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分析形式,其目标是寻求建立适合当代社会的民主的和社会主义的政治.在当代语境下,大众文化与政治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大众文化具有政治性,政治也具有文化性,这与马克思政治观和文化观是一致的.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不论从其研究主题来说,还是从其发展史来说,都体现了大众文化与政治的辩证法,大众文化与政治的辩证法是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主线.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为研究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新的维度,如何在当代语境中发展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2.
贺宁杉 《学术界》2007,(5):207-210
小说是英国文艺复兴之后文学发展的新模式,它一反过去旧文学表现贵族生活的传统,主要描述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展示了他们的精神境界、价值观念、道德情操,表达了这一时期大众文化的审美理念,说明了这一时期的大众文化已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3.
和磊 《兰州学刊》2011,(5):177-182
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过分强调了大众能动性的反抗与创造,而忽视了对压制大众反抗的体制(资本主义体制)的阐述,体制在费斯克那里更多的只是大众反抗的背景,大众是根本不可能挑战这体制的。这就使得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在大众积极反抗的乐观中又陷入了反抗有限的悲观中。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悖论性源自他对革命政治的理解。当费斯克由宏观政治(革命)走向微观政治(革命)后,大众所有的反抗便都具有了一种游戏及消费的性质。这是人们批评费斯克最多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威廉姆斯认为文化是整个生活方式,所以英国伯明翰文化研究将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作为研究对象.与法兰克福学派截然不同,英国伯明翰文化研究将大众文化看做是流行文化,强调的是受众在文本解读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江苏卫视推出的婚恋交友真人秀节目《非诚勿扰》,自播出以来,收视率节节攀升,创下了综艺节目收视的新纪录.本文试图从英国伯明翰文化研究的视角来分析这一当前炙手可热的大众文化娱乐节目,既看到它是商品化的产物,双要看到受众的双重性,更要看到该节目实际上是社会的折射.  相似文献   

5.
都铎时期英国政治话语围绕着美德、王权至尊和反抗的权利三个关键词展开.这三个关键词都是英国社会提出来的,美德伦理学是古典政治理想复兴的结果,王权至尊是英国宗教改革的核心内容,起源于宗教义务的反抗权利理论,却把政治思想带入现代的争论之中.  相似文献   

6.
伴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大众文化已经成为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并行的三大文化形态之一,成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观塑造的新场域.大众文化以其强有力的方式侵染和塑造着人们的价值观,导致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马克思主义政治地位的弱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的缺失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大众文化的全球化传播既产生出文化全球化,更激起了民族文化的反拨.英国文化批评家利维斯批判大众文化,以确立英语语言的经典地位、梳理英国17世纪的传统文化、倡导文学教育等方式建构精英文化在当前社会的主导作用,构建了英国文化在面临美国大众文化侵袭下的民族文化模式,为全球化本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借鉴模式.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中后期马克思主义在当代英国的传播与接受,主要是通过以文化为主题的研究来开展的,而伯明翰文化学派也因此成名。斯图亚特·霍尔作为该学派的中坚人物,其文化研究一如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即从卢卡奇到阿尔都塞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诸流派)那样,以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解读为切入点,同时又赋予这一概念以独特的理论及实践意义。本文认为,霍尔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解读主要包括:其一,将大众文化视为当代意识形态的主要表现形式;其二,认为政治霸权是意识形态的主要社会功能;其三,多元链接构成了意识形态的实践机制。这就是霍尔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文化大众主义"解释。  相似文献   

9.
面对战后英国的社会政治状况,霍尔吸收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立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霍尔认为,当代商业消费主义侵蚀了工人阶级的阶级感,这是一种文化心理和道德意义上的异化;社会是复杂的整体,由许多特殊的部分构成为有差异的联合体,政治是各种力量合纵连横即接合的领地;接合是各种社会元素的非本质非普遍性的关联,它打开了历史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意识形态以特殊方式表征和构造现实,以质询生产主体,只有接合于政治和社会力量,意识形态才能发挥实际的效用;文化是社会行动和干预的重要据点,其中,权力关系既被构造也受到潜在的搅扰。霍尔的马克思主义影响了英国当代的政治和管理实践,对于当代中国文化研究学科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文学理论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哲学的角度看“图像”,它不是简单的图画、图形和视觉形象,它是与人类共在的“存在者”,它是“语言”的始祖,并与语言共同构成了符号系统,它就是人类的文化.消费社会和大众文化是图像文化深厚的社会基础.在消费社会和大众文化中,人们所消费的已经不是物的使用价值,而是转为一种符号价值,一种身份的自我肯定,商品的消费也成为一种符号的吸收过程.在消费社会和大众文化中,图像的使用成为最大的消费对象,同时图像文化也正是借助消费社会和大众文化使自己得以传播和发展.在消费社会和大众文化中,大众渴望信息、渴望娱乐、渴望时尚、渴望成为消费的主体,图像文化正好满足了大众的这一需求.  相似文献   

11.
虽然西方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与基督教的关系的研究从上世纪初就已经开始了,但对于身处英国的麦金太尔来说,这两种文化有非常特别的联系.这种联系涉及众多方面,包括当时英国工人阶级的政治运动状况、本地的文化和宗教大环境以及马克思理论在国际范围内的发展状况等等.作为一名基督徒的麦金太尔希望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提取出符合他本人道德追求目标的内容,以形成一种新的英国实践价值.因此,他根据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中体现出来的一些可比要素,将后者纳入到教义范畴中去,使之成为发展道德价值理论的载体.  相似文献   

12.
斯图亚特·霍尔是英国新左派和文化研究的旗帜性人物,他以其公共知识分子的身份特质,以马克思主义特有的社会批判传统不断地接合社会和承担社会责任。从发掘大众文化的抵抗潜能、培育新主体的批判教育实践、破解资本主义社会权力集团的文化策略、倡导差异与共识并存的文化模式等形式展开以实现社会主义为目标的革命行动,凸现了晚期资本主义条件下革命实践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13.
斯图亚特·霍尔是英国新左派和文化研究的旗帜性人物,他以其公共知识分子的身份特质,以马克思主义特有的社会批判传统不断地接合社会和承担社会责任。从发掘大众文化的抵抗潜能、培育新主体的批判教育实践、破解资本主义社会权力集团的文化策略、倡导差异与共识并存的文化模式等形式展开以实现社会主义为目标的革命行动,凸现了晚期资本主义条件下革命实践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14.
对大众文化的批判,是现代西方文化批判,特别是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主体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的一个重点领域。但是,由于西方大众文化批判存在着一种明显的"泛化"倾向,这使得他们对大众文化的生成及其社会效应采取一种全盘否定的态度。我们既要分析和借鉴西方文化的现实批判精神,对大众文化的发展保持适当的警惕和批判,也要从大众文化的发展寻找当代文化生成的合理维度和生长点。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激进革命政治在全球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全面衰退,大众文化研究成为西方学界的热点问题.阿多诺与本雅明就大众文化的本质与功能以及如何在大众文化的统治下实现人的"解放"展开的激烈争论,奠定了关于大众文化研究的视域与平台.随后,无论是英国文化学派从平民主义立场出发肯定大众文化,还是后现代主义以消解现代性为途径批判大众文化,均体现出了解放理想在资本逻辑统治下的现实面前所无法逃脱的乌托邦命运.总的来看,大众文化研究一方面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另一方面也深刻地反映出"后革命"时代马克思的革命和解放理论所面临的巨大的理论困境和现实挑战.  相似文献   

16.
作为"整体生活方式"的文化观念,是雷蒙.威廉斯为开展"文化研究"而从英国传统思想资源库中提炼出来的理论根据。这个观念与马克思主义有诸多共通之处,因而成为他后来构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体系的基础。与此同时,这个观念对大众文化合法性的肯定还促成了当代西方思想学术界的"文化转向"。这些方面皆与他的代表作《文化与社会》中的"文化观念的逻辑重构"有关。  相似文献   

17.
作为理论的"文化唯物主义"是汤普森在探索马克思主义英国化过程中,基于自己对斯大林主义的批判反思和历史研究实践,形成的一种主要适用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作为范式的"文化唯物主义"是奠基在"自下而上"的观察视角、"人民历史"观念和超越资本主义的乌托邦议程这三个支撑点上的,它具有两种基本作用:真实的经验整体的倾听和再创造;大众文化的社会功能的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8.
法兰克福学派以其批判性与革命性的社会批判理论闻名于世,它对西方发达工业社会的深刻批判属于广义上的大众文化批判。该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深刻揭示了工业社会的大众文化对于文化的解构:解构文化艺术的本质导致文化的异化,解构文化的价值导致文化经济商品化,解构文化的社会功能导致文化的政治意识形态化。  相似文献   

19.
文化研究的学者率先建构了本雅明和阿多诺在大众文化上二元对立的观点.他们认为二者在三个方面有较大分歧:其一,本雅明看到了大众文化中所蕴含的公众反抗的积极潜能,但阿多诺则完全无视这一点.其二,本雅明看到了媒介技术积极的向面而阿多诺则不承认这一点,后者是典型的技术决定论者和悲观论者.其三,本雅明的政治立场更接近布莱希特而非阿多诺,前者倡导艺术的政治化来反对法西斯的政治美学化,而后者则认为必须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否则艺术将无法摆脱政治宣传的下场.然而,回到历史的语境,这三个论点都站不住脚.相反,多个证据表明,本雅明是文化工业理论的开创者,阿多诺等学者只是在不断地顺着本雅明的思路拓展这一理论.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的阴暗基调,只是因为对纳粹和反犹的过度敏感,导致其夸大了进步主义时代之后美国的大众社会与文化的极权特征.  相似文献   

20.
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审视大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文化是一种新兴知识分子文化观念之产物,它充分地体现了大众的文化创造精神,是文化发展从自在到自觉的转变,鼓励大众的文化创造精神,利用大众文化形式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