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全社会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治意识,尤其要加强对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全面依法治国视 域下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可以从国家政策层面、社会舆论层面、学校教育层面、家庭教育层面、个人思想层面等五个方面来 着手,塑造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法律意识观  相似文献   

2.
如何理解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如何在实践中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这既是国家治国理论又是治国实践的现实课题。本文诠释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内涵;解读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论述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应该秉承的理念;描述了现实处理法治和德治关系的图谱,即在法治国家建设的立法层面、法治政府建设的执法层面、法治社会建设的守法层面体现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德治与法治关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其要义是以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理念为导引,以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为主干,以依法办事和自觉守法为基础,以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秩序为目标的法治文明状态。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不仅要重视国家和制度层面的强制主导作用,也要重视社会和民间层面的基础配合作用。在我国语境下,"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一词,实质上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进程中,我们所要弘扬的"法治精神"是社会主义的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4.
首先从理论层面对法治同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合作关系进行了阐述,认为法治产生和发展的根基在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必将引起现有的法律制度及法治观念的变革,即需要法治秩序的变革。其次从实践层面考察分析得出,合作的现实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法治环境的不足最为突出,对法制变革的诉求最为强烈。  相似文献   

5.
民主法治是一种文化,它可以分为显型民主法治与隐型民主法治两大部分。显型民主法治,是属于物质层面的文化,它包括政治法律规范、政治法律制度和政治法律设施等三个层面;隐型民主法治,是属于精神层面的文化,它也包括三个层面:政治法律心理、政治法律意识和政治法律思想。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显型民主法治建设取得长足的进步,但隐型民主法治建设略显滞后,主要表现为:隐型的权力本位思想与显型的权力运行规范的冲突;隐型的权利意识与显型的民主制度的反差;隐型的法律心理与显型的法治原则的背离。当前,为了实现显型与隐型民主法治的协调统一,应重视隐型民主法治建设。进行隐型民主法治建设,就是要普及和传播民主法治背后的文化、观念、价值等,使人们在精神上变得现代化起来,形成与现代的政治法律相适应的态度、价值观、思想和行为方式,即培育人们的现代民主法治精神。而现代民主法治精神则植根于特定的政治、经济、心理、社会、制度等环境之中。  相似文献   

6.
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是我国整个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其建设的好坏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实现与否。南京高校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去整合自己的文化资源,从观念、制度、组织和行为等不同层面来探寻法治文化建设的路径,以推动南京高校法治文化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7.
法治与道德建设同为社会有机体的两种主要调控手段 ,从历史与现实 ,理论与实践层面考察 ,二者在结构与功能上存在着相互耦合之处。基于此 ,法治可以促进道德建设。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应集中于分析与剖解法治促进道德建设的范域、途径和效力。  相似文献   

8.
构建和谐润州关键在于建设法治政府,通过限制公权力的运作.实现私权利与公权力的良性互动。从制度层面讲,传统的政府主导型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窒息个体的创造性,抑制市场和社会自发的合作秩序的发育,整个社会缺乏生机和活力。在政治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改造全能政府为权力有限的法治政府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在法治政府下,民众自由创造财富,  相似文献   

9.
新农村法治建设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的重要一环,在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探析新农村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立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环境,对当前新农村法治建设做出了效果评析,新农村法治建设存在着法律制度不健全、执法不严、司法不公以及守法观念不强等问题,并从农村经济、政治体制和法律文化三个层面分析了存在问题的相关原因,提出了应该从发展农村经济、完善农村法律体制建设以及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等方面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0.
西部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发展的进程不同,制约国家统一法治建设的现实土壤除了整体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外,主要存在着奴隶制和较为进步的封建制两种“人治”法文化土壤,这两种土壤互相交织在一起,成为大传统层面上的“人治”土壤;同时小传统层面上的习惯法治理土壤也对国家统一法治建设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这些土壤杂糅在一起呈现一种复杂的样态,极大的制约了西部民族地区的国家统一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1.
村民自治是中国民主的起点,村民自治在法治的轨道上健康发展,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法律救济,村民委员会成员的选举和罢免却存在着种种问题。“有权利必有救济”是法治之必然结果,有规则而没有完善的救济并不能够成就法治,所以本文主要从司法救济层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自然法理念根源于古希腊思想文化,对西方现代法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学者自十九世纪末开始受到自然法理念的冲击和启蒙,对如何认识和建构法治提出了种种观点;在政治层面,自然法理念推动了二十世纪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它对我国当代法治精神的建构仍然具有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法治的道德基础包含制度伦理和个人道德两个方面的内容。在制度层面上,法治的人道主义内涵体现了对人的尊严和权利的维护。对个人来说,自觉守法对法治的维系至关重要。制度的正义性配置有助于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和法律信仰的确立。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法治中国需要从方方面面进行积累和践行,大学生作为新时代青年的生力军,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加强对医科院校学生的法治精神培养,不仅能从学生层面加强其作为权利主体的自我保护意识,还能从教育层面完善和促进全面依法治国实践的履行。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下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两者的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要求树立法治信仰,法治是实现自由、平等、公正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被社会大众所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念,是公民道德的重要体现。同时,以德治国的核心在于公民道德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道德建设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党的领导下,树立法治和德治的理念,处理好两者之间的联系,是新时期治国理念的升华。  相似文献   

16.
法治的精义在于:1.法的至上地位,即法的普遍之治;2法的民主质素,即法的善德之治。因而法治不只是手段,更是目的本身;法治的强调不只在法的实施层面,更在立法层面。  相似文献   

17.
把法治从观念建构落实到行为层面是中共十八大政治报告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报告强调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多年来,法治价值理念在执政党内部逐渐成为一个主流的话语,已经深深嵌入执政党的政党文化。把法治观念落实到执政的行为层面,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全面实现执政行为法治化的目标,需要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执政主体的自律、政治关系的制约和政治法律制度的规范。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需要法治保驾护航,法治乡村建设助推乡村振兴实现。在目标逻辑上,法治乡村与乡村振兴在现代化、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与生活美好层面的价值耦合是法治乡村建设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前提;在实践逻辑上,乡村法治建设中的法治思维意识淡薄、法治体制构建滞后、法律运行机制不畅、法律服务供给不足的困局构设着要增强农民主体性、筑牢政治基础、提升治理效能和强化民生保障的乡村振兴行动方向;在策略逻辑上,探索多途径法治教育、加强权力规范化建设、强化法律有效实施和创新多元法律服务供给模式明确了法治乡村建设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9.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名命名、更名失范现象频出。究其原因,利益驱动是根本,文化冲击是基础,法治不彰是关键。地名管理存在“粗放式”和“运动式”的偏误,其根源在于理念层面低估了地名问题的复杂性、路径层面轻视了“三治融合”的必要性、方法层面忽略了“分类治理”的科学性。地名管理需要以法治为依托来矫正其偏误,首先要树立法治思维实现协同治理,其次要运用法治方式推进“三治融合”,再次要区分不同情形依法分类治理。  相似文献   

20.
促进和推进包容性发展需要发挥政治建设系统的特殊作用和选择动态稳定的政治建设形式.包容性发展的内容体系在政治建设层面首先表现为民主政治建设与法治建设的有机统一.这是因为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与法治建设发展路径相近、民主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础、法治建设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外在保障.包容性发展的民主政治建设内容包括政治参与的包容、政治群体的包容、政治差异的包容.包容性发展的内容体系在政治建设层面其次表现为政府与社会的和谐支撑.通过推动体制的包容,增强政府行政能力,以建设责任型政府、效率型政府和法制型政府.通过实现治理的包容,改革政府管理模式,以实现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方式多样化,从而实现政府与社会的和谐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