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学生作为新时代志愿服务的生力军,既有来自社区、了解社区的现实背景,也有回归社区、扎根社区的现实需要。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既是探索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也是建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有效主体。基于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志愿服务及二者耦合的三重视角,通过描绘志愿服务同基层社会治理的潜在关系,把握志愿服务在培育现代性人、涵养现代性社会的重要作用。依托北大核心和CSSCI论文明晰“大学生志愿服务”与“社区志愿服务”的研究前沿,使用文献计量学和CiteSpace进行科学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志愿服务的研究脉络与研究前景。分析发现,近25年志愿服务的研究脉络呈现时代性、时序性、发展性特点,研究内容表征为多层次、宽领域、重基层,并向建构人与社会相统一的志愿服务体系迈进。  相似文献   

2.
志愿服务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独特文化魅力。新时代新征程上,要继续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推动志愿服务文化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渠道创新,构建志愿服务文化建设多维度支持结构,以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文化建设引领志愿服务事业向纵深发展,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3.
徐晶 《社区》2012,(24):27-27
近日,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逍遥津街道为进一步深化志愿服务活动,加强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成立了16家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站。  相似文献   

4.
志愿服务为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组织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作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手段,可以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使命感,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意识水平。新媒体的发展是把双刃剑,不仅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了便利,而且对其提出巨大的挑战。利用新媒体支持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深入发展,是目前大学组织中志愿服务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这项研究以新媒体时代志愿服务的机遇和挑战为基础,从建设治理的角度深入分析新媒体支持志愿服务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志愿服务精神是我国优良的传统美德。志愿服务精神的培育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风向标,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在阐述志愿服务精神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价值观引导、长效激励机制的建立等方面对如何培育志愿服务精神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通过简要分析医学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独特的育人功能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从强化医学院校志愿服务意识、提升医学志愿服务能力、健全医学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打造精品医学志愿服务项目等几个方面.提出强化医学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赵建宾 《社区》2014,(16):45-45
近年来,湖北省老河口市积极完善志愿服务机制,成立志愿者协会,并成立相应的志愿服务协调小组。目前,老河口市已有注册志愿服务组织(服务队)392个,注册志愿者50300人。  相似文献   

8.
新政新知     
《社区》2014,(10):6-7
山西:志愿者发生意外可获赔 3月1日起,《山西省志愿服务条例》正式实施,将为山西省的志愿服务保驾护航。《条例》规定: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组织安排的志愿服务活动时,因志愿服务组织或者志愿服务对象过错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的,志愿服务组织或者志愿服务对象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相似文献   

9.
志愿服务组织是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其有效性直接关系到社会治理效果。以志愿服务强省山东省志愿服务组织为对象,综合使用扎根理论和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志愿服务组织有效性的评价指标与影响机制,结果显示:志愿服务组织有效性由组织发展、公众倡导和治理功效三个维度组成。组织活力是影响志愿服务组织有效性提升的直接因素,受到制度环境和社会资本的双重影响。为提升志愿服务组织的有效性,政府部门需要积极完善相关制度和措施,志愿服务组织应该积极构建纵向和横向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10.
社区志愿服务是社区治理的重要补充,对于推动和赋能基层治理起着独特的作用。在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居民更优质服务的需求对社区志愿服务提出了更高水平更专业化的要求。社区志愿服务在助力基层治理的过程中,专业化服务、专业化发展与满足居民特殊化需求和供给、居民多样化、高质量要求方面还存在困境和差距,难以精准对接和精细化治理。为了提高专业化水平,为志愿服务和社区治理赋能,必须探寻精准化对接的路径:一是加强党建引领和政府支持,促进专业化可持续性发展;二是建立健全社区志愿服务的选拔储备机制,提高专业化队伍的供给水平;三是建立和完善社区志愿服务培训机制,提高专业化服务质量。这对于改善社区志愿服务质量、赋能赋权社区治理、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志愿服务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志愿服务教育的系统传播。高校志愿服务教育更是培养学生服务学习意识和能力、提升其服务潜质的有效环节。欧美等发迭国家已经把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纳入到教育计划和培养目标,并体现在教育理念、课程设计、课堂教学等实践环节。我国高校志愿服务教育研究具有“后发外生型”特质。而志愿服务教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将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层面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12.
戚良鹏  汤先珍 《社区》2012,(30):16-17
近年来,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赭山街道积极开展“一米阳光”志愿服务工程,建立专业志愿者队伍,收效显著。“一米阳光”志愿服务的广泛开展,不仅让赭山街道扶危济困、尊老爱幼、互帮互助、团结协作蔚成风气,而且好人好事不断涌现。“一米阳光”志愿服务活动让社区居民的问题有人管,呼声有人听,困难有人帮,真正架起了党和居民之间的连心桥。同时,赭山街道党工委针对居民日益丰富的各类需求,建立了十支专业化志愿服务队伍,将“一米阳光”服务理念根植于和谐社区创建的每一个细节,为不同服务对象提供专业化服务,让居民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及时、就近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化是国际上志愿文化发展的趋势,在我国也成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方向。基本保障缺失、社会缺乏认同、志愿服务社会效应有待加强等因素影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化步伐,所以,要完善基本保障体系,普及志愿精神,打造服务品牌。  相似文献   

14.
墨家志愿服务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兼相爱”的志愿服务伦理理念、“交相利”的志愿服务伦理实践路径和“志功统一”的志愿服务伦理评价观等方面。墨家志愿服务伦理思想一个最根本的特点,就在于倡导具有平等性、普遍性的“仁爱”理念。墨家志愿服务伦理思想尽管带有浓厚的神秘的宗教色彩、具有明显的乌托邦性质,但它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且时至今日仍有其现实价值和意义。批判地继承和弘扬墨家志愿服务伦理思想,不仅有助于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志愿服务的发展,而且有助于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研究生党员志愿服务在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有着深远意义。本文针对当前研究生党员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从激励机制、管理机制和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探讨了如何构建研究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理念高度契合,并引领着大学生志愿服务方向,大学生志愿服务也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因此,要以培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通过深化志愿服务内容、丰富大学生志愿服务形式、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载体作用、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健全志愿服务联动机制、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规范化来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7.
高莉莉 《社区》2012,(19):25-25
2011年2月25日,辽宁省大连市人民广场街道胜利社区书记李晶开通了个人微博“李晶志愿者服务站”(http://t.sina.corn.cn/1990040691),用以宣传社区志愿服务的理念和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为志愿者服务搭建更为便捷的平台。  相似文献   

18.
中西方志愿服务发展模式的不同可以归结为许多因素,而中西方志愿服务传统的差异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中西方志愿服务传统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两个方面。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西方从不同的志愿服务传统中形成了不同的志愿服务思想和志愿服务行为,在传统志愿服务主体、志愿服务模式等方面形成了比较大的差异,并对当代中西方志愿服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我国在当代志愿服务发展中,应注意借鉴中西方志愿服务传统中有利于志愿服务发展的因素,推动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李红梅  冯姜娜 《社区》2009,(16):52-52
5月11日上午,北京市东城区民政局在东城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召开了东城区居家养老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推进会。东城区政府、市民政局、市社区服务中心、东城区相关委、办局领导出席了会议。此次会议的目的是为进一步推动东城区居家养老志愿服务工作蓬勃发展,让每一位有志愿服务需求的老人,都有一名固定的社区志愿者或1个社区志愿服务团队为其提供亲情、贴身的服务,  相似文献   

20.
志愿服务在大学生闲暇生活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对大学生的闲暇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促进了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了大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诸多问题,如支持度不够、形式化严重、专业化不足、持久性欠缺等,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从闲暇教育视角下探索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常态化机制建设,对促进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创新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