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沈石溪关于狼形象的塑造,在当代动物小说创作中占据独特的地位。他的作品既展示了狼在大自然中真实的生活状态,也找到了狼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契合点。作品通过对动物的生存法则、动物间的关系、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动物之间的情感描写,对狼形象做出了全新的诠释,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类社会状况的剖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2.
哲学与生活     
“哲学就是生活”。这是古希腊人为哲学下的“定义”,也是他们对人类生活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作为“类”存在的本质特征。诚然,就人类来说,首先是生存,然后才是生活。可这并不意味着生存等于生活甚至高于生活。动物也要生存,而其摄食、繁殖、延续、死亡就构成了它的整个生命过程和“生活”内容。人类不同于动物之处在于:“人并不仅仅是为了面包才活着”。这个众所周知的老生常谈,说明了生活是一个比生存更大更丰富的概念。人类的生活固然是以生存为前提,但我们却不能因此得出这样的结论:生活是为了生存。如果把人类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对动物能否拥有“权利”这一问题的回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权利”概念本身的理解:把权利理解为主体自由选择的能力还是理解为生命生存的能力。而对权利概念的不同理解基于人类生活世界的历史性变迁,在生态危机已经威胁到人类社会乃至整个自然生态系统存在的时代背景下,赋予动物以正式的法律权利不是不可思议的天方夜谭,而是挽救地球文明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4.
《金洞》中"狼孩"意象的商州民俗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洞》是贾平凹作品中较早触及生态美思想的作品 ,是其后期生态力作《怀念狼》的先声。在《金洞》中 ,贾平凹抒写了一个亦人亦兽的“狼孩”意象。作品中的“狼孩”被狼叼走后却大难不死 ,受狼庇护 ,回到人群中却被视为异类 ,被抛乃至死亡。其实 ,“狼孩”的悲剧并非个案。在商州 ,到处都有“弃儿”的民间习俗。商州人弃扔婴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对此 ,笔者作了挖掘和剖析 :一方面是客观生存条件所致 ,另一方面是主观上受“生殖崇拜”和“轮回超生意识”制导 ,同时有着很深的民间文化根源 ,打上了作家自身的生活烙印  相似文献   

5.
《怀念狼》是贾平凹的一部重要的生态力作。作品大量采借了商州“狼传说”和“狼故事”:狼与狗猪羊的传说、狼与人的传说,以及狼与狼的传说等。其中80%为口头传说。作家依据自己的创作审美理想,对商州民间“狼传说”进行了诗意地融构和创化。显示出一定的生态意识和“民间精神”。  相似文献   

6.
杨大群的小说《人·狗·狼》是当代北方民族赫哲族文学的代表之一,它不仅是对赫哲族历史命运的再现,对小说中渔猎文化、神话、民歌等小说要素的提炼与设置;还表现在以生态文明的视角通过挖掘赫哲族人对自然的敬畏,批判现代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的疏离。同时,这部小说也是当代汉族作家跨文化写作的重要尝试,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民族观和文学观,具有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国内外较有影响力的动物小说作家,格日勒其木格·黑鹤在其小说中为读者构建了一个独特的“荒野”世界。在这个荒野世界的背后,作家表达了他对自然法则的尊重、对游牧文化的追寻及对生态文明的深度忧思。通过他的荒野世界,读者不仅充分领略了黑鹤动物小说的独特审美风格,更唤醒了自身的生态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8.
对《野性的呼唤》中巴克形象的再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野性的呼唤》是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的作品。小说描写一只名叫巴克的狗被骗卖到北方之后逐渐由狗变成狼的过程。该文通过对巴克形象的塑造,以狗喻人,来反映作者对现实“文明社会”的看法,阐述自己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9.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神圣家族》都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早期思想的代表性著作,二者都把“生活”作为重要概念进行论述。从作为经济学哲学概念到作为社会批判概念,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生活”的认识经历了从对物质生产活动的重视到对无产阶级普遍贫困生活的揭露,从分析“生产生活”的异化到对“非人性”生活的批判,从“生活的手段”到消灭“非人性的生活条件”的思想历程。人类的历史是人类生活发展的历史。解决人的美好生活如何实现的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活思想中居于核心地位,这对当今中国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开启一种全新文明的生活形态的高度来理解新时代的美好生活,才能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10.
《狼图腾》由几十个连贯的“狼故事”组成,情节紧张而激烈,带领我们走进了一个新奇神秘的未知世界。当我对这个曾经未知的世界有所了解的时候,才一改以前对狼是凶残的代名词的看法,而知道狼是一种充满灵性的可爱的动物。主人公也在不断与狼打交道中崇敬起长生天、腾格里来,并且对蒙古草原狼有一种着了魔的恐惧、敬畏和痴迷。  相似文献   

11.
何谓“现代”?何谓“现代性”?回顾中国现代文学,我们应该思考这些问题。世界各国进入“现代”的时间和方式都是不同的,这与工业文明的兴起、理性启蒙的普及、人类愈来愈组织化的生活模式都有着密切的关联。所以,我们必须在“人类现代文明”的总体框架之下来看待和学习中国现代文学,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和发展,从而进一步去探索中国现代文学以致当代文学的演变规律。中国现代文学究竟是什么时候“发生”和怎样“发生”的,现代文学的许多重要作家、理论家、文学史家都给出了不同的回答。  相似文献   

12.
《断头台》是艾特玛托夫八十年代的力作。作品中以动物形象作为人物形象的参照,增加了一个从动物观照人自身的独特视角,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通过狼的家族悲剧,向读者展示人对大自然的无情掠夺,并由此引发出对人类善与恶的哲理思考。艾特玛托夫以其作品浓厚的生态意识要求人类进行价值观的全方位变革。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蒙古族生态小说一反征服自然的现代话语叙述模式,在文本中重新恢复自然的魅力以及自然对人的模塑和反作用力,并赋予自然"养育"与"统治"的双重隐喻,以召唤人类对自我之外广阔世界的谦逊和敬畏情怀;灵异动物形象的塑造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深度书写,突出动物的"荒野品性"和自然与人类之间"通灵者"的角色特征,传达了作者文化反思和文明批判的价值立场;这些自然书写联系着作家对人类诗意栖居的哲学思考,折射出民族认同思想背景下作家对生态型游牧文明的深沉怀念。  相似文献   

14.
浅谈欧美现代派文学的文化地位刘进在欧洲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曾雄霸文坛。其武器就是所谓的“理性主义”。但理性主义对现实的批判并非很成功。首先是现实社会并非象理想的那样文明发展,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摧毁了人类的许多美梦,正如日本现代派作家厨州白村在其...  相似文献   

15.
低贱出身和民族身份,使生长于京都的萧乾在成年时渐成一种文化上的自卑,并内在地认同于京派作家的文化倾向——乡村人文精神。他笔下的都市下层人物的生命形成是由乡村塑造的,具有健康活泼的生命强力和人类的各种优秀品质,以此构成了与都市“文明”、“讲究”的对峙。因此,京派作家乡村与城市对立的共有主题在萧乾那里变衍成都市下层与都市中上层的对立,从而使其作品在京派文学的共性中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个性  相似文献   

16.
《荒原狼》写作的时代是一个堕落的时代,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在这样的社会里几乎无法生存。黑塞在小说中提出以幽默作为拯救手段,帮助人们获得信仰和继续生活下去的希望。作家的幽默观是建立在堕落时代背景之上的“绞刑架下的苦笑”,但并不绝望,其实质是爱和信仰。正因为如此,对黑塞的阅读和阐释在今天的社会仍然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来稿摘编     
冯增信同志在《外因和内因》一文(见本刊1980年第3期)中明确提出。“在外因相对不变的情况下,事物的变化由内因决定;在内因相对不变的情况下,事物的变化由外因决定。”我认为。两个同卵双生子,他们自身都具有潜在的人的高等智能。一个母狼喂养,所以具有狼的生活习性和智力,是由于狼的“生活教养”通过他的潜在智能起了促成作用。要不然,狼为什么不能把一块石头“教养”成具有狼的生活习性和智力呢?另一个由人来教养,所以具有  相似文献   

18.
《阅读与作文》2008,(2):1-1
尽管人类是“万物之灵”,但动物具有的某些“通灵”特质则是人类望尘莫及的。  相似文献   

19.
火与人类关系极大,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一直起着非同小可的作用,可以说火的发明和利用真正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人类最初从动物界分离出来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和动物一样不自由,是火给人类带来了文明,改变了人们茹毛饮血的生活方式。火还开拓了生产,为刀耕火种提供了条件,扭转了人在自然屏中的被动局面,并且最终使人完全“脱离了动物”。为此,长久以来,崇拜火成为全世界各个民族的一种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20.
母爱     
“仅次于人的聪明的动物,是狼,北方的狼。南方的狼是什么样,我不知道。不知道的事咱不瞎说,我只知道北方的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