1.对人口容量的理解为了减轻人口稠密地区的人口压力,人们总是希望或企图人口由这些地区迁向人口疏稀地区。但是,人口迁移是否得以实现和巩固下来(亦即不发生返流现象),并从而推动迁出和迁入地区双方共同发展,并不是简单地决定于两地区之间人口密度上的差异,而主要决定于各地区人口容量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我国八十年代末期区域间人口迁移和经济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正> 以往对迁移的研究多集中在对迁移原因的研究,而对迁移结果的研究则尚少(廖正宏:《人口迁移》)。本文试用空间均衡的理论讨论中国八十年代末期人口迁移对区域“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分布”的影响。本文第一部分说明了数据的来源及其局限;第二部分讨论了人口再分布对区域间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分布影响的四种可能性;第三部分  相似文献   

15.
马金龙  李莉 《西北人口》2006,(2):19-20,25
中外人口迁移和流动理论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对人口迁移和流动引起的社会变动做出了普遍意义上的理论解释和分析,但关于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特别是人口流动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不多,以宁夏固原市为例,从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运用灰色关联理论加以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流动人口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具有极高的关联性,区域间人口流动性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优于区域内人口流动。  相似文献   

16.
省际人口迁移迁入地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段成荣 《人口研究》2001,25(1):56-61
当一个人作出迁移的决定之后 ,还需要作出向何处迁移的决定。在以往的研究中 ,对于人口迁移的迁入地选择过程缺乏研究。本文利用 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 ,通过建立人口迁移分析矩阵 ,探讨了对人口迁移迁入地选择过程进行分析的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口学研究工作的深入,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迁移问题也引起政府有关部门及专家学者们的极大关注。为了搞清楚人口迁移活动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增长中所起的作用,我们在内蒙古自治区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于1984年在内蒙古自治区进行了一次计划生育与迁移的抽样调查。本文将通过对这次调查中迁移资料的分析,来研究和探讨自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特征。  相似文献   

18.
人口迁移的理论和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口迁移研究应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也需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已有的迁移理论学说,有些适用性较广;有些只是一定历史时期一定经济条件下的若干国家或局部地区的实践总结.对于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和阶段性局部性的经验概括应该加以区别.我们只能吸取适用于中国国情的理论原则,并且在分析中国人口迁移的实际情况和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做出新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以推进人口迁移的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19.
范力达 《人口学刊》2003,70(3):21-24
国际间的人口迁移与境内迁移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些不同包括国际间迁移遇到更多的障碍,受到各国迁移法规和政策限制;迁移者知识和技能是否可以转移到另一社会环境中使用的问题;国家之间语言、文化宗教以及其它一系列差异要远远大于境内区域间的差异。由于国际迁移的这些特点,国际迁移在境内迁移的理论基础上,还要考虑国家之间的法规和政策限制的因素、国家间社会福利之间的差别,以及更注重对非经济因素的考查。目前的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对国际的或区域的劳动力市场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关于打工妹婚姻逆迁移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邓智平 《南方人口》2004,19(3):35-40
由于制度与自身的原因 ,很多在城相恋的农民工婚后回到了农村 ,文章根据打工妹的婚后生活状况把打工妹的婚姻逆迁移分为四种类型 :安居乐业型、外出型、女方外逃型、女方自杀型。通过对这四种类型的描述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婚姻逆迁移进行理论探讨。从宏观上看 ,城市化、工业化是不可逆的现代化趋势 ,在此背景下 ,与城市化、工业化相悖的婚姻逆迁移必然整体上充满被动和凄凉。从微观的角度来看 ,男女双方婚前信息交换的完全性、婚姻迁移和社区迁移的同步性也是影响这些婚姻迁移者婚姻质量的关键变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