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普遍增加,一方面给大学生生活学习带来了便利,另一方面也危害着大学生。面对智能手机的诱惑,大学生要学会自己控制手机的使用,不要成为手机的俘虏。文章主要从社会、学校、家庭、大学生自身四个层面来展开论述,主要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摆脱手机依赖,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手机是现代人的日常通讯工具。部分大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过长,已经产生了依赖性,影响到自己的生活与学习。从心理学、人口学、社会学的视角分析发现,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成因主要有自身需求、从众心理等。可从社会、高校、教师、家庭、学生等不同层面对大学生手机依赖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3.
基于榆林学院学生手机使用及手机依赖情况的问卷调查,描述当前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并浅析了产生依赖症的原因。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存在或多或少的手机依赖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发展,手机从最初的一种通讯工具逐渐转变为多媒体终端设备,手机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环境下,人们形成了手机依赖。而对大学生心理资本、总体幸福感与网络依赖的关系进行研究,可以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预防与干预提供理论依据。基于此,随机抽取山西省某所大学1 000名学生,进行心理资本、总体幸福感、手机依赖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手机依赖;大学生手机依赖在学业成绩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手机依赖与总体幸福感、心理资本均存在显著相关;大学生总体幸福感和心理资本对手机依赖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微信为大学生提供社交便利,也对大学生心理产生影响.为探讨微信社交依赖和大学生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从场内社交焦虑和场外社交焦虑两个维度衡量大学生社交焦虑,从社交效能感、社交负功能认知和社交依赖行为衡量微信社交依赖.以首都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展开问卷调查.运用SPSS 16.0等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清理和分析.研究发现,微信社交依赖和期待型社交焦虑、比较型社交焦虑、发展型社交焦虑呈正相关;微信社交依赖通过影响场域内社交焦虑,进而影响场域外社交焦虑.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社会退缩在父母心理控制和大学生手机依赖之间的中介作用,分别采用社会退缩量表、父母心理控制量表和手机依赖指数量表,对588名广东省普通高校大学生进行测量,并使用潜变量建模的方法进行中介效应分析。结果发现,大学生手机依赖对父母心理控制的回归模型拟合良好,父母心理控制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手机依赖;社会退缩中介效应模型拟合良好,父母心理控制会通过影响子女的社会退缩水平间接影响大学生手机依赖水平。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在享用智能手机带来便利的同时,手机依赖问题也随即产生.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提出的"逃避自由"理论有助于揭示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产生的心理原因,同时弗洛姆提出确立"积极自由"的状态,也为解决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使用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3 400名医科院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医科院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探讨手机依赖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结果显示,医科院校大学生手机依赖平均程度处在偶尔发生和有时发生之间,不同手机依赖水平组的学生在社会支持总分(F=4.353,P<0.05)特别是客观支持(F =13.277,P<0.001)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手机依赖和社会支持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687,P<0.01)。医科院校大学生普遍存在一定的手机依赖行为,手机依赖与社会支持有较大的相关性。高校可以通过提升学生认知、强化专业认同、改善人际沟通、完善社会支持环境等来帮助学生克服手机依赖。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手机依赖在青少年“体重焦虑”与抑郁症状之间的中介作用,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管理和预防工作提供依据,文章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 2021 年 11 月— 2022 年 3 月在 12 所学校发放电子问卷,共纳入 9 225 例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调查表、“体重焦虑”问卷、手机使用依赖自评问卷和简版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结果显示,“体重焦虑”与抑郁症状呈显著正相关(β=0.39,P<0.001);手机依赖在“体重焦虑”不同表现与抑郁症状关系中均起中介作用,间接效应分别占比 14.29%、14.91%和 22.08%。手机依赖在青少年“体重焦虑”与抑郁症状之间起中介作用,个体对体重的高度在意和敏感会使该间接作用占比较大。  相似文献   

10.
手机的社会化媒体是当今人们使用手机的重要原因,也占据了使用时间的大多数,大学生群体对于手机社会化 媒体的使用尤其突出。作为一种媒介形式,手机社会化媒体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了多种影响和效果。文章试图从手机 社会化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入手,分析其影响类型,从而对其使用群体的媒介接触行为进行反思和思考。  相似文献   

11.
当前,手机使用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神经质与开放性是造成其手机依赖的心理-社会因素。可从如下四方面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干预:完善其个性,健全其人格;营造和睦平等的高亲密度的家庭关系;围绕专业、能力、心理发展多管齐下促进其大学适应性;引入体育团队项目进行运动干预,以期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2.
手机作为人们重要的通讯工具,对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手机是一柄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种种问题,甚至大大加剧了人被异化的程度.为此,在分析手机对人异化的现象及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手机异化问题的对策:加强人的主体性意识;注重人的独立性的培养;兼顾传统的交流方式;健康使用手机;手机开发商致力于手机使用的安全和市场的净化;重拾兴趣爱好,充实生活.  相似文献   

13.
国际照明研究中心的专家介绍说,晚上在床上使用一个多小时的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会使被称为睡眠发动机的褪黑激素减少22%。影响不止如此,长此以往形成了心理依赖,和网瘾、烟瘾的本质差不多,一晚上不玩手机,就会感到焦虑烦躁,同时也会危害到眼睛、颈椎和腰椎的健康。医生建议不妨把玩手机的时间,提前到睡前两小时,告诉自己手机、电脑、电视一天只能选一个,此后让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拥有和使用手机非常普遍;从实际调查可知,手机已经对大学生的社交方式、资讯获取、业余消遣、情感释放、价值观念和社会知识等方面产生了客观的无形影响力,从而给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和思想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1 368名大一至大四学生的问卷调查,运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触发性特质、师生交流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影响。结果发现:(1)与非手机依赖大学生相比,手机依赖的大学生具有更高的行为触发性和无计划触发性,且其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均存在障碍;(2)行为触发性、认知触发性和无计划触发性均与大学生手机依赖成显著正相关,而老师与学生交流和学生与学生交流均能够显著抑制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3)行为触发性和无计划触发性能够正向影响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但认知触发性的影响不显著;学生与学生交流可显著抑制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但老师与学生交流的抑制效果不显著;(4)行为触发性和学生与学生交流对大学生手机依赖存在交互影响。对于低行为触发性的大学生来说,与同学交流能够显著抑制其对手机的依赖;但对于高行为触发性的大学生来说,与同学交流对其手机依赖的抑制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抽取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问卷,手机依赖问卷和自编手机使用情况调查问卷对大学生手机使用和睡眠质量进行调查。了解大学生智能手机使用的情况及其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为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手机改善睡眠质量提供指导和建议。手机使用的方式对睡眠质量有显著的影响,应培养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减少睡前使用手机,改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网络依赖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依赖会导致人的行为异常、人格障碍、人际交往受阻、交感神经失调。大学生是网络依赖的易患人群。造成网络依赖的原因涉及生物学因素和心理学因素。网络依赖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带来负性影响。为预防大学生网络依赖的产生 ,一是要提高大学生网络使用的正确性 ,二是要提高大学生网络使用的可靠性 ,三是要提高大学生网络使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计算机网络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便利的同时,也给大学生带来了新的忧虑———计算机焦虑。计算机焦虑是用户在使用计算机过程中厌恶或害怕计算机,或忧虑未来计算机使用而引起的情绪反应。大学生计算机焦虑的形成与大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和经验、个人认知、自我计算机效能感等因素有关,提高大学生计算机使用技能、帮助他们获取成功经验和恰当运用心理治疗等方法有助于降低或消除计算机焦虑。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自尊和心理和谐的关系,文章采用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整体自尊量表和大学生心理和谐量表对442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发现:(1)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心理和谐和自尊均显著负相关,心理和谐与自尊显著正相关;(2)高自尊组大学生心理和谐水平均显著高于低自尊组,高手机依赖组大学生心理和谐水平均显著低于低手机依赖组;(3)大学生手机依赖和自尊可以显著预测心理和谐;(4)自尊在手机依赖与心理和谐之间起到中介作用,结构方程模型指标拟合较好。因此,手机依赖通过自尊间接影响心理和谐,进而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可以通过改善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来提高手机依赖者的心理和谐及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大学生手机使用依赖和心理健康素养的交互作用与抑郁症状的关联,采用方便整群抽样方法使用《抑郁自评量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量表》《青少年手机使用依赖自评问卷》等,选取安徽省两所高校大一和大二7512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电子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16.3%。缺乏心理健康素养(OR值=6.139,95%CI:5.372~7.016)和手机使用依赖(OR值=2.443,95%CI:2.018~2.957)与抑郁症状均呈正向关联。并且手机使用依赖和心理健康素养对抑郁症状存在相加交互作用和相乘交互作用。有手机使用依赖且缺乏心理健康素养的大学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最高,为42.1%(664/1576),OR(95%CI)值为15.495(11.900~20.178)。该结果提示,应当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养水平,同时减少手机使用时间,来预防和控制抑郁等负性情绪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