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言顺应论是维索尔伦(Verschueren)提出的语用综观论的核心。语言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就是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即语言使用者依据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选择所使用的语言的过程。语境顺应是语言顺应论的核心之一,为翻译策略的选择提供了指导。本文着重从语言顺应论的角度探讨"土豪"一词英译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Verschueren于1987年提出的顺应论认为人们在使用语言时,为了顺应不同的语境,会对语言形式及语言策略作出不同的选择。在顺应论的框架下,从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及物理世界三个视角,对赵本山小品中的经典台词进行分析,发现幽默台词的表现形式,揭示幽默台词在小品实现喜剧效果、表达主题思想时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结合语言顺应论的动态语境观,可建立一套劝说言语行为顺应模式,这一模式认为,从劝说语用策略到语言形式的选择是说话人在顺应劝说目的和交际语境的前提下不断进行协商、选择的过程.在劝说言语行为中,交际语境包括心智世界(情感、观念)、社交世界(社会权势、社会距离)、物理世界(时间、场合).交际语境的变化要求说话人不断地选择恰当的语用策略和语言形式,直至实现劝说意图.从《红楼梦》文本中收集到的劝说实例可验证这一模式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各国学者对语境的研究琳琅满目,语境制约翻译的思想深入人心。维索尔伦从语用学角度提出顺应论,主张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必须与语境关系和语言结构相顺应。翻译也是一个语言选择过程,同样适用顺应论。为进一步明确翻译与语境的关系,结合顺应论与语境理论,从翻译过程中语言选择对译入语具体语境的顺应角度分析"蝌蚪啃蜡"被弃用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心理空间理论侧重于从话语自身携带信息的角度对语言现象进行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交际者对心理空间建构所起的主观能动性作用;而语言顺应论强调的语言协商、顺应、选择过程能弥补心理空间理论的这一缺陷。本文结合二理论对策略性言语不礼貌的运作机制做出尝试性解释,指出在该类不礼貌中说话人所作的选择不仅是对语境的顺应,也是对其所确立的交际双方空间建构方案的顺应,通过话语中不出现任何显性心理空间构造语词,说话人诱使听话人将话语实际指称的某一虚假空间误构建为现实空间,进而达到其策略性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翻译是一种文化旅行,是从一个文本到另一个文本、从主方文化去往作为他者的客方文化的一次旅行。当文本进入新的文化场域时,往往会受到新的主流文化的抵制,给翻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本文从顺应论的角度探讨了文本旅行到新的时空场域中对目的语的顺应情况,并得出结论:翻译的全过程是个不断顺应和选择的过程。译者在理解原文的阶段,运用顺应理论,根据原语产生的时空背景,进行推理和探究,达到理解原作者交际意图的目的。译者在译文表达阶段,运用动态顺应的原理,在众多的语言中选择,找出最能让译语读者接受的语项,从而顺利地达到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7.
Jef 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认为,使用语言即是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文章从顺应论的视角探讨跨文化语用失误,并通过实例分析提出避免跨文化语用失误的对策:遵循动态顺应的原则,培养学生的顺应能力;创造语言环境,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8.
选择是手段,顺应是目的,选择-顺应论构建了一个连贯统一的语用学理论框架。借鉴Verschueren提出的语用顺应的4个角度,结合翻译是3个参与者组成的两次语际交际过程的观点,试图构建科普英语的语用顺应翻译理论框架,并对一篇科普作品的翻译进行个案分析,提出科普翻译过程作为一种科普语言的选择和顺应过程,在科普语境相关成分顺应,科普语言结构顺应,受科普认知心理、科普社交规约和时间约束的顺应动态性以及科普译者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程度4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科普意义的理解和生成。  相似文献   

9.
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是语言使用者在语境和语言因素制约下不断进行动态顺应和选择的过程.将顺应论应用到口译标准教学实践中,通过研究和学习顺应的语境相关成分、顺应的结构对象、顺应过程的动态性和顺应的意识突显性,解析“准、整、顺、快”口译标准的具体意义,并从方法论的角度回答如何实现口译的准、整、顺、快.  相似文献   

10.
语言顺应论是Verschueren于2000年提出,之后被广泛应用于语言学界,其主要内容包括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以语言顺应论为理论支撑,以2010年温总理答记者问现场口译稿为语料,分析口译实践过程中语言顺应论如何解释译语顺应语境、语言结构和口译的动态过程,说明语言顺应论在口译实践过程中的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维索尔伦根据使用语言就是进行语言选择的观点提出了顺应论,根据这一语用综观论,对CCTV和BBC电视新闻播报过程中在语言选择层面和语境选择层面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二者在顺应观众心理世界和交际渠道上存在顺应程度的不同,从而引起观看效果的差异。在此基础上,为提高新闻的观看效果,对新闻制作人和新闻作家提出了在语言和语境选择层面的建议:顺应观众对安全感的需求、顺应观众信息处理机制的要求、顺应电视播报渠道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以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为基础,通过对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语码转换的分析,指出语码转换是教师在进行语言选择时,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等语境因素顺应的结果,进而从顺应论角度提出大学英语教学中语码转换需要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顺应论是比利时语用学家耶夫.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提出的具有强大解释力的语用学理论。顺应论所指出的语言的变异性和商讨性为语用奠定了选择的基础,而顺应性则是语用的核心。本文基于顺应论(尤其是其中的顺应性观点)考察英语间接礼貌言语的本质动机,论证了间接礼貌言语是具体语境中语言顺应与选择的结果,进而诠释了其本质动机是顺应了互动参与者的切身利益、互动参与者规避责任的心理需求或者听话人的认知期待等。  相似文献   

14.
Jef Verschueren的顺应论成为人们关注的语用学理论,将顺应理论用于指导翻译实践,实际上是发展语用翻译理论的一种新尝试。模糊数字在语言表达上比一般数字具有更丰富的表现力,但同时又具有较鲜明的民族性,故在翻译中更有特殊的要求。因此,我们在翻译模糊数字时,应遵循文化顺应、语境顺应、结构顺应这三个原则,把握文化、语境和语句结构,作出最佳选择,从而实现翻译的目的,完成语言交际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口译是一种动态交际行为,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意义转换。在口译过程中,语言的意义通常是根据语境来确定的,同一个语言单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义。因此,将语境顺应论引入口译研究,并分析在口译过程中如何实施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动态顺应使译语有效再现原语的语用价值,进而提出顺应论下的口译过程包括理解原语、顺应语境、选择意义、策略运用和目的语重构五个部分。  相似文献   

16.
情感的读者顺应主要依赖言语活动来实现.在交际过程中可以根据语境的不同、考虑受众主客体因素灵活选择语言,达到交际双方心灵的交融,最终诱发读者/听众与作者的顺应与合作,并对读者顺应得当与否进行了论析.  相似文献   

17.
根据顺应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连续选择语言的过程.语言的选择必须顺应于语境.广告翻译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它和一切语言交际活动一样也是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在广告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根据不同的语境做出动态顺应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任何言语行为都是在语境中生成发展的,虚假拒绝语也不例外。语境不是一成不变的语言环境,而是动态发展的认知语境。语言使用者顺应语境作出选择,以维持言语行为交际的顺利进行。同时,随着语境的动态发展,语言的可选择范围也相应改变。虚假拒绝类言语行为就是语言使用者顺应当前交际语境所作出的选择。基于语境顺应论和认知语境论,能更有效地研究语言使用者如何顺应语境作出虚假拒绝。  相似文献   

19.
根据语言顺应论,在电视访谈节目中,主持人对提问策略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心理语境的制约。通过顺应心理因素,主持人选择不同的提问策略生成提问话语,最大限度地满足交际需求,从而推动访谈语境的动态发展。  相似文献   

20.
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提出语用学研究应致力于探讨语言的运行机制,即考察交际者在特定语境里如何通过顺应性语言选择来满足其交际需要,实现其交际目的。就翻译而言,它是一种类似但更加复杂的语际交际活动,从译什么到怎么译,无不贯穿着社会、文化、认知等因素的互动、选择与顺应。语言顺应论把翻译纳入一个连贯统一的框架,给翻译研究带来三点启示:翻译是一个连续选择的过程,也是动态顺应的过程,更是语言顺应论下的翻译模式,其具有更强的解释力、操作性和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